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蒋巍:教育孩子,家长如何把握住分寸?

教育孩子,家长如何把握住分寸?

文/刘蒋巍

一、教育要把握分寸

家长教子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如果我们面对孩子没有科学的、最基本的育人能力,就无从谈起教育智慧,我们的育人水平、育人环境一定是苍白无力的。

在家长的教育能力上,把握教育的分寸是个很重要的教子能力。任何一个家长,只要涉及教育孩子,就必须面对这个问题。例如:孩子玩手机究竟玩多少时间才科学?给孩子多少零用钱才合适?孩子每天练琴几小时才适当?我管教孩子够严格了,为什么效果还是不理想?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为什么我的孩子只有打了才听话?我这么爱孩子,可孩子怎么不理解呢?等等。

的确,对孩子要多夸多表扬,表扬有点像精神上的兴奋剂,可以让人精神振奋,自信倍增。但表扬也要有节制、有原则、有具体目标,表扬多了反而会适得其反,助长孩子的虚荣心,降低抗挫折能力。同样,批评孩子也要讲究度,不能因为孩子没有按家长说的去做,或做了令人失望的事,就失去理智,口不择言,过分指责,极端批评。这样伤的是孩子的自尊和人格。

一位家长发现女儿的日记,上面记着孩子的心里话:这段时间我不知怎么了,脑子里特别乱,总想和男同学接触,特别是某某,上课他发言我特别爱听,下课他走路我都爱看,老想和他接近,我多想走进男孩子的世界啊。他那宽阔的胸怀、开朗的性格、潇洒的风度,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家长看完后,脑子“嗡”地一下子,失去了理智,当即把孩子找来,一顿臭骂:“你太不要脸了,小小年纪就整天想那乱七八糟的事。你说,你和某某到底都干什么了,他耍流氓没有……明天我就去找你的老师,看你的脸往哪放……”孩子什么也没说,只是泪水哗哗地往下流,第二天就吃安眠药自杀了。

家长的心是好的,怕孩子早恋,可批评时没掌握住“度”,结果酿成惨剧。


二、如何把握分寸

把握教育的“度”就是要把握好教育的火候,教育的分寸,不偏不倚,不多不少,讲究的是“恰到好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教育的“恰到好处”呢?这是一件较难掌握的家庭教育艺术,需要我们从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做起,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出适合孩子特点的有分寸的育人方法。

(一)玩手机的分寸

孩子玩手机是个令家长头痛的问题。这个问题曾几次引起大范围的争论:究竟手机带给孩子的利多于弊,还是弊多于利?

有人统计过一个数字:一个孩子平均每天玩两小时手机,到中学毕业时,他在手机机前已度过了1.5千~1万个小时的时光。以每天6个小时上课时间为一天学习量,则相当于五年零九个月的在校学习时间。这个时间比例是相当大的。不少教育专家不赞成孩子玩手机,他们认为,每天玩手机使孩子阅读能力降低,交往能力差,缺乏主动性,体育活动少,视力减退。

众所周知,手机可以给孩子带来丰富的社会信息和生动的知识,对孩子色彩、空间的知觉训练也是有益的。优秀的动画片,文学影视对孩子的道德情操、智慧发展也很有帮助,甚至留下终身不忘的印象。但是孩子玩多少时间手机才能有益而少害,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去把握分寸,不能指望有一个统一具体的标准。一般情况下,家长要考虑如下几点,再作决定:

1.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孩子玩多长时间手机合适,家长首先要考虑孩子的习惯如何。如果孩子基本上能独立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作业和玩耍,不会被手机控制,那么家长不必严格控制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玩手机的时间,即使偶尔一次看的时间长了一点也不必责怪。

如果孩子的学习习惯差,不能独立安排好作业、课外阅读、身体锻炼等,老是迷恋手机,缺乏自制力,或一边作业一边又想着手机,潦草马虎,那么家长必须控制玩手机的时间,必要时用一段时间完全与手机隔绝,让孩子适应学习生活的要求。

2.孩子的阅读能力。玩手机不但占去孩子的阅读时间,而且使大脑长时间被动,出现心理学家所说的“智能被动化”,其危害远不是多玩几小时手机的问题了。

如果孩子在小学高年级前后还不能独立阅读一般少年读物、童话故事或短篇小说(非连环画的),阅读能力落后于同龄大多数孩子,家长就必需限制孩子玩手机的时间(要逐渐地),增加阅读量,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手机可以看,但必须以不影响孩子阅读能力的发展为分寸。如小学1~4年级,是孩子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阶段,到高年级书面语言应成为孩子的优势语言,如果发展受到限制,阅读能力低的孩子,肯定成为学业后进的孩子。

如果孩子阅读能力强,阅读兴趣稳定,家长最好能让孩子自己安排玩手机的时间。

3.手机的内容和语言。孩子玩多长时间手机还得取决于手机的内容和手机语言水平如何。家长要把握好以下两个分寸:

第一分寸把握在“有害与无害”之间,有害的色情片、暴力片一定不能允许孩子看。

第二分寸则依据家长自身的文化修养而定。如果家长自身具备较高的文学修养,可以有选择地指导孩子通过手机提高文学艺术鉴赏力,学习评价影视作品。小一点的孩子能感觉优劣就行了。孩子上中学以后,家长可以从语言艺术到内容层次给予指导,这样孩子就能逐渐领悟到文学影视的深度。鉴赏力提高了,对浮浅苍白的手机是不屑一顾的。

