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蒋巍:对孩子,严一点,还是宽一点?

对孩子,严一点,还是宽一点?

文/刘蒋巍

对孩子要怎么“严”,对教育要投入多少精力,表扬与批评的度如何把握,都需要家长艺术地掌握。

对孩子是严一点好还是宽一点,是个非常不好把握的分寸。要掌握并学会运用这一能力,需要家长不断在实践中研究和探索。


一、“严”的分寸

对孩子严格要求是否愈严格愈好?这里面有一个分寸,就是严之有度,严之有理,严之有方,严之有恒。要注意尊重与严格要求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尊重是前提,严格要求是保证,不能因“严”而剥夺了孩子独立的能力,造成孩子生存的被动和无能,不能违背孩子身心成长的规律,影响孩子的正常发展。

【案例一】

有一位当工人的父亲,工作勤恳,品德端正。他对儿子的要求异常严格,担心交上坏朋友,就禁止儿子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怕沾上乱花钱的习惯,就不让儿子支配一分钱的零用钱;儿子买文具一类的必需品,每一分钱都必须交还给他。总之,父亲把一切可以杜绝儿子“学坏”的途径都堵死了。他对人说:“我只有一个儿子,得管严才行。小时偷针,长大就会偷金,那时他会恨我的。”在儿子工作以后,他要求儿子工作积极,踏实吃苦,但仍然不允许他与同事小青年交往,更不准与女青年来往,工资也要交给他代管。儿子没有朋友,没有友情,缺乏最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也不具备青年人正常的男女交往能力,婚姻无法自己解决,最后由父母做主到农村寻了一个女子成家。他没有坏习惯,甚至没有花钱的习惯,但却不具备立足于社会所需的主见和能力,妻子终于离他而去,以至于他精神失常,最终进了精神病院。

【案例二】

北京中关村是高级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一对教授夫妇苦心育子,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大学生。可是,由于管教过于严厉,训斥过多,引起儿子强烈的逆反情绪,夫妻竟被儿子用刀活活杀死!儿子在法庭上侃侃而谈:“我的父母在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知道我到底需要什么。”

点评:以上两个案例中,家长花费了巨大的心血,其结局又如此令人悲哀!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留意观察周围,就会发现有很多类似的、程度不同的管教过严的教育现象。这些就在于没有把握“严格”的分寸,不懂得这种过分的严格影响了孩子人格的正常发展。

那么,怎样才叫做真正的严格要求呢?严格要求的分寸如何确定呢?武侯祠中有一警示后人的名句:“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意思是说,如果不能正确了解形势(民心、国力),治国或宽或严都会失误。这句话用来谈教育孩子也极为恰当,“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家长若不能了解孩子的特点,不具有基本的教育知识,盲目地严格或宽松都会造成教育失败。家长水平的高低在把握分寸中起着关键作用。把握好分寸的前提是:对孩子的问题要有深入的了解,不要简单化,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从孩子的内心深处、孩子的成长阶段、孩子的具体问题来思考和理解。前面谈到那位父亲就是以自己的主观意愿来教育孩子,不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才会导致以“严”失误。但并不等于他如果对儿子“宽”就一定会教育成功。溺爱孩子、放任孩子的教育就是以“宽”失误。

还有的家长凡事随心所欲,教育效果就更难保证。自己一高兴,对孩子百依百顺,该约束的也放任不管;自己心里有气,一点小事就将孩子大加管束,严厉得可怕;平日一贯溺爱孩子,从不提要求,品德、学习放得很松,时间长了,孩子的坏毛病出来了,父母感到问题严重了,立即“急刹车”,进行严格管教。不择时间场合,方法简单,强迫孩子保证以后再也不犯错误。然而,多时积累起来的毛病怎么可能因家长突然“严格要求”就立即消失了呢?


二、家长投入多少精力

现在家长教育子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不大管孩子,投入的精力和时间少,只顾自己的工作或娱乐;一种是投入精力时间很多,有的甚至全力以赴。然而,投入精力多少同样有一个分寸,不是愈多愈好、也不是愈少愈好。

1.投入精力要弄清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家长辅导孩子学习的目的应是最终让孩子不用辅导,具备独立学习的能力、家长不能盲目地投入,因为家长投入精力越多、孩子的依赖性就越强,越不能独立学习。

2.投入精力要有节奏。孩子成长有一个很长的过程,就像树苗一样,不管你投入多少精力去精心照料它,还得等它自己慢慢长大成材。整个过程是有节奏的,天天施肥并不能缩短树苗成材的过程。

【小故事】

《庄子》中有一个故事:惠施和庄子比谁种的葫芦大。为了能种出比庄于更大的葫芦,惠施非常用心,每天施肥、除草、而庄于每天只是去地里转转,从不施肥、除草,见没什么异常现象就做別的事。不久之后,惠施的萌芦相继死去、庄子的却长得格外好。

