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蒋巍:孩子有“表达情绪”、“寻求刺激”和“独处”的需要

孩子有“表达情绪”、“寻求刺激”和“独处”的需要

文/刘蒋巍

家长教育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的精神世界里需要什么,只有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才不会停留在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和身体一般状况上,把孩子的生命提升到新的层次。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了解,可以说相当多的家长容易忽视。孩子的精神需要一般包括:安全感需要、交往的需要、信任的需要、创造探索的需要、发展身体的需要、独立的需要、成功的需要以及一些潜在的需要等。了解孩子精神需要是家长教育孩子的基本条件,缺乏这个条件,家长就会陷于极大的困难之中,无论怎样努力也会事倍功半。

孩子的很多需要是潜在的,并不一定能用语言或其他形式直接表达出来。有的需要孩子不大容易表露,也不知道如何表露,甚至是孩子自己也没意识到的一种潜在需要。家长不大了解孩子的几种潜在需要有:孩子情绪表达的需要,寻求刺激的需要和不受干扰(独处)的需要。

表达情绪的需要

每个人都需要表达自己的情绪、喜怒哀乐忧惧,孩子更是如此。但是不少孩子因为害怕失去父母的爱,常常无条件地克制自己,让怒气和不满、委屈和伤心不在父母面前表现出来,这是有害的。我们经常听见家长赞赏孩子没有脾气,一个人没有脾气似乎是求之不得的好性格,但是没有脾气可能隐含着孩子为了迎合父母而压抑着自己的焦虑情绪。

孩子遇到学业失败时,人际不和,受了委屈时,被老师批评后……有多少情绪需要表达,可事实上很多孩子不能无顾忌地诉诸父母,因为怕招来父母的指责和怨气,所以孩子大都把失败的难受和伤心压抑下去。有一个女孩,考试丢了不少分,老师在全班批评了她,心里够难受的了。然而她根本没有任何可能去表露,得到疏导。放学回家路上,碰到外婆,她说:“我的腿发抖,今天回去可能吃不成饭,肯定要挨打。”外婆听了心疼不已,陪着她回到家,然而孩子也没免掉一顿打骂。

我们知道,一个成熟的人不能随意地、任性地表露自己的情绪,喜怒无常,毫无分寸,但情绪的表达不是靠压抑来控制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让孩子自由地诉说他们的各种情绪。家长可以经常问孩子:“今天有什么高兴事告诉妈妈?”“有点扫兴,是吗?”时间长了,孩子也就习惯表露自己的情绪,这中间家长才有可能了解孩子,也才可能疏导孩子的消极情绪,如过分焦虑、忧伤、恐惧等等,发展孩子良好的情绪品质。这是指导孩子走向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此外,嫉妒情绪也是孩子经常会有的,然而又是孩子不愿承认的。有的家长对此采取“堵”的办法,但最好的方法还是疏导,让孩子表露出来,给予具体指导为好。

情绪需要表达,身心才能健康。要让孩子充分表达情绪,家长就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

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无论孩子处在烦躁、生气、绝望、委屈、孤独或是兴奋、快乐、激动哪一种情绪中,家长都能够对孩子的情绪给予关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对他的情绪。当然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不等于赞同他的情绪,而是希望你能关注到、意识到、觉察到孩子的情绪,即使你认为孩子的情绪不太对,你也要先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再想办法改变他的不良情绪,或不正确的想法和行为。

孩子情绪被接纳以后,可能问题就没了,或者说,孩子的心里会变得很平和,于是孩子自己就有能力解决问题了。人的情绪被接纳以后,就有一种被理解的感觉,因为人需要被理解,被支持,被关注。接纳了孩子情绪后,孩子就会信任你,并向你敞开心扉,愿意说心里话,愿意和你沟通。这样你才能进一步了解孩子,有利于深入解决一些问题。如果孩子的情绪没有被接纳,他就会敌视你、讨厌你、抗拒你。你就无法继续对话,也就无法解决问题了。

【实例解说】

案例一:

A说法:

孩子:“今天的作业实在太多了,老师想把我们累死呀。”尹尹放学回家说。

妈妈:“老师都是为你们好,我还没听说过写作业有累死的。”

反应:尹尹听了妈妈的话以后,表情很沮丧,坐在那里很生气。

解说:妈妈没有接纳孩子的不满情绪。孩子听了更心烦。以后可能什么话都不再跟妈妈说,因为妈妈根本不能理解她,跟她说话只能制造烦恼。

B说法:

孩子:“今天的作业实在太多了,老师想把我们累死呀。”尹尹放学回家说。

妈妈:“噢。是吗?”

