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才是形制党——谈谈关于形制本质的认识(二)


除了文物展现出来的具体特征外,还有服饰演变规律,发展的路径。所谓规律,就是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就是几千年后,我们依然可以拿来使用的东西。


通过对我们衣冠历史的整体观察,发现有以下一些经常出现的现象,值得进一步探究,不能说这些就是规律,但是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


比如古代一次又一次的“复古”思潮,返本开新的努力;比如古代层累构成汉服体系的过程,旧有款式积累沉淀下来并未丢弃,而新的款式不断加入,整个体系呈现出愈加庞杂的面貌;还有比如说体系的发展驱动力,有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有戎装与民间服饰的转化,有吸收外来元素与对外影响的双重因素……规律需要深入研究、严肃总结。


在理论和实践反复打磨成熟之前,可以对一些演变的路径进行初步探索,比如特征元素的不断重复、文化意义的附会、典型特征的重新整合,仿古而非古,以及对古代风格和意象的沿袭……本系列后文将进行详细阐述。


在详细阐释具体的形制演变方法论之前,需要先谈谈汉服形制的本质是基于体系的演变。


一些个别元素的应用,不过是非本质属性的使用,改变不了本质问题。如果说用了一点刺绣、花色就是传承,那么今天的西方T台上的中国风岂不是可以号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者?文化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存在着内在的逻辑性和规律性。


一种成熟的文化,是有独立核心和相应边界的,这个有边界的文化就应该被称为某某体系。所以,我们在谈形制之前,首先要谈的是汉服的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谈,而不是把汉服分裂成若干个款式,就像博物馆陈列珍品一般,孤立地谈形制。


我们才是形制党——谈谈关于形制本质的认识(二)

迪奥中国农历新年限定系列 凤凰图案 图源官方WB


中国文化有个特点就是,大象无形。从整体上看是有一个东西在那里,肯定是与周边的其它的不一样,但是你要很具体的划分出来,又牵涉到很多东西,无法进行界限明确的划分。汉服体系目前来看,可以划分为核心部分、探索研究部分、周边衍生部分、与其他体系交叉部分,有很多模糊的地带,不能一概而论。


从历史上看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东西都存在,不等于这些东西便可以轻易地证实或者推翻汉服体系;在今天也有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各样争议颇大的新鲜事物,不等于这些东西就可以归纳入汉服体系或者被踢出去。


因为现在讲概念,讲定义,就意味着要把这种过去模糊状态的文化进行切割和明确,在这种人为的切割中,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错误。


我们说古代汉服是一个体系,更多的是指它是一个完整的文化门类,而不是指先验地存在一个指导性的体系,存在一个着装规范,所有人都必须按照这个规范去穿着打扮。尽管有周礼,尽管有舆服志,笔者并不认为这些制度就等于古代汉服的体系,它们只是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成文部分,沉淀部分。


从整体上来讲,古代汉服是所有人都在遵循的一种习惯和常识,是理所应当的日常生活体验。在所有人整体的生活经验中当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创新和发明,意外和特例。


比如破肩缝的比甲,泰州明刘湘夫妇墓出土素绸绵背心,采用横纱向排料,衣身两侧连通不裁开,在肩部缝合。但是这些特例和模糊事例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并不能证明古代汉服体系没有了或者消失了或者不存在了。


我们才是形制党——谈谈关于形制本质的认识(二)


比如朱熹等人指出当时社会流行穿着的圆领袍靴子等“大抵皆胡服”,这里存在当时的人对当时体系的认知问题。


圆领袍等款式是主动吸收进体系的元素,并且得到了长期的本土化改造,最终成为了体系的组成部分;这就好比佛教还曾经被强烈地排斥过,经过千年来的本土化之后,就成了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我们才是形制党——谈谈关于形制本质的认识(二)


反对者总是用圆领袍来说事,那么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可以得出这样的谬论:一对夫妇在他们认识之前是陌生人,所以推导出这对夫妇现在依然是陌生人。


既然汉服体系就像中国饮食、建筑、文字和音乐一样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不断变化发展的文化门类。


汉服体系发展了数千年,本身有着漫长的历史,有着复杂的演变历程。暂时总结了体系呈现的几种发展趋势:


1、曲折前进的发展趋势,不是一帆风顺的直线前进。比如魏晋时期的“衣冠南渡”,用“衣冠”来指代中原士族,但是从服饰文化本身来讲,也确实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标志着汉服体系的一次曲折经历。比如“万国衣冠拜冕旒”体现了汉服体系的扩大,而“衣冠南渡”体现了体系的缩小。


2、层累的积淀而成。总的趋势是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简单到复杂,在保留原有的主干和枝干前提下,又不断地生发出新的枝叶和花朵。随着时间推移,汉服体系越来越庞大,越来越复杂。这个比较容易理解,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纺织技术、印染技术、刺绣工艺、制衣工艺等都是不断推陈出新的,而服装款式也是随着时间积累越来越多。除了上衣下裳、上衣下裤,衣裳连属的深衣,还有上下通裁的袍服;除了交领,还有对领、曲领、圆领、袒领、方领、竖领等;除了大袖,还有垂胡袖、窄袖、琵琶袖等。


