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别再把作家、学者、教授也给弄成了贬义词

文/管剑刚

千万别再把作家、学者、教授也给弄成了贬义词

假如有争议的作品出现在二十年前,肯定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那时网络尚未普及,手机也还不能上网,关键是微博还没有出现,微信公众号也还没有做出来,今日头条更甭说了。这也就是说,那时你要写个想每日连续发表的作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可能的情况是什么呢?可能的情况是你把这种作品发在报纸副刊上,但不会出现争议。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眼前的现状,再琢磨琢磨二十年前的情形就明白了。不会出现争议的原因会有这样几点:

千万别再把作家、学者、教授也给弄成了贬义词

一、你可能发不出来,因为那时的政府尚没有今天的这种自信。顺便说一句,今天的自信,和自信形成的言论宽松环境真的令人钦佩。

二、你可能会发出来,但听不到反对的声音,因为有话语权的是一些所谓的作家、文科学者和教授,而广大人民群众在报纸上是不可能有发言权的。哪一个编辑也不会给一个普通老百姓编发一篇批评作家的文章。

三、作品结集出版,即便在外国出版,被外国敌对势力利用,人民群众看着也是干着急,屁用也没有。

四、这样的作品自也有喜欢的人,这里不讨论喜欢的群体都是什么人,只说这种作品出版发行后,十几亿的中国人里面,有两万人买,尽管是极少数也可以得出广受欢迎的结论。

千万别再把作家、学者、教授也给弄成了贬义词

这样下来你就会发现,有争议的作品不会出现争议。

但是,如今却不同了,如今的网络普及,达到了几乎生活能自理的人都能上网的程度,加上手机的便捷,微博、头条号、微信、百家号之类的平台,随时随地可以上网表达观点。

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社会进步和信息技术发展的条件下,终于有了发言的权利和便利。他们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尽管发言的文字水平不一,有的精准如专家,有的略显直爽简单,甚至粗暴(粗暴我也不赞成),但真诚是他们的共同特点。特别是一大批热爱祖国,不惧权威的年轻人,他们是在国家日益强大的自信中成长起来的,又经历了这次疫情,爱国感情更趋成熟,对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及其言论极为反感。当然,在政府工作有失误时,他们也会批评,但他们的批评是真的为了国家好,而不像某些人的批评是别有用心。

千万别再把作家、学者、教授也给弄成了贬义词

而这些,对于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作家、学者、教授来说感觉很陌生,很不适应。所以说,假如你是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主张批评权利的作家或学者或教授,要有能接受批评的雅量,要具备适应民主和自由的素质,不能嘴上说民主自由,现在人民群众享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了,你却说他们是乌合之众,说他们是受操纵的。这样不好,这在有一部分知识分子把知识分子都快糟蹋成贬义词的时候,千万别再把作家、学者、教授也给弄成了贬义词。(顺便加个说明,这里所说的学者、教授仅指文科类)



相关文章:

你看见的是你想看见的

鲁迅先生说的“看客”已经发生了身份转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贬义词   学者   鲁迅   教授   作家   别有用心   粗暴   知识分子   民主   自信   批评   权利   自由   国家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