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许倬云,曾两次将陕西考古推向世界

老师许倬云,曾两次将陕西考古推向世界



2020年,许倬云老师九十高寿。头一年,张维迎、王军和我还商量去匹兹堡为老师贺寿。人算不如天算,新冠疫情让匹兹堡之行成为泡影。感谢许知远,他做的《十三邀》中有许老师一集,让我看到了老师、师母,第五大道上的许宅,看到了匹兹堡大学哥特风格的学习大教堂(Cathedral of Learning)和绿色茵茵的草坪,也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和许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老师许倬云,曾两次将陕西考古推向世界



01


1987年9月,我开始在匹兹堡大学艺术历史系读书,专业是艺术考古。在国内,我本科学中文,读过一个美术理论硕士,考古人类学和古代史方面知识十分有限。指导老师林嘉琳(KatherynM. Linduff)要我补些课程,包括许老师的《中国古代史》,从新石器考古讲到周秦。


那时,我不了解许老师。台湾同学告诉我,老师出身民国世家,做过台大历史系主任,是台湾“中研院”院士,美国著名的华裔学者。课间休息,台湾同学问候老师,我也过去致意。许老师点点头说:“北京来的?听林老师说过。”退回座位,我吃不准自己做得是否得体。那还是台湾尚未解禁的时代。


初到匹大,要补英文写作课,每周一篇作文,还要突击德文,准备读博士要求的二外考试,加上不了解学校制度,不熟悉美国教学方式,日子过得跌跌撞撞。忙乱中到了期中考试的时候,许老师的课要求交一篇论文。


老师许倬云,曾两次将陕西考古推向世界

■ 匹兹堡大学


那时自己有电脑的人不多,多数学生会去学校电脑室做作业。交论文的前一天晚上,我的存储软盘丢了,里面存着已写了大半论文!晚饭也顾不得吃,我奔回电脑室,问管理员,查看用过的电脑,终是没有找到那个倒霉的软盘。坐在电脑前,我苦熬一夜,次日上午才弄完论文,赶到教室还是迟到了一个小时。当时只觉得狼狈不堪,信心丧尽。一周后,许老师在讲台上点名,学生们鱼贯而行,过去取判过的论文。轮到我上去,许老师换用中文说:“论文不错,下课有时间来我办公室聊聊吧。”


记不清那次聊了些什么,老师大概是问问我在大陆的经历,在学业上的打算。但从那以后,几乎每次下课,我都和徐行慢走的老师一起,缓缓穿过教学楼悠长的走廊,去他的办公室。最初我挺拘谨,言谈举止努力符合“执弟子之礼”的规矩,时间久了,才放松下来。


老师许倬云,曾两次将陕西考古推向世界

■ 许倬云老师


许老师的话题非常广泛,历史问题、做学问的方法、国际和中国的时政、做人的道理、华人在美的生活等等。其中的一些还记得,许多已经忘了。说到中国古史,他多次讲,我们今天动辄说中国几千年如何,其实地理上,观念上,制度上,都有不断的变动,中国是逐渐形成的。大概是1988年,复旦大学史学家杨宽教授来匹兹堡访问,许老师称杨先生为“前辈学者”,嘱我陪他在校园转转。老师告诉我,杨先生对古史研究很有心得,要我请教他对古史层累造成说的看法,请教应该怎样看待顾劼刚的理论,理解考古发现和古史文献的关系。


无论课上还是课下,无论谈历史或时政,许老师喜欢比较,比较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制度如何一步步走来,提醒学生不要黑白分明、简单肤浅地断言好与坏,对与错。刚到匹兹堡,我发现信仰宗教的美国人很多。在街上时不时遇到面带微笑的传教者,递给你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邀你参加教会活动。从小知道伽利略、布鲁诺的故事,我们这一代人大多相信科学和宗教势不两立。原以为美国科学昌明,没想到宗教影响竟如此广泛。我就此请教过老师,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对基督教和科学思维的分析。宗教叙事讲了许多神乎其神的事,需要放弃常识,不问证据才能相信。科学研究强调批判性,相信一个东西必须要有严格检验过的经验证据。两者甚是对立。许老师说,基督教、犹太教,加上伊斯兰教,都有至高无上,无所不能的上帝,极度排他。在实证科学家那里,科学真理也是独一和排他的,至少在给定的条件下如此。西方的宗教和同样产生在西方的科学,都不愿意接受不确定性。这和我们相信阴阳流转,擅于变通的思维方式差别不小。孰优孰劣,需要根据历史情境来判断。


