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以“中国共产党·中国·世界”为主题的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于10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发表主旨演讲,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市长龚正致辞。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劲军、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分别主持全体大会。


  世界中国学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和上海市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政府新闻办联合承办,经过17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研究以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级平台。本次论坛有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2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会。以洞察全球发展大势的宏观视野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发展眼光开展研究,中国学正努力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蒋建国:中国学需聚焦中国共产党五方面事实

  一是始终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相继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学研究,只有从“民族复兴”这个主题切入,才能真正把握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更好地探寻中国人民不屈斗争的动力源泉,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使命。

  二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中国将在这条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中国学研究,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着力,才能更好地用中国事实,展示“道路决定命运”的历史规律。

  三是自觉恪守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打赢脱贫攻坚硬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坚持“生命至上”,取得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决定性胜利。中国学研究,只有从“人民至上”这个角度入手,才能更好地探寻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密码,理解中国人民众志成城、无往不胜的力量。

  四是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进步事业的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中国学研究,只有从中国共产党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孜孜追求中,才能更好地体悟中华文化天下太平、共享大同的理念,感受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包容开放的气度,理解中国在国际关系和国际事务上的务实主张和积极担当。

  五是注重自我革新、保持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征程而风华正茂,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应对好自身在各个历史时期面临的风险考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坚持刀刃向内,坚决清除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持之以恒正风反腐,有效凝聚了党心民心,有力提升了党的形象和威信。中国学研究,只有重点关注“自我革新”这个关键词,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的根本原因,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赢得广泛拥护的民意基础。

  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Boris Tadi ): 中国正在逐步改变世界的大格局

  今天,当我们谈论中国的现代化,我们谈论的不仅是中国在各个层面迅速取得的成就,更要谈论其成为现代化的新全球标杆的现象。当我们谈论中国的成功时,自然可以罗列各种亮眼的数据和中国成就的例证。但是,在我看来,除此之外,更应指出的是中国正在逐步改变世界的大格局。中国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而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因无法应对当代挑战,已使全世界停滞良久。换言之,尽管“现代化”这一理论、愿景和实践起源于西方,但我认为,变革已经到来,它将通过中国的意识形态与实践而重生、转型。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需要一个新的术语来定义。具体来说,中国不仅在践行现代化,而且在克服西方式现代化的错误和流弊方面,走出了自己的创新之路。现代与繁荣的旧范式,正使所有人吞下其苦果,而中国以身作则,为全世界上了一课。西方世界的一大误解在于,他们认为中国应该为自己考虑,调整与西方的沟通,以达到西方式现代化的标准。这是谬见。西方应该调整自身,乃是为西方世界考虑,因为对“中国课”的误解将使西方而非中国受损。

  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注重经济生产力的大幅提升,也关注社会的全面进步。中国的现代化讲求以人为中心,迥异于西方以资本为第一驱动力和主导逻辑的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价值追求相吻合,其目标是造福人民,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的现代化模式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独立自主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一个新的选项,并且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在大视角下理解中国思考世界

  读懂当今世界,需要在浩浩荡荡的文明进程中纵观百年变局。在世纪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世界格局在不确定和不稳定中加速演变,人类发展之路似乎更加扑朔迷离,“世界向何处去”愈加引发关注。应当看到,正因为全人类面临着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难题,才让我们的共同福祉更加明晰、团结合作更为紧密,才让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更加彰显,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更为坚定。读懂当代中国,需要在继往开来的文化传承中理解民族复兴。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文化根基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是和平发展之路、互利共赢之路,是同各国人民一同追求幸福、走向繁荣的康庄大路。

  读懂百年大党,需要在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中探究治国之道。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这正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风雨而风华正茂的秘诀所在,也将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输出不竭动力。我就文明互鉴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保持平等相待的姿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世界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各文明之间形态有差异,但价值上是平等的。只有坚持平视的角度、谦和的态度,才能结成互学共进的发展伙伴,也才能真正体会各种文明的精华和真谛。二是胸怀成己达人的心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更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以包容心态认识理解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做到相互尊重、合作同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三是打造互学互鉴的常态。“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在数字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有更多路径和方式,推动跨国界、跨时空、跨文明的交流互鉴,消除矛盾与冲突,实现文化上的融合和创新,强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同。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追寻历史学求真的本质使命

  现代交通、媒体、教育、城市化、国际交流和政治文化的快速变化,使今天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完全不同。由于这些变化,在今日中国长大的学生或许对理解中国的过去并非具有绝对的内在优势。来自中国以外的学者,即使他们来自非常不同的传统,也有可能对理解中国历史作出贡献。

  对于全世界的中国历史学家来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一个黄金时代。学术交流、档案研究、实地调查、突破性的中国学术研究以及合作研究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程度。不幸的是,这种交流和合作,特别是中美学者之间的合作,在最近几年遇到了新的挑战,现在,全球疫情使这种交流几乎停顿下来。大家都希望,一旦疫情得到控制,我们的学术生活能够恢复到某种程度的正常状态。

  在全世界,包括美国,政治、社会和媒体环境的各种复杂变化已经侵蚀了对历史事实的共同意识。我们生活在一个“另类事实”和“假新闻”的环境里。作为一个历史学者,我绝对致力于不受阻碍地寻找过去的真相。当然,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与价值观。尽管过去的某些方面会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但不能因此而放弃历史学求真的本质使命,不管对不同的事实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和情感,也丝毫不会降低它们的重要性,尤其是被视为教训的那些沉重的历史。

  关于过去的认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新的证据、新的方法、新的比较见解和新的理论方法而改变。尽管如此,我相信,过去实际发生的事情,这一意义上的历史事实本身就是固定的。已发生过的事实是不会变的。尽管有种种挑战,我们必须继续寻求对过去最完整、最准确、最可验证的描述,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前进。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为建设美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学贡献奖获奖者:

  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院士鲁惟一(Michael Arthur Nathan Loewe):承蒙世界中国学论坛授予我世界中国学贡献奖的殊荣。自我与中国学者合作伊始,已过去多年。在此过程中,我充分领略了他们对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贡献,正是他们的贡献大大扩展了这一主题的研究。东西方学者均从这些贡献中获益匪浅。特致寸笺,以申谢忱。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历史系荣休教授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如果说我对中国历史研究有任何贡献的话,要完全归功于1979年后中美两国恢复学术交流。开放的大门使我得以利用中国丰富的档案资源,开展实地调查,最重要的是能够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并得到他们的指教。不管你从哪里来,历史都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这一真理在今天似乎更有意义。

  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现在是东西方交流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的时代。这种中西文化的交流、结合、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东西方两者的思维模式不同,也各有所长。中国的语言源远流长,不应该完全用西方的文论,要坚持西方的新理论与中国传统文论相结合,就会发现中国的小词有非常丰富而微妙的作用和内容。(社会科学报社融媒体“思想工坊”出品 全文见社会科学报及官方网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中央宣传部   国学   社会科学院   中国共产党   贡献   财经   世界   共同体   东西方   疫情   中国   学者   事实   命运   美好   人类   论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