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聪明与大智慧,何为大智慧,如何获得大智慧?

国学中的智,不等同于我们对“智”的狭义理解中的智商、智力。它更多是实践理性,是善与慧的合体,是对道德的认识,即道德是非、善恶判断、道德知识的积累,进而积淀成为既有高明理想,又不脱离日用伦常的现实生活,并能指导人们在整个生命过程中觉解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知行合一,终达内心澄明、直觉通透的境界,也就是《中庸》中所说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它不是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而是中国哲学里的大智慧。

小聪明与大智慧,何为大智慧,如何获得大智慧?


“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国人道德研修的两大方面。关于实践理性,中国古代哲学家有两大类看法。第一类如孟子,是先天禀赋派,认为道德知识是先验的,与生俱来。如爱人、敬人、同情人、羞耻感、是非感、正义感、责任感等观念、行为,不学而能,不虑而知。仁爱之心、良知良能本来就存于人性之中,但需要后天坚持,善养浩然之气,这就是“尊德性”。孟子说智是“是非之心”,他认为一个不能明辨是非,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都犯糊涂的人,是愚蠢至极的。

小聪明与大智慧,何为大智慧,如何获得大智慧?


另一类如荀子,是后天教化派,认为道德知识是后天的。人生下来就如同一张白纸,脑子里没有任何概念,要经过反复的模仿、学习、教育、训练乃至社会实践,才有了相关道德知识,才会判断、明确、区分是非善恶,正确对待自己与别人,遵守社会规范,增进道德性。后来程朱理学更加强调客体面的道德知识、理论与道德规范的建构和习得,以智识心。古人主张学习知识要致广大而尽精微,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管是道德、伦理、制度、习俗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都要学思践悟,明辨重行。这就是“道问学”。


小聪明与大智慧,何为大智慧,如何获得大智慧?

虽然两派对智的来源、路径和习得方法的见解大相径庭,但殊途同归,都强调智的道德实践的属性,都主张在伦常日用中落实落地。比如说一个人是否有“是非之心”,是真智者,看看他们的行为就可窥见其内心。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公务人员自以为聪明,虚列开支报销收余利,伪造假发票、假合同、假会议、假项目,这些在纪检审计部门火眼金睛面前都是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把戏;有的突破道德底线,养小三、包二奶,直至家庭破裂、组织处分;有的违背道德良心,中伤同级、争相上位,结果被人发现、身败名裂;有的往往自以为是,认为自己聪明、别人好糊弄的人总是欲盖弥彰,弄巧成拙,独吞苦果。人如果缺乏爱心、仁心、是非感这些正向的道德观念乃至行为,失去了赤子之心,即便一时风光,也难逃审判,实则愧对父母赋予的生命性灵,自以为得到万贯家财,实际上失去了人的风骨和人生的意义,才是人生的大输家。


小聪明与大智慧,何为大智慧,如何获得大智慧?

这样的人智商往往不低,但情商简直糟糕到负数。人的智商差距远远没有情商差距那么大。国学中的智不仅包括智商,更注重情商。通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孔子其人毫不迂腐,情商极高。从现实层面说,孔子强调仁智双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即有仁德的人,实行仁德才安心,否则便会不安。聪明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他有长远利益,也会实行仁。比如一个淘宝卖家认识到热心、真诚服务买家能给他带来更多好评和生意,他也就会去做一个讲道义的商人。中国明清鼎盛达500余年的晋商、徽商,基本上都是儒商,如晋商多热心公益、特别照顾受助者尊严、注重周济的可持续性,他们修桥、铺路、施药、救孤、助寡、兴水利、赈灾民、捐军饷,造福乡里,恩泽一方,为家乡、为百姓、为国家作出了诸多义举善行,与上中下层民众都保持了良性互动,既拥有了财富,又赢得了社会名望与地位,还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民风淳化,名利双收。这对建构现代商业公益伦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小聪明与大智慧,何为大智慧,如何获得大智慧?

从更高层面说,智是由明到诚双向转化过程的结果。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之明”,在指出知人之智的同时,更强调自知之明,也就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认识你自己”这个人类思想史上要永恒面对的命题。这个命题源自斯芬克斯之谜:斯芬克斯是希腊神话中一个长着狮子躯干、女人头面的有翼怪兽,总是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向过路人出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早晨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晚上用三条腿走路?”如果路人猜不出,就被害死。结果过路被害死者无数,终有一天俄狄浦斯猜中了谜底是人,斯芬克斯羞惭跳崖而死。这里的早晨、中午、晚上分别对应的只会爬行的婴儿,直立行走的正常人和需要拄拐杖的老人。显然,对人自身缺乏观照敏感就难以揭开谜底。的确,智慧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更是对内对己的认知体察,诚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需要这样的内心和自己的对话反省自身,以掌好自己的人生航船之舵,以致于不迷失方向。


小聪明与大智慧,何为大智慧,如何获得大智慧?

《中庸》曰:“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诚是先天授予人的禀性,明是后天教化人的产物,心中存诚易于明,心中澄明自至诚,诚和明是一对双向互动的范畴。明是智的基本要求,诚是智的高级归宿。唯有一个通情达理、恪守至诚之道,会做人的人才可以说是有大智慧的人,他会活得坦荡、安定、大气、洒脱、舒服!而那些心中无诚念的人不会明白世间的真谛,充其量只能耍耍小聪明,不通情理,斤斤计较,往往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置道德于不顾、唯利是图、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终究害人害己,搅得内心不得安宁直至自杀谢罪,更极端者铤而走险,走火入魔,以身试法,最终成为阶下囚,输掉人生。

小聪明与大智慧,何为大智慧,如何获得大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澄明   仁德   是非之心   孔子   伦常   知人   德性   小聪明   智者   智商   情商   是非   后天   道德   人生   知识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