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共同富裕:社会想象、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

  共同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的新目标,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中央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这是对共同富裕的权威论断,厘清了共同富裕的内涵。共同富裕的实现无疑需要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支撑,在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并不断扩大中高端就业机会的供给,这要求进一步保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引领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转型的能级,进一步扩大开放以实现在更大的全球市场之中拓展发展空间。


迈向共同富裕:社会想象、社会政策与社会治理

  从社会学的视角而言,共同富裕就是要进一步优化社会结构、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结构性制约,具体而言,就是城乡之间、阶层之间、区域之间、性别之间、族群之间的发展、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破解以上结构性制约需要更高水平地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增收能力、福利水平和发展机会,提供更多的中高端就业和发展机会,从而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社会结构。因此,促进共同富裕需要培育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想象、建设聚焦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体系和构建迈向橄榄型社会的治理框架。

  培育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想象

  哲学家泰勒认为,所谓社会想象,是“人们想象其社会存在的方式,人们如何待人接物,人们通常能满足的期望,以及支撑着这些期望的更深层次的规范观念和形象。”因此,社会想象是普通人对他人和社会的相互期待,可能是以故事、俗语和传说来表达的,这是社会生活之中集体实践的共识。从认知社会学的视角而言,社会想象就是感觉模式、知识库存、价值取向、解释结构。一个共同体的秩序需要习以为常的感觉模式才能得以维系,也就是说大家都有共同的相互期待,而这样的社会期待是大家在社会生活之中共同形成的。秩序感之所以形成,是因为参与的各方拥有共同的知识和相应的合理预期,所有的人都装备有规则、价值、选择等思维模式。有了这样的思维模式,人们就获得了一个参考框架或取向,并从容应对周遭的人和事,且对事物进行合理的解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成员给予社会现象一种习以为常或想当然的理解,而一旦这样的理解得到支持,就有稳定的心理预期和感受。在这个意义上,要促进共同富裕,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积极社会想象。

  培育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想象,就是建设共同体的心理预期。共建强调的就是参与,参与是权利,只有参与,才能真正实现赋权、提升能力、创造财富。共享既是过程,又是结果,它联结共建与共富,要避免有发展无共享,有共享无发展和无发展无共享,这样都无法实现共同富裕。共富是目标, “富”不仅仅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两者缺一不可。从三者的动态关系看,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用共建促共享,用共享保共建,结果是共富。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想象,内含“适度”与“克制”,有其历史与现实的逻辑。管子曰“贫富无度则失”;董仲舒重视调均贫富, “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矫,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这样才“上下相安易治”。邓小平一再警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要防止两极分化,“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应该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们拥有了促进共同富裕的“生态”基础,培育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想象就是建设共同富裕的“心态”基础。

  我们要培育积极的社会想象,特别是建构大众参与、相互关怀、共同富裕的“国家心灵”。国家的心灵,就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精气神,是社会团结的基础,是集体意识的共同反映。共建共享共富就是共识性的价值、规范、思维、目标和愿景,在新的发展阶段,要破解思想的纷争与困扰,建构促进共同富裕的人心秩序。当然,人心秩序的建构不能脱离其现实的社会结构,而社会政策是重要的基础。

  建设聚焦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体系

  聚焦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不再局限于“兜底”,也不再局限于“基本”,而是要促进“共同富裕”,这意味着社会政策的目标阶梯要从兜底、基本向“共富”转型升级。就现有的文献而言,聚焦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有别于发展型社会政策。米奇利基于发展视角重新审视了社会福利的概念,提出社会福利应该包含三个层面:社会问题被控制的程度、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和上升机会的提供程度。发展型社会政策强调生产性和成长性,致力于突破救济的政策取向,而聚焦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更要突破现有的社会福利概念,注入新的思维。

  聚焦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强调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和发展性。确立以富裕为目标的劳动定价机制,推动更多的劳动者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建立均等化的基础性福利供给机制,增强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实现高水平的医疗和养老保障,提高兜底救助标准,优化住房供应和保障政策。建设以家庭为中心的发展支持体系,帮助家庭抵御不同的社会风险并提供更多向上流动机会。实现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精准匹配,考虑到产业转型升级会影响很多群体,要将产业政策和社会政策统筹考虑、一体推进;有产业调整,就要有相应的配套社会政策。建立符合公平正义的多元分配体系,更好地发挥初次分配、再分配和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作用,限制不符合市场规律和群众观感的高收入,鼓励先富起来的群体和企业积极贡献于共富,激发社会的志愿、公益与慈善活力。

  建设聚焦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脱离经济发展的社会政策是不现实的,与经济发展不相容的社会政策是难以为继的;社会政策的变革要得到大众的支持,也就是需要共建共享共富的社会想象;面向共同富裕的社会政策要从整体上提高福利供给水平,“无忧”是普惠性福利的底线;社会政策的推进与社会治理的转型升级是并进的,两者的协调是必要的。(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政策   社会   人心   共同体   社会福利   富裕   视角   秩序   经济发展   群体   分配   体系   结构   机会   基础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