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超市混杂谷物被要求:挑出来或全买下!网友:超市用心良苦

近日,江苏苏州一超市,一名女孩和家长在超市购物时,独自跑到售卖谷物的区域,在不同谷物盒插手翻动,并将几种不同谷物混到一起,超市工作人员确认被搞混谷物无法销售后,要求家长:挑出来,不然就全买下!

孩子在超市混杂谷物被要求:挑出来或全买下!网友:超市用心良苦

这原本只是一条简短的市井资讯,而随着这一日常实景被上传网络后,网友对超市这一做法纷纷点赞。其实,这一“微末”事件之所以能聚集民众关注、评议的热情,更多的是因为人们在生活中对这种“恶意破坏”常态的不适,因此,舆论对超市的盛赞背后,更多的是对公民素质和教育观念的重视和期待。

因此,当“熊孩子”混杂谷物后,超市对于孩子家长作出“挑出来,不然全买下”的态度后,更多人注重的并不是商场的强硬态度,而是对于超市给出二选一背后的教育意义。而作为孩子家长而言,在主观过错前提下对于超市给出的“二选一”显然是对人性化的最大靠拢,同时更是给家长一次矫正孩子恶习的机会,而至于这次“教训”能否达到公众预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的心态和意愿。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在不同家长之间必然会有所认知差距。

孩子在超市混杂谷物被要求:挑出来或全买下!网友:超市用心良苦

联想江苏宿迁一熊孩子“高空泼墨”的事件,7岁的男孩将墨汁从高空中倾倒,导致楼下住户晾衣杆、防盗窗、墙体、地面都被墨汁污染了。而接下来男孩父母的一个举动彻底熄灭了群众的怒火。首先,父母带着孩子挨家挨户道歉,并将住户被污染的衣物,全部拿回家亲手洗,或购买赔偿。其次,孩子爸爸在清理被污染的外墙时,刻意让让孩子全程在大太阳下陪同。爸爸甚至表示,若非孩子能力有限,定会让他亲自擦。

或许这在多数人看来是一种“小题大做”,而对于慎重教育的父母而言,寓意深远。他们之所以会将过程细化、夸大,目的就是“必须让他认识到错误和事情的严重性”,让孩子真正做到从“知错”到“改正”的闭环矫正。

“熊孩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熊孩子”背后的父母的“认知偏差”。斯宾塞在《家庭教育》一书中说,家长不负责任的托辞,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强化着这样一个印象:孩子你没错!

孩子在超市混杂谷物被要求:挑出来或全买下!网友:超市用心良苦

对比那个监控下孩子踢坏电影院屏幕后家长耍赖的事件,我们便能理解教育在不同人眼里的分量真的不可同日而语,而对于这种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而言,可能日后会花费更多时间或金钱去深刻认知法律的界限。

因此,对于上文孩子混杂谷物事件,如果家长出于赌气或被迫选择掏钱买回去,那么这次教育的机遇就变成了一次用钱解决的“教训”,而对于孩子本身并无深刻认知,甚至会激发叛逆心理。因此,比起来痛快买单,教育者更该让孩子深刻明白:不是所有过错都能用钱摆平。

孩子在超市混杂谷物被要求:挑出来或全买下!网友:超市用心良苦

最好的教育是在特定场景里教育者的共同承担和言传身教,在保护孩子爱玩的天性同时,更能让孩子懂得基本的道理和界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谷物   斯宾塞   宿迁   超市   孩子   墨汁   用心良苦   江苏   住户   过错   认知   深刻   家长   父母   事件   网友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