惠恩不解,前去请教。庄子说:“我是用心去管理、看到它们都在快乐地生长,我当然不去管它了。而你不管它们需要不需要拼命地施肥、除草,哪有不死之理。”

同样的道理,家长对孩子的投入并不是多多益善,必须有一个度。

3.投入精力要注意自身的充实。家长为孩子的成长投入精力既是责任义务又是一种幸福,但要注意自己投入的形象。有的家长一心一意为孩子花费精力,而自己像一个没有本钱的人,把赢的希望全押在孩子身上,为孩子做牛做马,甘为驱使,把自己的精神追求扔得一干二净,到头来容易在孩子心目中丧失威信。


三、如何把握表扬和批评

教育就像种庄稼。要种好孩子这棵“庄稼”,父母这个“农民”就要懂得合理地施肥、浇水,拔草、除虫。如果表扬是施肥浇水,批评就是拔草除虫。如何把握好分寸,合理地操作,避免错误,关系到“庄稼”是否能健康茁壮生长。

1.使用奖惩不能随心所欲。家长使用表扬或批评、奖励或惩罚,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随心所欲。例如:家长一高兴,随口夸奖,任意奖赏,并不为什么原因;若不高兴,随便指责同样不为什么原因。它的害处是使孩子无所适从,迫使孩子不按是非标准行事,而是看人脸色行事,从而观念混乱,没有主见,很难成为个性独立而完整的人。

2.多使用表扬、鼓励。赞美表扬需要艺术,当孩子作出好的行为时,家长应该及时给予奖励、强化,那么孩子的好行为就会增多。奖励不能只体现在物质上,应该多用精神鼓励,对孩子微笑、点点头、用赞许的目光注视、拍拍肩、拥抱、口头表扬等等。

一般认为,用表扬巩固孩子的优点,用批评去纠正制止孩子的缺点,但表扬和批评并不完全是这样明确分工的,纠正孩子的坏毛病也可以用表扬,而且效果还很不错。这里有三种批评技巧:

技巧1:抓好不抓坏,强化好行为。也就是当孩子有不良表现时,不批评,而当孩子没有不良表现时,进行表扬。比如孩子习惯撒谎,家长就可以在孩子没有撒谎、说实话的时候大大地表扬他,用表扬强化不撒谎行为,即使其中有反复,但持续强化正面,会使孩子克服撒谎的缺点。又比如孩子学习时老分心,家长不能劈头盖脸一顿数落,只要孩子能稳定一段时间不分心,哪怕只有一点进步,家长都要表扬和强化。

技巧2:委婉间接的批评。陈鹤琴先生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孩子更喜欢鼓励表扬。那么,孩子做错事时,又不能不批评,这时可以在表扬中进行委婉的批评,这比直截了当地批评更乐于让孩子接受。比如,孩子喜欢在墙壁上乱涂乱画,如果命令式地制止他,批评他,他也许根本不听。如果这样说:“你画得真好看呀,妈妈怎么看也看不够,能不能画在纸上,这样妈妈上班了也可以带到单位去,和阿姨一起欣赏你的画?再说画在墙上又不美观,就像把画画在你的脸上一样,再美的画也不好看了,你的脸也不好看了,对吗?”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作画兴趣,又使其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又比如,孩子懒于自己收拾房间,如果把“你看你房间多乱,什么时候都不知道整理一下”换成“今天有位叔叔来我们家,参观你的房间,你知道他说什么吗?他说,你的孩子人长得白白净净的,人又是很勤快的样子,好可爱。可这房间却这么乱这么脏,你领我走错房间了吧?这一定不是他的房间。”孩子听了会觉得不好意思,不久会收拾起来。这样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其改正了不良行为。

技巧3:询问式批评。美国的家庭经常采用一种询问式批评,既有趣又有效果:有一次,3岁的小男孩和妈妈去靳先生家做客,小男孩在靳先生的床上又蹦又跳。这时他的妈妈走过去,用轻得几乎让人听不见的声音在小男孩耳边询问:“你觉得不经主人允许就随便在主人床上乱蹦,可以吗?”母亲的声音十分轻柔,脸上带着和蔼的微笑,但小男孩却像听见了严厉的批评,马上停止了乱蹦。“现在你觉得该同靳先生说什么呢?”母亲仍是用轻柔地询问口气同小男孩讲话。只见小男孩望着母亲思考了片刻,跑到靳先生面前连说对不起,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靳先生发现,虽然母亲是在批评孩子,但两人在一起就像一对好朋友在亲切地讨论问题,孩子非但没有顶撞母亲,反而心悦诚服。

刘蒋巍:对孩子,严一点,还是宽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孩子   庄稼   庄子   分寸   精力   批评   房间   儿子   家长   独立   父母   母亲   习惯   能力   妈妈   蒋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