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学习面面观,仔细看看对今日之教育学习当有裨益

时下大家都很关注学习,特别是小孩子的教育问题,这实乃事关其日后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于是乎学区房被炒到天价,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无孔不入,家长为了孩子的学习用尽心思、不惜豪掷千金,不少学生却不堪重负、厌学倦怠。这既折射出知识经济时代的社会进步,同时也暗含着部分人对学习内涵的误解和歧见。


从本义上讲,学就是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习就是学过后再温熟反复地学,使熟练。学、习连起来表述就是强调学是一个长期不断、需要反复投入的过程。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勤奋好学,重视学习的民族,拥有笃信好学、严谨治学、尊师重教、崇文弘道的优良传统,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勤学故事:如孔子为读《周易》韦编三绝;东汉时孙敬和战国时苏秦为防止读书时打瞌睡悬梁、刺股;东晋车胤捉来萤火虫当读书用的灯,孙康就着雪地的反光读书学习,被称“囊荧映雪”。


古人学习面面观,仔细看看对今日之教育学习当有裨益


学习这一概念所涉范围非常宽泛,包罗万象。从纵向看,人生无时无刻不在学习,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从横向看,宇宙、社会、人生有多少内容,学习的对象就有多么广大。我国古代科学家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虽有不少伟大发明建树,有的还领先世界上千年,但官方和一般人对此较为看淡,不具普世性。即便如此,古人的学习对象、范围丝毫不逊今人。比如周朝贵族教育体系中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分别从文、武等方面对学习科目和技能作出了明确规定。又如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由此演化而来的四书五经是古人视为学习根基的圣贤书。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不学乐就难以修养心性,他酷爱雅乐,曾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于是提出一个人的教育要始于诗教,立于礼教,成于乐教。古人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征象和身心感应作出春秋礼乐(礼教、乐教)、夏冬诗书(诗教、言教)的学习安排,同时贯彻读千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注重旅行采风和社会实践,以便接触现实、更接地气。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现在的学生也自我调侃道:“我现在读的是书,今后数的是钱。”可见学习改变命运在古今都是通行不变的真谛。学而优则仕,古代人不管是举荐还是科举,都要凭学习实力说话。一份漂亮的殿试答卷能高中进士,以致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古人素以学识来衡量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和能力的,学习不佳者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尊重和接纳,即便其他方面再显赫,也会被歧视为暴发户文盲。但是古人的学习目的远不只是为了飞黄腾达。孔子在他那个时代说过:“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然而相比今日,那时学习的目的倒也还算纯粹,很大意义上是为求知、为修养、为通达,不像今人容易陷入唯成绩论、唯智商论。古人学习似乎也更加符合人格和学科知识建构规律,强调以德为先,包括智仁勇三达德在内的诸多德行与德目是学习的重点;主张打通智商和情商培养人,教人整体学习、融会贯通;而非今天这样过细分科,画地为牢,人为制造学科壁垒。


古人学习面面观,仔细看看对今日之教育学习当有裨益


端正学习态度是搞好学习之本。“好学近乎知。”学习首先要积极向学,孔子曾经说过“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耳焉,不如丘之好学也。”不是别的什么,正是好学成就了他;“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乐在其中的陶醉感最好;他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就是要求虚心请教,不耻下问。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是学习必备的精神:孔子对此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还提出子绝四:毋意(主观臆测)、毋必(事先定论)、毋固(固执己见)、毋我(自以为是),反对主观主义。湖北省沙市中学有一个传家宝是习坎精神,习坎是《易经》中坎卦的重卦,坎(水)为险,习坎即重险,犹如身处在湍急水流中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时尤其需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认真、克难奋进的习坎精神,反复练习、砥砺磨炼至成熟坚强,才不至于落入各种“陷阱”当中。这势必要笃志做求学上的“有恒者”,学而不厌、坚持不懈,发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把学习一如既往地落实。


古人学习面面观,仔细看看对今日之教育学习当有裨益


古人对学习的理念就很“先进”。《中庸》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学习分解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个关键环节,它们各有内涵,又密不可分,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知识是基础,思考所学是深化,审问、明辨是思考的输入与输出,笃行是知识的巩固和检验;分别成五节次第,重重而入,层层递进,其循环往复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范式。


古人把探究事物道理的行为称为格物,《大学》八条目中第一条就是格物,“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格物为儒家认识论方法论的重要问题,八条目之基石。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物即就物而穷其理,格物的途径主要是读书讨论,应事接物之类。其做法“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将认识研究的对象逐级细分归类(比如如何阅人,可以按性别、年龄、家庭、社会地位、职业、性格、爱好等分门别类,逐渐认清该人的特点),在这个从逐渐积累到豁然贯通的过程中,掌握认识规律和相应知识。


古人的学习方法也很讲究。其学习给人的最深刻印象是博闻强记。记忆力当然是学习的基本能力,但绝非就是死记硬背,而应是联想记忆、理解记忆。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与弟子子贡的对话鲜明地表达了其一以贯之的学习思想和方法:抓住一个核心观念贯穿全部内容。就像一个人上台演讲,不可能将事前准备好的稿子一字不落地背诵出来,而要钩玄提要,抓住中心思想和要表达的重点,一以贯之、适当发挥、一气呵成,才可能成其为一场生动、成功的演讲。


古人学习面面观,仔细看看对今日之教育学习当有裨益


另外孔子教学也是讲对象和策略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说老师教学生时,不到学生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程度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反复给他举例了。这里从教的侧面反映了学习主体必须调动自身的全部思绪和精力,主动思考、实践。比如对“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天经地义的几何公理的学习,似乎谁都明白,几何证明例题一学都觉得简单,可一旦放到另外一个题中,很多人就被五花八门、复杂多变的题目条件搞花了眼,乱了阵脚,不知道应用它,揣着工具使不出来。溯其根源,还是对这一公理的推导过程学习的不够深刻,对公理应用的练习不够多,不够用心。仔细想想,做不好数理化习题多半也是对学过的定理知识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要改变就要一练二悟三再练,在反复练习和领悟中提高学习质量。


古人学习面面观,仔细看看对今日之教育学习当有裨益


清末张之洞主张读书“三贵”:“贵博、贵精、尤贵通”。他说明“三贵”含意时,开门见山用了八个字:“通贯大艺,斟酌百家”,那“博、精、通”全融会其中了。“通贯”与“斟酌”,就既包含着博与精,又意味着通。这三者互为影响,互为作用,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博、精、通”是学习的理想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就需要有端正的态度、先进的理念、合理的方法,最重要的就是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耐心,“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份才。”勤奋的人学习就差不了,有了这个信念,怎么会学不好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苏秦   雅乐   古人   孔子   目的   裨益   礼教   公理   今人   博学   好学   仔细   对象   过程   能力   精神   今日   知识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