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和同之辨,中国人为什么将“和”视为最高哲学兼谈和合美学

《中庸》是儒家的一部圣书,号称孔门传授心法所在。首章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是对中庸之道的经典概括。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是对自我情绪、主观认识的控制和约束,做到不偏不倚,叫做“中”;表现出来能符合规律和节度,达到平衡、稳定、协调、和谐,叫做“和”。中庸的道理,一是不逾越规矩,二是不过度。凡事必须经过“中”,方能达到“和”,“中”与“和”先分后合,合为中和。中正安和是儒家核心价值诉求,循中道而行“致中和”,就能“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和在中国人心目中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结构的核心内容及其追求的最高境界。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用到一个“和”字,这前三殿高踞于巨大的三层汉白玉石台基上,形成紫禁城宫殿中央的巅峰,是皇城和京城的中心,是北京城中轴线上最恢宏壮丽的建筑篇章,太和殿也是中国现存规制最高的古代宫殿建筑。和在国人的思想观念与伦常日用中时时处处体现:惠风和畅是自然之和,和颜悦色是待人之和,和衷共济是社群之和,燮和天下是国家政事之和;祖国医学认为“一脉不和,周身不适”、“五脏调和百病消”;生意人讲究和气生财、平安致富;就连日常消遣之如打麻将也取“和”代表集齐、团圆之意,将赢牌叫做和(hú)牌。如今违和感成了网络热词,作为衡量和评价人、物、作品、社会现象等大家关注对象的标尺,一切与相关人事或周围环境比较后所产生的不适应、不协调而感到无法融入其中,都会产生一种疏离感,这就失和了。



国学的和同之辨,中国人为什么将“和”视为最高哲学兼谈和合美学

中国古代哲学有非常深厚的辩证法,如《周易》以道阴阳为本,衍生出对宇宙人生变易大法。“一阴一阳谓之道”,阴是柔顺、受动、处下、隐幽、未决的一面,阳则是刚健、主动、向上、显现、新奇的一面,二者合起来构成整个世界。阴阳是相对论,小到细胞、量子,大到浩瀚宇宙,其内部都有阴阳之分。阴、阳交感配合,刚柔相济,彼此推移,相反相成,协调一致,当达到最佳结合、最高的和谐状态时,就称为“太和”;如果阴阳不交,冲突失调,相抵相斥,就会导致功能紊乱,生气匮乏,危机四伏,失去和谐。常言道:“否极泰来”。否卦是乾在坤之上,而乾为阳是清气会继续上升,坤为阴是浊气会继续下降,二者永远无法交集,所以不好;而泰卦是坤在乾之上,坤降乾升会相互交泰,所以为吉卦。“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交会才能得以生长,亚当和夏娃作为不同性别才能生育后代成为人类的祖先;而阴阳调和共济才能道路畅行,夫妻双方只有分工明确、各得其所又互补互助才能婚姻幸福。太极图的形状似阴阳两鱼互纠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老子所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宇宙万物都应是阴阳对立统一的和谐存在。



国学的和同之辨,中国人为什么将“和”视为最高哲学兼谈和合美学

西周末年思想家史伯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意思是说实现了和谐,则万物即可生长发育,如果完全相同一致,则无法发展、继续。把许多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而使它们得到平衡,这叫做和谐,这样才能够使物质丰盛而成长起来。“和实生物”这一传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人的宇宙观:宇宙万物都是由不同成分和因素以一定关系共存的统一体,这些成分和因素各有一定的位置和作用,若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使事物处于合适的状态和秩序,就构成总体的和。它们彼此之间是矛盾,是对立统一,相互联系又斗争,排斥又促进,终将推动事物前进。和的对立面是同,不是斗、争、仇。同,是指同一性成分的存在或叠加。如果取消了矛盾的对立,全部兑换为同一性,也就取消了不同成分和因素互促发展的可能,使事物失去生存的内生动力。和是在更高层次上对事物异与同的统摄,以它平它不是一物对另一物的单向度征服,而是双方互动、交流、融合以达到平衡的和谐状态。与传统西方形而上学的还原主义和实体主义对世界所作的静态、孤立、片面的条分缕析不同,中国哲学善用辩证法思维,秉持整体主义和功能主义对世界作出运动、联系、全面的柔性解读,尚“和”弃“同”,以它平它,求得与这个世界的和谐共处。这一点,主张平衡阴阳、辨证施治的中医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纯西医就有鲜明比较。


国学的和同之辨,中国人为什么将“和”视为最高哲学兼谈和合美学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其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所以不会随意苟同追随于他人。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特别是他需要讨好的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和谐友善,这正是小人可怕之处。儒家提醒人们对小人的同而不和、貌合心不合和君子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有清醒的认识,和而不同才是人际交往乃至社群交流的黄金律。就像孔子所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正直、诚信、知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和他们交友既能保持自己的性格风骨、思想习惯,自然而不掩饰,又能和谐共处、精诚合作,其中受到裨益,应当倍加珍惜,即使彼此发生了点矛盾摩擦也应该多包容多体谅。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交朋友,与善于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这些人表面和你趋同甚至取悦于你,但实际上却和你没有半点共通共鸣之处,甚至会有意加害于你,对待他们有一句话叫“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一点在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上也是如此。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能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听得进贤臣们尖锐的不同意见,与其达成一定程度的“和”,才能在其统治期间出现“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反之,但凡刚愎自用搞一言堂的独裁者,最终换来的都是万马齐喑或随声附和的政治局面,这种“同”沉闷得令人窒息,毫无生气可言。

和不仅是哲学和社会学范畴,也是美学的核心概念,它是整体主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及其现实应用。在音乐审美中有“声无一听”“和六律以聪耳”之说,单一的声音不可能动听,以高低、长短、急徐不同的众多乐音及节奏才能组成悦耳的乐曲。和字的本义就与音乐有关,从口,禾声,是口里发出的声音,后来引申为和声。音乐中“和”的应用,不是简单的折中、调和,而是使整个乐曲中的节奏、旋律、和声和音色等要素配比合情合理、自然适度,寓多样性于统一,在统一中富于变化。“和”是艺术作品创造的雅正和平、含蕴深厚的至高境界。孔子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歌抒情要遵循“和”的原则,以适宜度量为最佳。中国传统绘画笔法上要藏锋、露锋、中锋、侧锋并用;线条要刚柔并济、时轻时重,墨色要浓淡相间、干湿互补;在构图上,奇正、开合、主次、虚实要观照妥帖,要求布局严整,但不是四平八稳,而是奇中求正,险中见稳;中国绘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要素和概念的互补而达到和谐,才神奇地具有了气韵生动的整体美。话说“味一无果”,一种味道不成美食,没有吃头。中国菜的烹饪以和求鲜。譬如烹汤,要有鱼、肉等主要食材,也必须佐以酱醋盐梅、葱姜蒜酒、各式香料等,由厨师调配得当,再用适量水、以适当火候进行加工,汤中各成分按一定关系彼此渗透、共生互补,终成舌尖上的美味,这就是厨房里的和实生物。


国学的和同之辨,中国人为什么将“和”视为最高哲学兼谈和合美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太和殿   儒家   友善   和而不同   之和   美学   国学   交朋友   阴阳   小人   万物   成分   宇宙   事物   哲学   主义   中国人   和谐   关系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