学校图书馆有不少中文藏书。得闲时我会去翻看,了解一些以前不知的近现代史故事。我从小被告知,美帝国主义无时不想祸害中国。虽然美国人在中国建了不少医院、学校、育婴堂,但目的是为在精神上奴役我们。了解到更多史实后,我相信这些机构使中国人受益,也为中国社会注入了现代文明因子。不过,这些事怎么样和美国的霸道,总想主宰他人命运的行为结合起来理解?


1990年,伊拉克攻占科威特,美国跑去中东,把萨达姆打回原形。我读到一篇时评,从经济得失和政治后果分析美伊之战,认为美国在利益上得不偿失。我请教许老师该怎样理解美国人的动机:是唯利是图,自私霸道,还是如他们自我标榜的那样,主持正义,捍卫自由?老师说,国家的行为一定是围绕国家利益转的,但解释美国人的一些行为,还要懂得“传教士心态”。想想那些传教士,做了不少好事,有时还为此付出很多,但也常有逼你服从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在为上帝服务,相信别人只有追随了他们的上帝,才会平安喜乐,走上了通往天堂之路。善行也罢,霸蛮也罢,在传教士心态里,可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许多冲突。


老师许倬云,曾两次将陕西考古推向世界


02



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许老师在美国求学、工作和生活。但我觉得,他一直关注中国,在乎中国人。许老师认识不少匹大的大陆同学,关心他们的学业,也关心他们的发展。王小波是一个许多人都知道的例子。


见到李银河,因为在北京有几个共同的熟人,我们很快找到了话题,聊她在北京《走向未来》编辑部的那些事儿,聊她的中学同学,也聊到她和王小波为什么不打算要孩子。这类场合,王小波不怎么说话,显得内敛,也许是清高。不过,我也见到过他豪放的样子。有一天半夜,从学校电脑室回家,路上遇到王小波,穿一身不整的工服,头发乱乱的。我问这么晚了怎么还在乱逛,他答曰刚打工回来。当知道他干活的中餐馆在罪案频发地区,我问他难道不怕被打劫。小波一笑:“我怕谁呀?看到我这样子,路上的人见了就躲,以为我是劫道的。”


老师许倬云,曾两次将陕西考古推向世界

■ 李银河和王小波


许老师多次和我提到王小波夫妇,他们交流不少。老师说小波有想法,志向是当作家,计划毕业了就回国。1993年我在伯明翰博物馆工作,请假一学期回校参加博士考试。许老师告诉我,王小波的《黄金时代》获得台湾《联合报系》的文学奖,小说写得相当有趣。说着,老师拿出一本送我。我当时没太在意,心想老师说好,多半是出于对自己学生的偏爱。返回伯明翰前,我把还没有读过的小说,给了嗜好藏书的同门胡晓辉。多年后,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我才知道自己曾和一个天才擦肩而过,也因此知道许老师辩识人才的眼光。传闻老师是《黄金时代》获奖的举荐人之一,但我一直没机会确认。


八十到九十年代初,访美的大陆学者不多,文史学者更很少。来访匹兹堡大学的文史学者,大多受到许老师的尽心接待。四川大学的童恩正教授是很活跃的考古学家。他业余写科幻小说,还得到过全国大奖。童先生英文好,境外学界联系多,来过美国多次,也曾到过匹兹堡。八十年代末童先生忽然来美,原先打算接待的美国学校临时变卦,童先生一时没了着落。知了此事,许老师先是和林老师一起为他安排来匹大短期访问,接着又联系香港,自己去香港客座一年,然后用自己的薪水,请童先生代教在匹大的课程,安顿了童先生的生计。那个年代在美的大陆留学生都知道,做到这些很是不易。