有人会说,汉服里面也有被自然淘汰的款式,比如先秦两汉时期的绕襟曲裾深衣这一大类型。从魏晋开始逐渐消失,到了明代,已经没有孑遗和痕迹。既然已经一千多年都没有再穿了,那么现在再把曲裾拿来作为复兴的部分,是不是不顾事实真相和历史潮流?既然曲裾已经被自然淘汰了,那么为什么今天还要去研究和恢复?特别是当代汉服运动的开端,是王乐天穿“曲裾”上街作为起点的,那么否定曲裾也就否定了当代汉服运动对自己发展历程的建构。


绕襟曲裾深衣,是汉服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内容,它跟汉服的内涵与外延是一致的,那么不能因为它功能性减弱而否定了其民族性和传统性。


我们才是形制党——谈谈关于形制本质的认识(二)

西汉时期长寿纹曲裾袍 中国妆束复原团队制作


绕襟曲裾深衣这种款式的功能性减退是跟中国家具发展史有关,也与中国人的起居生活方式演变有关。


绕襟曲裾深衣将腿部缠得很紧,而且腰部重心靠下,这样做的原因是便于正坐,而魏晋之后由席居逐渐转变为高足家具,再缠住腿部就没有必要了,襦裙渐渐成为主流。也有一种可能性是由于魏晋南北朝大动乱、战争频仍,人口大规模减少,出现了文化断层,绕襟曲裾深衣的制作工艺失传。


我们才是形制党——谈谈关于形制本质的认识(二)


唐朝时期还有一些文物,在细节上还有对曲裾杂裾的细节刻意追求和模拟。说明并不是古人真的不喜欢而自动放弃了。有可能是不知道如何去传承。


在今天构建现代民族服饰的过程中,功能性、实用性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它的民族性和传统性。绕襟曲裾深衣这种类型的服饰延续了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当然是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天需要认真研究和复兴的部分。服饰文化是没有绝对的单向的发展方向,审美也是,所以不存在进步、进化这类概念。


我们才是形制党——谈谈关于形制本质的认识(二)


中国历史传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就是对以往所有传统的总体梳理继承,再开创新的局面,称之为“继往开来”。这种对前代的整体继承和梳理也可以总结为“集大成”规律。今天我们要构建现代汉服体系,自然也要追根溯源、整体梳理,站在中国整个历史的高度去整理。


返本溯源的趋势


不断地返本溯源,追索起源,重建传承之统绪,是汉服体系发展过程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以高等级的礼服为例,统治者为了政治需要,多次重建冕服制度。冠冕衮服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服饰文化,孔子所称的“服周之冕”的“冕”,也就是“郁郁乎文哉”的外在形象表征。


在西周之前,原型应该是来自于巫觋文化,原始本意是祭服,带有沟通上天与鬼神的文化含义,西周礼乐文明进行了升华和改造,演变成了国家权力的象征。这一套天子诸侯公卿穿着的高等级礼服,是汉服体系主线索中的代表性服饰。


但是这条线索并不是天然地一直高居庙堂,实际上也经历了跌宕起伏,命运反复曲折。西周时期定型的冕服制度,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时期被“僭越”,但是冕服本身还是高等级礼服。秦始皇废除了六冕制度,保留了袀玄,是冕服文化的一次重大的收缩。


直到西汉明帝时期,才重新恢复六冕制度,这是第一次回归主线的举措。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通过国家礼制的建立,重新树立冕服最高等级礼服地位,这是第二次回归主线的举措。


五代十国,两宋时期确立冕服最高等级礼服的地位。到了明朝,冕服是最高等级的礼服,是第三次回归主线的举措。清朝彻底废除冕服制度,重新另起炉灶建立了一套礼服制度。


我们才是形制党——谈谈关于形制本质的认识(二)


辛亥革命之后,出了一套祭天礼服,似乎回到了其本来的原点。但是这里存在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有去掉政治政权或者阶级属性,依然被当作是皇权、政治意味浓厚的象征物,与当时世界潮流完全背离。


因此袁世凯的祭天之举被称作汉服复兴的“死亡之吻”。在今天,理应在剥离掉皇权政治阶级属性之后,将冕服回到其祭服的原始功能上。


用冕服作为例证,只是想证明一点,就是汉服体系中,有些特定的文化元素是反复出现的,而礼服(包括不限于冕服)是其中主要载体。


如果说统治者重建冕服制度,主要出发点是为了加强统治,带有非常强烈的政治意味,那么历代知识分子对“深衣”的多次重复叙述,却是从学术、文化的角度来考量的。这些学者并不是服装爱好者,更不会自己动手做衣服,在考古学没有出现的时候,他们很多人的认识都与实际文物有差异。


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不是服饰史、器物史,而是依附于深衣上面的思想理论,所以学界依然认为他们是在重建同一种事物。


我们才是形制党——谈谈关于形制本质的认识(二)

民国关中大儒牛兆廉先生,图中着白色深衣者


历代还有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返本”式服饰构建行动,都是基于文本的“礼义”而非考古实证的复古。比如圆领袍下面加上横襕,称之为“襕袍”;比如“方心曲领”,都是一种典型的“想象的构建”。


这些细节再次证明了汉服史从来不是或者不仅仅是中国服饰史,可能更加接近中国思想史。


希望有人能够从这些现象和趋势,不断地深入研究下去,早日探索出汉服体系的发展演变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形制   服饰文化   圆领   衣冠   主线   中国   礼服   款式   本质   规律   时期   古代   体系   制度   服饰   文化   时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