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读书人心仪的现象

文/管剑刚

令读书人心仪的现象

北大教授吴小如先生酷爱收书。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收藏了一套《唐才子传》,全书四册,独缺其中第二册。这未免使人有缺憾之感,他在一篇小文中提及此事。没想到,隔了一段时间,丹东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寄来了此套书的第二册,使吴先生将整套书补齐,这令吴先生大为感动。

令读书人心仪的现象

那位寄书的人不知是什么身份,多半不会是学者,学者吴先生就会认识,即使不认识也会闻其名。但可以肯定的是,应该是一个读书人。如今这个时候,捐赠一点钱给不幸的家庭或是不幸的人,能做到的人不在少数,但赠书给一位素未谋面的人之类的雅事不再可能发生。这是因为,读书的人太少了,我周围的人没有听说还有谁去逛书店;即便有,把自己花钱买的书再掏邮费寄给一个素不相识的老头子,用现在人的话说,那就是有毛病了。

令读书人心仪的现象

我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本书,书中说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采购员,这位采购员应该是一位读书且爱好写作的年轻人。书中说到采购员时曾有这样一段叙述:

冬去上海,住福州路红旗招待所,同屋老李,年过不惑,秃顶微胖,红脸细眼,未语先笑。攀谈中,知他是北京人,支边支了新疆。白日里各奔东西,晚间灯下闲聊,且都喜宋词。只是我偏爱东坡,他独钟易安。有时我扬苏抑李,信口开河,他只憨憨一笑。老李那口正宗京腔极有韵味,吟起李清照的《声声慢》,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

令读书人心仪的现象

两位出差跑业务的采购员,用现在的话说属于草根阶层的人,碰巧住到了一起,竟然都是古典文学爱好者。极俗的人却又是极雅的人,当时应该属于司空见惯的现象,而现在,在金钱大网的多年筛选下早已绝迹了,即便有一两位漏网者,也不敢轻易让别人知道自己喜欢宋词,是文学爱好者,而是悄悄地吟诵。如今,采购员级别的爱好宋词,那是要被人笑话的;谁谁谁爱好文学,如今那可是一句讽刺用语啊。

令读书人心仪的现象

那年代,我曾经偶然结识了一位邯郸的同龄朋友,喜欢古典文学。这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叫一见如故。他结婚的时候,我寄去了刚刚买到的一套古典文学书作为贺礼。这套书的名字我忘记了,那个朋友的名字我也忘记了,原因是商品大潮涌来以后,不知他漂向了何方,早已杳无踪迹。

那些年,我还因为在一位邻居家的窗台上见到了三首旧体诗,心有所动,因了邻居的介绍,认识了诗的作者——两位好朋友——可如今都已成了过去。

令读书人心仪的现象

过去的,就不会再来了。但是,不管到了什么时候,社会中的各个群体,乃至社会最底层的民众,能有读书爱好,平民中有与读书有关的雅事发生,那肯定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但是,又一个但是,似我年过半百之人,仍然怀有理想,仍然相信善良。却已然都成了多数人嘲讽的对象,这怎能不令人叹息?所幸,如今,我们又有了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杳无踪迹   上个世纪   东坡   旧体诗   丹东   邯郸   大珠小珠落玉盘   采购员   素不相识   读书人   宋词   古典文学   爱好者   学者   不幸   现象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