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但大道可观并非不可认识和贯彻

道是国学中最抽象的范畴,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哲学思想,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的高度概括和全息统摄,它对哲学理念、自然、社会、历史、政治、文化、意识等各个领域影响甚巨。不同的思想流派对其解读存在很大分野,代表了各自的哲学立场和思维方式。其中,道家思想首创“道”的概念,并以“道”为其核心,是“道”的源头和主流。


先秦老子著《道德经》五千言,从宇宙生成论的角度首先将“道”作为哲学范畴予以提出:不同于殷人尊“上帝(太阳神)”、周人“敬天”,老子在帝、天这些宇宙主宰之前放置一个“道”,作为宇宙的本体和天地万物的来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如果能够被言说,那么就不是那个恒常不变的大道;名如果可以被讲说,那么就不是那个永恒存在的名字。“道”本无名,不可表述,不可指称,然不得不藉“名”以说“道”,于是“道”的概念横空出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万物生于有形的天地,有形的天地生于无形的道,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从《道德经》后续叙述中可知又是其本体,同时亦是其运行的道路,道的内涵丰富、意蕴深奥,成为“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但大道可观并非不可认识和贯彻


记得有个故事说一个外国人爱慕中国文化来中国学习参观,他问中文老师什么是“道”?那时他们都站在高楼之上,老师思索片刻指着楼下对他说:“你看到地面车流不息,人流穿梭,各行其道,各行其是,由此呈现的各种自然人事背后的让你感悟联想的那个东西就是‘道’吧。”虽说此回答不算准确,更谈不上深刻,但它揭示了“道”形而上的特点。《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有形体背后的虚体,它无上无下、无前无后,无形无状,隐没于尘世间,似亡而实存,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伸向遥远又返回本原,宇宙万物都在用它而用之不竭,道之所存无处不在,它对世界的作用是全息、超时空的。


为了理解道这个高深莫测的概念,不妨引入一个与道的内涵相似相通的西方哲学范畴——逻各斯(logos)加以说明。逻各斯源于古希腊哲学,是西方传统哲学的最高范畴,后来作为主流哲学范畴一直延续下来。它含有“尺度、说明、解释、理念、理性”等意,一般理解为可被言说的理念、逻辑。它与道的异同点有很多,不同点主要在于道不重言谈而重实际作用,具有现实客观性和实践经验的品格,逻各斯主要是指说,将道理阐释出来,具有主体的、主观的、思维的品格。这一不同点决定了二者的其他不同点,甚至于东西方哲学的不同发展走向和思维特性。


道可道,非常道,但大道可观并非不可认识和贯彻


二者共同点是都有宇宙本原、规律、法则的含义。古希腊哲学认为逻各斯是一种以太物质,是万物之母,是创生世界的种子;而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是指道乃先于天地的世界本原,同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虽无形,却有物象、精气、信验!这一宇宙论将道与物质实体联系起来,从现代量子力学来看,道是否是一种极其广大又精微的存在呢?逻各斯被希腊人认为是支配宇宙、永恒存在的总规律,而老子说“道者万物之奥”“大道泛兮”也是说道是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全部过程之中的普遍规律。两者都强调自身的至高无上和全息作用,所以凡顺应遵守规律和法则则生,抗拒规律、违逆法则则死。


与逻各斯不同,道不是静止的,它是过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发展运动过程中,道循环往复,“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它的运动周期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其变大后逐渐离开,离开后运行不息越来越远,远到一定程度又会回来,万物又复归于道。与逻各斯是浑然一体的种子不同,道是矛盾,它对立而统一。“万物负阴以抱阳,冲气以为和”“一阴一阳谓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中的“一”即阴阳和合之气,它由道所生,又派生出阴、阳两仪。阴与阳是世界的最大、最基本的一对矛盾,也是道的功能和属性,而道是二者的统一。所谓(道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相叠生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而演化宇宙人生,而宇宙人生由道所统摄又复归于道。由阴阳之对立统一,老子看待有无、美丑、善恶、难易等矛盾现象独到而深刻,提出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等诸多论断。老子之“道”饱含着运动的逻辑、联系的观点和矛盾的思维,它是中国哲学辩证法的源头和基石,不论是本体论、认识论、政治论、军事论,还是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都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指导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但大道可观并非不可认识和贯彻


老子哲学冷静客观,重在格物穷理。他经常打破人类思维定势和世俗情面,好似一位全知神人超然物外,参悟天道、揭示事理,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他“道法自然”的思想成为后世道家思想的主要源泉,经庄子的发挥更加追求自由与自化,虚静恬淡、无为而无不为,直到汉代道教创立,道家思想在宗教化过程中发生了很大现实变化和改造,但是毋容置疑,“道”的范畴和“道法自然”的理念会是道家和道教永恒不变的核心。然而,即便老子试图跳出宇宙观人世,但其毕竟是现实人身,不可能不关注人事,于是乎有“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只不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罢了。


相比而言,佛家之道更接近人,其提出行正即为道,行正就是要持守八正道而行: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法。遵此道即可祛除引起人之贪嗔痴的“非心”、“邪念”,收获平常心,真俗圆融、悲智等运,修得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但大道可观并非不可认识和贯彻


当然,儒家特别是先秦儒家,一如其司仪的出身都是围绕着人打转,最关注于人道。夫子之道,中心内容是谈人道,正所谓“天道远、人道迩”“道不远人”,在这里“道”的意思主要是道路、道理、道德、法则,相对于道家和佛家,偏向于主观选择和价值判断。儒家以“仁”为逻辑原点延伸展开人之道,主要讲的是为人之道、为政之道、君子之道、忠恕之道,主要是教人如何遵循道德法则为人处世。当然,儒家也不只讲人道,孔子也谈性、天、天命、道、天道。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更是勾起了后世儒生们对夫子天道思想的揣测与遐思。由于时代发展、政治需要和道、佛两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经过一千多年发展到宋明理学渐达高潮。宋明理学即道学,是论道探理的学问,主要分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是程颐、朱熹)和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王守仁),前者强调天理,后者看重心性,都是对道的进一步探索和阐释。儒家传道世代相传,形成脉络和系统称为道统(韩愈提出),是儒家之道形而上的概括总结。


我国先哲对“道”的认识和阐发,流派各异、精彩纷呈,其中既包括了对自然大宇宙和精神小宇宙的格物致知,天道、地道、人道的三才感通,更包含着对人的性格禀赋、认知规律、心理结构特别是道德文章、法则约束的深层次理解。其思想之玄妙,意境之深远绝不逊于西方,而且其易与现实沟通结合的特性更是让人双重受益,在此岸与彼岸两地自由摆渡,游刃有余。故,首先要知道之所以,知道者方能明道,明道者方能载道,载道者方能行道,能行道者则可得中正安和、遍行天下。

道可道,非常道,但大道可观并非不可认识和贯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儒家   夫子   本原   道家   天道   可观   人道   范畴   法则   万物   老子   宇宙   规律   大道   哲学   思想   天地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