反应:尹尹听了妈妈的回应以后,就准备写作业了。

解说:孩子说这句话的目的只是想发泄一下作业多的情绪。妈妈只用简单的一句话来接纳孩子的不满情绪。孩子会感觉妈妈善解人意,这样每次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跟妈妈说话,都能获得一种力量。

案例二:

梦儿的父母在看梦儿画画。

“真糟糕!”梦儿不小心把水色盒碰倒了,结果把画面弄脏了。

A做法:

“要是吹一口气就能复原就好了。”爸爸微笑、幽默地说了一句话。

听了爸爸的话,梦儿笑了,并在心里想:爸爸真好,他总是很乐观的样子。每到关键的时刻,他总能给我安慰。

解说:这是因为爸爸用想象的方式,接纳了梦儿的情绪。

B做法:

“你总是粗心大意的,你应该认真一点,小心一点。”妈妈责备她。

梦儿很不高兴,并且在心里想:“你总是喜欢教训人。在你的眼里,我总是这也不对,那也不好。”

解说:梦儿的妈妈不懂得接纳孩子遗憾的情绪,反而给孩子制造了新的负面情绪。

寻求刺激的需要

一个人长期在单调的环境里会厌倦不安,心理失调。

孩子单一的读书学习环境,如果长时间没有变化,孩子就会厌恶学习、没精打采。常言道:“一静不如一动。”不少人喜欢从事冒险活动、攀悬崖、跳深涧…都是寻找非谋生为目的的刺激,这是很正常的心理。

刺激是人类(包括很多动物)的需要。因此,家长要尽可能避免家庭环境过于单调,尤其要避免沉闷、无话可说的人际单调,避免只注重物质享受的精神单调,让孩子动静结合,允许孩子适当追求冒险、紧张、与众不同,出点乱子也无妨。

不愿受干扰的需要(独处的需要)

孩子需要刺激,也需要独处,我们成人也是如此。现在的问题是孩子能独处的机会和时间太少了,孩子几乎无法让成人对他们松懈一点。尤其眼下的独生子女,集中了父母爷奶的注意力于一身,哪有躲开成人去独自玩耍,独自“发呆”的福分呢?

孩子的思考能力、想象力、探索能力的发展需要独处,需要不受干扰,这很重要。家长需要思考的时候,就直接要求孩子“请不要打扰我”。可孩子就不能说“请不要打扰我玩耍”“请不要打扰我发呆”。孩子的玩耍甚至一个人呆呆出神,都是智力发展所需要的,但这种需要是潜在的。

没有孩子向父母提要求:“我需要一个人出神。”家长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有意识地划出空间和时间让孩子独处,绝不打扰他。他摆弄玩具也行,沉默也行,看书也可,自言自语也可,发呆出神、胡思乱想都可以。

这里用得上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方法。“无为而治”指统治者治理国家对百姓要少干预,少折腾,国家才能发展、富强。从大处讲,百姓经不起折腾;从家庭教育讲,孩子经不起折腾。

有的家长一见孩子单独待着就要找事,提要求,左盘右问,送书递水,甚至发难指责说:“待着没事为什么不看书?不复习?”这是极为不明智之举。所以,希望家长懂得孩子需要拥有自己的大脑,适时地高抬贵手,让孩子的大脑发展得更好一些。

刘蒋巍:孩子有“表达情绪”、“寻求刺激”和“独处”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情绪   孩子   目的   无为而治   作业   单调   教育孩子   干扰   成人   爸爸   家长   父母   妈妈   老师   精神   蒋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