慎用“汉元素”,建立现代汉服体系,尽量抵制“影楼歪风”的形成

如果说这种“汉元素”的定义之争还属于学术争论,还存在某种求同存异的宽容和友好,那么如今另外一种所谓的“汉元素”标签就显得不那么善意了。

这些年来,被打进了“汉元素”这个冷宫的款式,从曲裾深衣开始,后面跟着一串长长的队伍,个个都淌着“时代的眼泪”。只有齐胸襦裙这一款,似乎附着了大唐女子的丰硕健壮,至今双手撑在“汉元素”的门口不肯就范。

挨“汉元素”的板子,丢入冷宫的门槛出奇的低。既然没有出土文物就必须存疑并打入冷宫候着,也难怪汉服研制的清新空气越来越难呼吸到了,甚而至于出现了“要是一条片裙打满褶,肯定是没有文物支持的,那就不能划归正统汉服,而只能算汉元素”的理论。

诸位有没有想过,服饰因为其易朽性,现存的传世出土实物只是历史上真实有过的服饰中其中极少,少到微不足道的比例。用留存的极少数去证明消失的大多数已经容易出现幸存者偏差,用极少数来限制消失的大多数更是让人哭笑不得。祖先们居然连一条满褶的片裙都想不到吗?祖先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是这么贫乏,居然能创造了五千文明史,留下了无数美学的杰作?

慎用“汉元素”,建立现代汉服体系,尽量抵制“影楼歪风”的形成


按理说,浓眉大眼的文物佐证警察们拔除了这么多“杂草”,关押了那么多“汉元素”,汉服界应该早就迎来根正苗红、春色满园了吧?很遗憾,没有。

现在的商家早就没有早期研发论证一个个款式的热情。既然动辄要被贴标签,可能因此影响销量,那么在商言商,为了销量放弃某些吃力不讨好的研发,也是可以理解的,不是吗?大家都生活不容易啊。

于是我们看见了疯狂的主题公园式绣花——现在的汉服,雪纺纱上跑着山海经的神兽,抠得下敦煌所有的卷草纹和宝相花,承载山川河岳、唐诗宋词、春花秋月、蔬果丰收……,为了呈现更多更大更华丽的中国文化,我们给裙子再多加几米摆,爬树泡水摆花坛中拍照之后就挂闲鱼。

说不客气点,这才是最大的影楼装市场。只要拍照好看就行,哪管服装舒适性实用性的基本需求,更别提对汉服有什么敬意和爱惜了。

慎用“汉元素”,解放思想,建立现代汉服体系

作为一个接触汉服多年的人,看到这种乱象是非常惋惜的。但是怎么改变这种状况?

解放思想,确保创造力必须处于绝对重要的位置。用创造力来引导形制,则二者皆存;用形制来打压创造力,则二者皆失。只有破除唯文物论,包括唯古论,把这些年给汉服套上不合理没必要的框框套套去掉,才能激发汉服生产商创新的热情,把客户对象从高级影楼扮演者转向对汉服有生产生活实际需求的现代消费者;才能不拘一格,合理推论,丰富和填充目前完全没有涉及的家祭服饰、丧礼汉服、观礼汉服(冠礼、笄礼、正昏礼等),才能帮助汉礼理论研发者运用这些不断完善的、多场合构建现代汉服穿用礼仪标准,大幅度提高国民生活的文化水平,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

严格用词规范,慎用“汉元素”这种含义不清、边界模糊、尺度难明的名词,代之以汉常服的称谓,同时将借鉴了一点东方元素的现代西式服饰剔除出任何“汉元素”的表述范围,也不再以这类服饰为汉服运动的目标。建立以汉服礼服、祭服、盛装、职业正装,商务正装、便装等组成的现代汉服穿用体系,走出小圈子,面向十几亿国民的巨大市场积极进取。

要相信只要努力改变,未来一定会更好。要相信有这么一群汉服运动的复兴者,他们不愿意眼睁睁看着汉服运动被解构、被稀释,秉持着初心,要以汉服全面融入到民族生活中,进而以此为催化剂和粘合剂,再造整个华夏。

要相信今天的受众,已经不是十七年前的受众,他们眼中少了曾经艰难奋斗的生活带来的怀疑和戾气,多了宽容和自信的底色,他们不会再继承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颓废审美,不会视汉文化为寇仇,不会自甘于“美盲”。

汉服界十七年来积累了大量的汉服制作经验,十多年来成立了数以千计的汉服商家,一旦被赋予了更宽松更友善的创新氛围,他们都会加入汉服研发的良性竞争,成为拒止“魔改影楼风”的中坚力量,实现汉服的内涵与形制的和谐共生;他们也一定会调动自己的智慧与思考,研制出更多符合现代生产生活的、大众真心喜爱和尊重珍视的汉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化民成俗   影楼   寇仇   山川   冠礼   歪风   冷宫   形制   销量   受众   创造力   祖先   文物   款式   年来   体系   服饰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