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靠持敬,修己以敬,敬是去除浮躁现代病第一方剂

敬是中国哲学体系中比较具有形而上意味的高深范畴,从敬人、敬己、敬自然到敬祖、敬社、敬天命,敬的内涵层次越来越高,以至宋明理学中强调“敬”字功夫是圣门第一义,以“持敬”求天理。一个“敬”字背后渗透的是中国人深刻的人生观、鬼神观、天命观,折射出中华民族精神中稳重、谦逊、含蓄的性格和中庸之道。

正本清源靠持敬,修己以敬,敬是去除浮躁现代病第一方剂


“敬”是一个会意兼形声字,从茍(jì或jí)从攵(攴,pū)。左半边是“茍”(jì)字(汉字简化后为“苟”),许慎《说文解字》认为,“茍”字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之义;右半边为“攵”,即反文旁,由“攴”(pū)字演化而来,是用棍子或鞭子敲打的意思。整体来看,敬的本义是恭敬、端肃。本文就从恭与敬、肃与敬的关系讲起。

不管是“恭宽信敏惠”还是“温良恭俭让”,儒家的这些信条中都少不了一个“恭”,中国人有“恭”的家教传统,恭是仪容庄重、谦逊有礼的样子,这样审慎的低姿态至少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恭和敬好似一对低调的双胞胎,意思相关、经常连用,但分工不同:恭主容,敬主事,在貌为恭,在心为敬。恭主要关乎语言、神态、仪容、举动等外在品貌,说直白一点,恭是客观呈现,一个人即便心中并无尊敬对方之意,甚至轻蔑、讨厌对方,但为了某些目的也可以装出一副恭顺的样子;而敬则是发自内心的敬重、尊敬,当然这种敬意也会自然流露于外。恭敬是有境遇条件的,一般是指下对上、幼对长、主对客等,俗话说:“恭敬不如从命”,就是指在双方关系比较亲近或无必要过分客气的情况下不必行恭敬之礼,否则就反而显得生分。而敬可以是恭敬,也可以是尊敬,还可以仅仅是一种敬意。孟子曰:“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从普世意义上说,每个人对他人都应该心怀敬意,表示尊重,这是对同类的同情,亦是对自我的尊重,才是待人接物应持的态度。


正本清源靠持敬,修己以敬,敬是去除浮躁现代病第一方剂

孔子活动的春秋时代,“敬”的文化内涵从先前的恭敬有所扩大,不仅是一种待人态度,还演化成为人处世的一种庄重认真的行为准则,用一个“肃”字可以概括。孔子说“君子有九思”,其中就有“事思敬”,他认为做事务必心存敬意,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敬业,对自己所做的工作、事情高度负责,不能粗枝大叶、皮皮踏踏、开半点玩笑。又如樊迟问仁,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即认为秉持恭敬认真、积极谨慎之心做事,就会不犯错误,是取得他人信任、令他人放心的必要条件。孔子还说过:“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认真严肃做每一件事,即使蛮貊之地也能施行个人的主张,否则即使在自己的领地里也做不成事。做事达到“敬”,人就能在事业发展和为人处世方面比较成功,反之亦然。我们不难发现身边和媒体所报道的职场红人,别的品质姑且不谈,至少都做到了“敬”,用心认真做事才能把事做出样子来,才会被提拔重用,否则只能越混越栽。

正本清源靠持敬,修己以敬,敬是去除浮躁现代病第一方剂


除了敬人敬事,敬祖敬社是更为神圣的“敬”。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高度概括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鬼神观,对于鬼神未置有否,不作探究,但心存一份敬畏,主要要落实落地的是关乎血脉和生存大计的祖宗和土地:通过祭祀的方式虔诚地礼敬祖宗和土地神,祈求其保佑子孙平安顺利、气象风调雨顺。这里就涉及到敬与诚的关系。诚和敬都是笃实、谦逊的心理状态,存诚必有敬畏之心,守敬当怀虔诚之意,两者义理相通、相辅相成,但仔细品味又觉知其似为一对矛盾体,蕴含着阳与阴、进与退的关系。如前文所说因为正诚,所以无所愧疚、无所畏缩,诚即可化为一股阳刚志气,诚务于中,精进不止,自强不息;而敬则表现为知敬畏、守底线,管好自己,不逾越道德红线,它更多的是在告诫和提示人们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相比自然和天命,个人是多么卑微、渺小,如何做到低调、含蓄不张扬。诚和敬,一体两面,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启迪人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为人应同时做到此二者,融合运用、不可偏废。

 后来,儒学发展到宋明理学迎来重大高潮。宋明理学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持敬”。理学认为一切道路是客观存在的,这就是天理。天理已存,然何以求得?理学家们提出了一个观点和方法:“持敬”,主张在积极从事工作的同时,对万事万物怀有敬意,保持、坚守“敬”的状态。举个例子,幼儿园老师在幼儿园带孩子,幼儿园付其工资,是为了把孩子照护、培养好还是为得到工资?两种不同的出发点,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思想和工作状态。若想着干活只是为了得到工资报酬,就会敷衍工作,不认真照看小孩更谈不上培养,甚至脾气一上来还搞出虐童事件;若对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心存敬意,对孩子充满爱心,则会不遗余力把所有精力和能力花在孩子身上。以前老师经常家访,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状况,可现在出于主观、客观各方面原因,家访的工作方式用的少了,这是不好的信号。

正本清源靠持敬,修己以敬,敬是去除浮躁现代病第一方剂


当今社会人人喊“浮躁”,其原因就在于人们行为的目的只在乎眼前利益。宋明理学强调的“持敬”,其目的就在于让人能一心一意专注于事务本身,将人的精神世界与外部社会二者打通,并不为攫取利益,而是着重思考其行为本身的正当性、神圣性。当然,不是说不要利益,而是正如曾国藩所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不问并非不要,只是坚信收获就在耕耘之中。目前社会上所有的问题矛盾,究其精神根源,即是没有遵循理学所讲的拥有一颗敬畏心,没有心灵约束,仅靠制度制约,便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难收难管。对自然没有敬畏,就会涸泽而渔,只顾今天、不顾明天,只管自己、不管他人地疯狂开采资源、破坏环境,对道德缺乏敬畏,就会违背原则、出卖良心、肆意妄为,唯利是图,干出各种伤天害理的事来,这些行为实质上就是在毁坏我们所在的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我所知的一位国企经理因转移国有资产,在未被发现前就患上了抑郁症长期住院,惶惶不可终日,正是内心失去基石而自我溃败。

传统文化中敬,正是针对“浮躁”病正本清源的首选药剂。儒家讲修己以敬,就是要求一个人首先要以敬修身,以慎重、认真的态度来培养、修炼自身。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孔子把“知命畏天”看作是君子才具备的美德,这与孔子在《论语·尧曰第二十》中讲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是一致的。一个人持敬,不仅要做到外在的恭敬、内心的尊重,认真的做事,还要在心灵深处慎重确立对自然、道德乃至天命的敬畏,才能真正抵达“敬”的深层,告别幼稚的狂妄,走向成熟的静修。

正本清源靠持敬,修己以敬,敬是去除浮躁现代病第一方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儒家   孔子   目的   正本清源   方剂   谦逊   天理   理学   敬畏   敬意   恭敬   天命   鬼神   浮躁   君子   客观   自然   旅游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