4.孩子的健康状况。研究表明:手机前的青少年身体处于睡眠状态——有点像北极熊冬眠。人需要氧来进行新陈代谢,经测定,看手机时孩子的新陈代谢低,如果看手机时间长了,身体健康就会出现问题。再如,孩子的视力开始出现近视或已经近视,那么家长就应严格控制,最好不看手机。如果孩子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不高,则必须在保证孩子充足睡眠的前提下来安排看手机时间。

孩子的性格如何也是家长要考虑的因素,如果孩子过于好静,不喜欢户外活动,家长要控制看手机时间,督促引导孩子多从事户外活动,参加体育锻炼;如果孩子太好动,可以利用手机训练专注力(这只是一种过渡手段,孩子真正能静下来学习还是要依靠大脑的主动活动)。

其他情况一般家长都可以掌握,如:平日看手机相对多一些,考试前夕、学习紧张阶段则少看或不看;假期可以多一些,平日相对少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视可以多看一些,没有可看的就不看等等。


(二)给孩子多少零花钱才合适

孩子的零花钱大多花在吃和玩上,其中有一周内花掉400元的,也有一个下午就花掉200元的;有的孩子花了很多钱买了没有用的东西,也有的孩子不知道怎么花钱。

【案例】

西西是一个初一的女孩。活泼开朗,喜欢与同学交往,学习成绩好。妈妈对西西非常严格,母女之间关系一直很紧张。西西有一个毛病:爱偷拿家里的钱。当西西的妈妈又发现抽屉里少了600元钱时,气得火冒三丈:“你是不是又拿家里的钱了?”

话还没有说完,西西就神情自若地说:“钱是我拿的,谁让你平时不给我钱?”

“你小孩子家拿钱干什么用了?”

西西一扬头:“花了100元请同学吃了麦当劳,剩下的在我兜里。同学都有零花钱,凭什么我就没有?”

“有钱你就瞎花,所以我不愿意给你!”妈妈生气地说。

“什么叫瞎花呀,人家都请我吃了好几次麦当劳了,我不请人家合适吗?”西西不服气地说。

“你用钱为什么不向我要?”

“您给吗?给我那几块钱够干什么呀?就给那么几块钱还要听您唠叨,烦都烦死了。”

西西妈妈惊呆了,这孩子怎么了?明明是她偷了家里的钱,怎么还振振有词?好像自己对不住孩子一样。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主要根源在家长。西西的妈妈认为对13岁的孩子来说,家长不应该给他们零花钱。如果孩子需要东西,妈妈认为合适的就会给她买,用不着给零花钱,这是犯了主观的错误。

当然,给孩子多少零花钱也要把握分寸。由于不少家长对此重视不够,对孩子花钱态度缺乏指导,形成孩子不正常的花钱心理。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把握呢?

1.家长要明确给孩子零花钱是必要的、有益的。给孩子零花钱的数目要相对稳,不能凭自己的情绪随意增减。这样可以培养孩子对零花钱支配的独立性和计划性。让孩子学会独立地合理地使用零花钱,家长只要多听听孩子的安排并适时给予建议。提醒孩子“有钱不一定要花光”“节约是美德”,告诉孩子怎样花钱,怎样节约,怎样把钱用在该用的地方。

2.家长不能有负债心理,不能用多给零花钱来补偿某种缺失。比如,有的家长自己太忙,没空陪孩子,没给孩子足够的照顾和关怀,就用多给钱来补偿自己的负疚感;有的则因夫妻离异,觉得对不起孩子,又没有别的办法弥补,因而对孩子有求必应,以求自己心里好受些。从情感上讲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父母的情感中常常包含了软弱的成分,放纵软弱的情感就会损害孩子的正常发展。补偿是可以的,但只能在一定的分寸之内,况且物质满足不能代替孩子对父母爱的需要,两者不能简单取代。

3.家长要克服攀比心理。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根据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来决定。孩子花钱如流水,三天两头向父母要钱,有时是因为孩子不知道家里的经济收入情况,再加上父母有求必应,孩子根本就体会不到计划花钱的必要。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了解家中的经济状况,让孩子懂得为家庭分忧。

4.家长不能用金钱作为孩子学习考试的奖惩。因为零花钱包括了一部分学习生活的必需费用,应该无条件地保证。考试成绩不好的原因很多,单纯靠钱的刺激不可能解决考试分数低的问题。孩子学习要好,始终是三个问题: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好,多少奖也是没用的。从这点讲,我们是不赞成考试与钱的奖惩挂钩的。

5.家长最重要的是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使用零花钱时要量入为出,学会储蓄,花钱时要以现有的数目为准。如某件东西特别需要而攒的零花钱又不够,要告诉孩子可以请父母帮助,但不要随便向别人借钱;孩子的压岁钱很多的话,可帮助孩子存银行。可鼓励把平时积攒的不用的零花钱存进银行,让孩子体会积少成多的道理,培养孩子日后的自我生活管理能力。当孩子存的钱积攒到一定数量,可以让他去买一件喜欢的大件物品或作为假期旅行的基金。这样让孩子体验到存钱的好处,就会养成储蓄的习惯,不乱花钱了。

在处理以上问题时,家长不能停留于对道理的一般理解,而是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教育引导能否达到目的,一切都在分寸之间。所以,家长还得学习掌握教育分寸,细心琢磨,多做比较,使自己在教育孩子的实际问题上,真正具备审时度势、宽严不误的能力。

总之,想要气球升天,就得给气球充气。充的气不够,气球上不了天;充的气过多,气球也许会炸破;只有适量的气,气球才会既飞得高又飞得远。这种现象给我们生活中的启示就是,凡事都有一个度。

刘蒋巍:教育孩子,家长如何把握住分寸?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分寸   教育孩子   家长   作业   零花钱   气球   合适   家里   父母   能力   语言   妈妈   孩子   时间   手机   蒋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