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四种智慧:知物之智、知人之智、知心之智、知道之智

上文谈了实践理性,本篇来讲纯粹理性。西方人的纯粹理性就是先验理念,依靠逻辑推理析得,与经验、感性、历史相对,是来自于思维固有的本质和构造。中国人的纯粹理性用一个“智”字来概括。智者,知也。无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正邪、真妄,即人发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为智。智的内涵极其复杂,并不主要靠逻辑推理获得,也不全是先验的、理性的,它既是对事物的认识,也是对道德的认识,是智慧、学识、德才的通称,扩展为为人处世的大智慧。儒、释、道三家对智的界定和理解分野很大,即使是在儒家内部,在不同派别、不同时期也有较大区别。


儒家是中庸的智慧,关键词是“中”,可谓是“无可,无不可”。中庸之道不是当代人所误解的无原则的“和稀泥”,它强调恪守中道,是不偏不倚、善养浩然之气的至诚之道,追求“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周易》中解卦要看爻位是否中、正,但“中胜于正”。中正安和,是国人心目中的理想状态,其中“中”居首,没有“中”就没有后三者。河南是中原文化发源地,中庸之“中”,在河南话里表现最为突出,从一般到很好都可以用一个“中”字来表达,要根据说话语气来分辨到底是中还是不中。中庸体现儒家道德原则,通过礼乐教化,修身实践功夫,尽心知性而知天,完成天道与人道的统一,实现最高智慧。

漫谈四种智慧:知物之智、知人之智、知心之智、知道之智


道家是超越的智慧,关键词是“松”,可谓是“无为,无不为”。道家没有儒家那么积极入世,它的思辨性较强,善用辩证法,守静守柔,贵无不争,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其以“道”摄身,超越自我,放逐心灵,追求自由自在、物我两忘、天人合一。道家主张道法自然,全真保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齐物等观,知白守黑,修炼的是仙风道骨,处处充满放松身心、灵活处世的智慧。

佛家是解脱的智慧,关键词是“空”,可谓是“无得,无不得”。佛家是出世的哲学。印度佛学高深莫测,思辨性极强,后来传入中国内地改造后的禅宗强调直觉顿悟,思辨性大为减弱,但仍然有较强的理论性。它强调无执,认为万事皆空,启迪人们放下外在追逐,涤除心中贪嗔痴,破解尘世囚笼,直悟生命本真;用否定的方法破解人们对宇宙人生一切表层世界或似是而非的知识系统的执着,保持自然的平常心,获得精神的解脱和自由,从而由迷转悟,转凡成圣。

漫谈四种智慧:知物之智、知人之智、知心之智、知道之智


当然,这些只是三家智慧中比较有标志性的特征,而非全部。按照智慧观照的对象不同,我将智慧分为知物之智、知人之智、知心之智、知道之智四种。

所谓知物之智,就是《大学》中讲的格物致知:通过认识和探究万事万物获取知识和智慧,即自然科学领域的探索。和现在不同,我国古代重文轻理。凡成人,必对四书五经等人文经典烂熟于心,更无须提入仕。诗礼乐三教、道德文章是衡量人气质才华的金标准,而自然科学从来就是边缘之学。即便如此,智慧的中华民族还是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封建社会科学技术最高成就,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这四大发明就是杰出代表。战国时期墨子比西方早1000多年提出力学、光学原理;在逻辑学方面的辩证法成领先西方近2000年;相传其所做的木鸢能飞三日不下;东汉时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南北朝时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直到16世纪,阿拉伯人阿尔·卡西才打破了这一纪录;明朝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人类医药巨典。然而,由于近代西方科技革命和中国积贫积弱,停留在经验形态上的我国科学技术逐渐落后于西方,以至于国人曾一谈科技就崇洋媚外。随着新中国诞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时至今日已在很多关键领域走到世界前沿。

漫谈四种智慧:知物之智、知人之智、知心之智、知道之智


知人之智是客观、准确认识、估价别人的智慧。老子说:“知人者智”。慧眼识人不简单,它考验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如观察能力、推断能力、反省能力、直觉通感、人生阅历等。识人不管是在生活中还是事业上都是极其关键的一项:处对象要知对象,看错了会坏了终身大事;用人要知人善用,看错眼了满盘皆输。刘邦之所以能战胜看似不可战胜的西楚霸王项羽,就是有过人的知人之智。他能识萧何、张良、韩信分别具有杰出的管理、参谋、军事才能并将其充分用活,而项羽刚愎自用,经不起陈平的离间计,猜忌其得力谋士、“亚父”范增,失去了重大人才和多次战机,终将江山拱手让人。现代经济、科技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人才较量,能把对的人才选到碗里来,是企业、高校之福,否则就输在了起跑线上。而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人事部门肩负着选才任能的重要使命,更需要擦亮双眼,切不可搞带病提拔,以绝后患。


漫谈四种智慧:知物之智、知人之智、知心之智、知道之智

知心之智是指一个人感知体会别人内心世界的程度,从善的角度说就是同情心、同理心,对别人的境遇能否感同身受。孟子说得人心者得天下,而得人心先须知人心。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心思不一定都写在脸上,需要用心洞察揣摩。知心之智建立在仔细观察和正常逻辑推理基础上,同时要考察对方的个性特征和所处的具体条件,还要有一定的通感能力,最重要的是心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是兼用感性与理性、历史与逻辑的复合智慧。所谓恕道,就是《大学》中的絜矩之道,“所恶于上,勿以使下;所恶于下,勿以事上;所勿于前,勿以先后;所勿于后,勿以从前”,从自己所不想的想到别人也不想,先知己之心,再知人之心,推己及人,一般都错不了。

知道之智是道德的智慧,教人知道什么是道德,如何实践道德伦理。智,对应是非之心,就是能明辨是非,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们常常说要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保持谨慎,就是说分清是非是做人做事的底线和方向,搞错了就会南辕北辙,往负数级越走越远,干得越卖力越出众,错误就越大,损失就越惨重。一个人光脑子聪明,没有是非之心,违背道德甚至法律铤而走险,其实就是一枚糊涂蛋。比如有高校化学教授研制毒品私通国外,医院医生窃取医药机密,栽赃陷害者严密行事自以为天衣无缝,都有极高的智商,但他们的情商简直就是负数,他们不知道是非黑白,不知道邪不胜正、“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们没有道德良知和法律观念,终将得到应有的惩罚。人的一生,是不断知道、行道再知道的过程,先知后行、行后新知、知行合一,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经过大半辈子的经历体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漫谈四种智慧:知物之智、知人之智、知心之智、知道之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知人   项羽   知心   佛家   是非之心   儒家   智慧   礼乐   思辨   逻辑推理   道家   中庸   理性   道德   能力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