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间和为贵,和为贵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

中国古人将宇宙人生、自然社会的总体要素解读为天、地、人三才。《易经·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构成天、地、人的都是两种相互对立的因素,而卦是《周易》中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系列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而成。三个爻组成一个卦,两卦相叠组成一个复卦,在一个卦中天、人、地分居上爻、中爻、下爻,在一个复卦中天、人、地分居上两爻、中两爻、下两爻。天刚强以照护人,而地厚德以承载人,就像茶具中的盖、碗、托。


天地人间和为贵,和为贵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

天地人三才中人居中。顶天立地有本事是君子人格的写照。只有君子尽心知性、修德敬业,心中坦荡、脚踏实地,故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也许就是个人与天地正诚和谐相处的状态,叫做天地人和。进一步说,人可以向天、地学习,人道可以与天道、地道会通,通过法天正己、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改变命运,终能与天地参,成就“三才之道”。而将此扩展放大到自然、社会的广阔领域,三才的和谐就有了更为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和应用价值。

天人关系是哲学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与西方宗教思想中天界与人界、彼岸世界与此岸世界界限泾渭分明的天人相分不同,中国自告别殷商时代鬼神论思想,代表农耕文明的周人就在坚持顺天时而耕作生活,天道是人道的圭臬的前提下,创制周礼沟通天人,提出古典人文主义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以德配天、天人合一的新型天人关系,后经孟子性天相通观点,到董仲舒“人副天数”“天人感应”学说,直至宋明理学张载、二程形成对天人合一的成熟理解。


天地人间和为贵,和为贵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

中国哲学认为天地交而万物通,人类是天地阴阳交泰的产物,是自然的产物。《周易·乾卦·象言》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上述的天都是指生生不已的自然之天。儒家认为人、天、地、万物与自然都是息息相通融为一体的。人类不能妄图违背自然规律,征服自然现象,挑衅自然之天,而要顺承天时,与自然相调谐。天人合一也是道家的主要观点,其强调主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万物。如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他认为人必须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对自然之天的敬畏、适应和保护,不仅是人类责无旁贷的义务,更是其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先哲很早就认识“畋不掩群,不取糜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彀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到战国时期,国家已有法条明文约束乱砍滥伐的行为;而历代政府都对山林实施国家管理,经常封山育林;古人更是以农时节气作为生产生活的指挥棒,对生态环境也非常爱惜,同时也少有破坏环境的动机和能力。然而在日益现代化的当今社会,环境污染主要源于人心污染:利欲熏心者为了自己眼前利益不顾子孙后代的未来,颠覆生态伦理,糟践自然环境,比如违法违规填湖造地大搞房地产开发几近疯狂。久而久之,人与自然失和,生态平衡被打破,最终受害者还是人类自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绝不是一句空话,在我国经济社会已转型到内涵式发展的今天,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明智之路。


天地人间和为贵,和为贵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


儒家的天接着是指道德之天,即道德的最高标尺和境界。君子以顶天立地为荣,这需要持续不断、日复一日的养德固本以至修齐治平,无限接近圣人所指向的道德天空。以德养寿寿自高,善养浩然之气者,其能不失偏颇地处理理与欲、义与利、舍与得等人生的重要关系,保持积极、真诚、平和、恬静的心态,故能身心和谐致五脏调和、邪不胜正、元气长存、身体康健。所谓仁者静,静者寿,百岁寿星不见得非得是道德文章俱佳的学问家、大君子,但一定是宅心仁厚、宽以待人、与人和谐相处者。这样的人少被晦暗世俗所污染,不管时光荏苒、境遇变迁、人事沉浮,都能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体中胎气消耗自比常人要少,故能比常人多福寿。


由己及人,个人不仅需要内部和谐,也需要同外部保持和谐,即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这两者也是相互促进的。一个人的生活幸福、事业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在的家庭和工作团队是否和谐,正所谓“家和万事兴”“人心齐,泰山移”。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带兵打仗天气不好可以择机再战,也可以灵活转化不利为有利如“草船借箭”,地利不好可以移师他处,也可能激起军中将士与敌人决一死战的勇气,可一旦人和出了问题,所有的天时地利都没有用,即便是有再卓越的统帅和军师也必输无疑。在维护促进人和上,和同之辨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迪。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不可以也不可能要求别人都跟自己完全相同一致。承认差异、求同存异是处理人际关系乃至社会组织、国家之间交往的基本原则。不论于善于慧,在现实交往过程中都应该摒弃实体主义的二元对立、零和博弈思维,建立生机主义的多元共存、和谐发展思维,践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等信条,显示最大诚意,释放最大善意,同时让不同主体在交往合作中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拓展共赢空间,方能争取最大利益。

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在调节人和方面,我国古人十分注重礼的应用。礼之用以能够斟酌损益,从容中和为最可贵。礼分柔性之礼和刚性之礼。柔性之礼指礼貌、礼仪、礼俗之类,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似春风化雨,滋润人们的心灵,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矛盾,促进良好人际关系,使大家相互尊重,互相体谅。刚性之礼指礼制、礼法、礼规等,它扎根于世俗人心,在现实中约束人的言行,具有隐性的强制性。刚性之礼不是单纯的明尊卑、别贵贱,而是别中求和:避免纷争混乱,让人各得其所,从而稳定调和社会秩序;同时“无规矩不以成方圆”。这里的规矩就是礼,它在现实生活中可具体化为规章、制度、条约、合同、协议、纪律等,建立、完善和遵守这些“礼”,表面上是对人的约束,实质上是以契约促和谐。事前约法三章,妥善安排了各方的责、权、利,避免事后闹矛盾,同时条款清晰可循,可使人方便行事、积极作为,这种积极的和谐正是契约带来的。

“和为贵”不单纯是一种善良的愿望,它是以和实生物的宇宙观为基础的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其沟通对象是人自身内部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乃至社群和国家间关系。宋代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个认识将自然之天、道德之天、天命之天打通,表现出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这不禁让人回想起《中庸》所道“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敬畏自然之天、仰望道德之天、顺承天命之天,绝不是坐而论道,终要靠躬身实践、诚心修炼,起而行之、施之于实事,才能“上下与天地同流”,真正实现天地人间的和谐,这也是我们遥契先哲的最高所得吧!


天地人间和为贵,和为贵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周易   儒家   天地   刚性   地利   天人   君子   万物   哲学   道德   人间   人类   和谐   思想   自然   关系   基础   社会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