1995到1996年,许老师请张忠培先生来匹大访学一年。张先生是苏禀琦先生在北大的门生,为吉林大学建立了考古系,又做过故宫的院长,个性鲜明,说起话来很有气场。从待遇到学术交流,许老师为张先生做了妥帖的安排。他们还制定题目,每周见面,交换意见。1996年初,我从费城博物馆返校答辩论文,许老师要我陪张先生夫妇游览尼亚加拉大瀑布,参观华盛顿形形色色的博物馆,我因此有了请教张先生的机会。


从华盛顿开车回匹兹堡,张先生一路上不断称赞许老师视野阔达,知识丰富,说我有这样的老师十分幸运,还不耻下问地和我讨论,中国考古学该从美国同行那里学些什么。只顾说话,我迷了路,把车开进一个破败不堪的黑人区。兴头上的张先生要求停车下去看看。我赶紧告诉他,华盛顿全美犯罪率最高,当地人大白天都会想法儿避开这样的贫民区。多亏张夫人坚定地站在我一边,厉声打消了张先生的念头。我们原路退回到国会山一带,仔细查看地图后,终是找到了开回匹兹堡的公路。



老师许倬云,曾两次将陕西考古推向世界

■ 匹兹堡大学


一年后,我意外收到张先生发自北京的信。信中关心我的论文是否通过,说香港有份考古工作,要他推荐人选,问我是否有意。当时我已有了工作去向,但前辈的殷殷关爱让我十分感动。十多年前,许老师身体尚好,常来大陆。已是高龄的张先生专程去郑州和年龄更大的许老师见面,安排老师实地考察安阳和偃师的考古遗存,实现了老师多年的愿望,让我再度感受到前辈学者间的情谊。


1990年,陕西考古学家在汉阳陵发现大量彩绘俑人。许老师电话告诉我,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许可,允许去现场报道。他们到了汉阳陵,却被管理人员带入一间屋子,只许拍屋里摆着的四、五个俑人。《国家地理杂志》在美国,在世界主要国家都是鼎鼎大名。他们想报道哪里的考古发现,对方会当作难得的宣传机会,乐不可支。他们从陕西铩羽而归后找了许老师,打问该怎么办。老师知道我在陕西博物馆做过临时讲解员,希望我帮助沟通。


我有几个年少时好友碰巧在陕西考古界。张庭皓是省文物局领导,吴永琪当时任秦兵马俑博物馆的副馆长,我马上和他们商量。记不得是庭皓,还是永琪提起,1974年发现秦兵马俑,《国家地理杂志》很早就发了深度报道。据说,他们首次提出“世界第八奇迹”的说法,为建立兵马俑在世界考古中的地位做了贡献。有这样强悍的理由,问题很快得到解决。我向许老师报告进展,老师通知了《国家地理杂志》运行室主任,马扎滕塔(意大利姓氏,拼写我忘记了)。老马和陕西方面迅速进入了细节安排。不久后,报道团队再赴汉阳陵。


老师许倬云,曾两次将陕西考古推向世界


报道草稿完成后,老马把文中数十个事实的细节列出,记得有草籽的名称,现场植物、土壤特点,不同气候的影响、器物的详细尺寸,等等。他要我先译成中文,传真去陕西,经过考古学家逐个核实后,再回译成英文。老马还邀了许老师和其他艺术考古专家(记得是巫鸿教授),请他们评论汉阳陵发现的意义。几经折腾,一篇图文并茂的深度报道终于问世。我感觉和实际看到的文物相比,文中的照片要漂亮许多。


至此,许老师运作的这场中国文化宣传节目还没有完全落幕。1991年,纽约大学邀请张庭皓夫妇赴美介绍陕西考古,特别是法门寺发现的佛指骨舍利。老马得知此事,代表《国家地理杂志》邀请庭皓去华盛顿杂志总部讲演,请我陪同兼翻译。许老师和林老师也在匹兹堡大学安排了专题讲座,由许老师现场点评,解释陕西考古的意义。那些重要的考古发现,精彩的文物照片,加上彼时气宇轩昂的庭皓夫妇,庭皓所到之处必是给人留下中国考古的美好印象。前不久见面,庭皓和我还忆起二十年前的讲座,忆起在华盛顿夜晚一条空旷的大街上,我们高唱秦腔的欢乐。


03


开始读博士之后,许老师是我的指导委员会成员。在学业上,也在生活中,老师和我有了更多的交往。那时,老师住一栋两层的独立屋。记得一楼客厅里,几张皮质沙发是象牙白色的。墙上挂着装裱成条幅的一组碑石拓片,是传为岳飞手书的诸葛亮《出师表》。


每逢春节,师母会邀请一群大陆和台湾的同学聚餐,按照中国人的风俗吃饺子。大家叽叽喳喳,欢声笑语,像是回到了中国一样。此时,许老师很少谈古论今,师母才是这种场合的导演。师母说个看法,老师会引经据典,证明师母持之有据。


老师、师母也有意见不同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师母和几个女生热烈地讨论养生养颜问题。师母说,玉米是个好东西,养颜作用明显。在屋子的另一边,老师正和男生们讲什么事儿。听到师母的见解,他有一搭没一搭地插了一句:“玉米最初是从美洲弄来的,可好像印第安人脸上皱纹很多呀!”师母听罢一愣,停顿了一下,转过头对女生们说:“别理他,男生根本不懂这些!”大家都笑了,许老师做出一脸无辜的表情。


除了特别必要的场合,许老师不愿戴领带。我不止一次听到他调侃,说领带是个很糟糕的发明。我一直觉得西装领带挺精神,直到有过一次尴尬的经历,我开始部分接受老师的看法。


来美国的时候,我曾想过买身西装。在香港工作的小婶劝我说:“这里的西装跟北朝鲜的差不多,出去了你才知道它有多怪异。到美国,攒够钱再买吧。”听从了小婶,到了美国,很长时间里我都没有西装和领带,也没觉得不方便。有一次,许老师在教员俱乐部设晚宴款待一位来访学者,要我作陪。我穿着T恤衫就去赴宴,在餐厅门口被门童挡下,说没有戴领带者谢绝入内。许老师笑了:“信了我吧,领带很讨厌。可不戴,你就是进不去。”


师母载着我,匆匆赶到我的住处。我从室友,协和医院来的何方大夫处借了西装领带。何大夫个儿不高,一米八多的我穿上他逼仄的西装,再配上色彩耀目的领带,简直像是个行走的笑话。我想起《三毛流浪记》:三毛光着膀子想进一所大厦,在门口遭截。一转身,他捡到一个煤球,涂黑了上身,权作上装,然后昂首走进大厦,留下一脸懵懂的门卫。


这些琐细的往事已显得遥远,但每每想起,却还能感到它们的温度。


老师许倬云,曾两次将陕西考古推向世界


身体不便,老师和师母已不能再来大陆。出乎我的意料,去年到今年疫情肆虐,许老师还能连续在网上举办讲座,内容涉及全球化为世界带来的危机,中国需要做出文化选择,日渐严峻的教育问题。很难想象,一位九十高龄老人仍然思路明晰,现实关注强烈,表达清楚,且不失幽默。


在近年的著作和讲座中,许老师常显得忧虑。一次视频通话中,他告诉我:“你在美国的那十几年,美国有信心,慷慨待人,是少有的好时候。现在的美国问题太多了。”老师担忧美国被各种力量撕扯,社会动荡不断加剧,更担忧在各种文化和制度力量的纠缠中,中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从对美国数十年的观察和体验中,许老师相信西方主流文化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亦如以前的著述中所表达的那样,老师希冀能从中国的思想传统中借取智慧,用“和而不同”重构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世界上“他们”和“我们”之间关系。


视频镜头中,老师显老了,每次移动都赖于轮椅。老师在信中说自己:“天天肌肉疼痛,藉药物止痛。人生至此,无可奈何。”我和妻子去信,请老师万万以健康为重,不必过虑世事。老师回复说:“为了做一日和尚,总得尽一日钟的责任,因此来者不拒,有人愿意听,我就尽力交流。毕竟,我们都是知识链的一个环接,这一长链,不能在我手上,断线——葛岩,希望你也记得如此做。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2021年8月8日,上海



作者 | 葛岩 |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 西安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陕西   匹兹堡   基督教   华盛顿   老师   师母   台湾   美国   领带   中国   西装   学者   大陆   国家   论文   时尚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