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宣判3人获刑,为何这一结果并不能安抚人心?

近日,四川绵竹市人民法院对德阳女医生遭网暴后自杀案进行宣判,这让沉寂三年之久的案件再度进入公众视野。该纠纷起于三年前,医生安女士与13岁男少年在泳池内发生碰撞,少年朝安女士游走的方向做吐口水动作,丈夫乔先生看见后打少年一耳光,后续孩子亲友在更衣室对安女士进行殴打,经警方协调后双方矛盾暂时平息。

但男孩父母并未善罢甘休,组织联络当地媒体,歪曲事实,发布剪辑好的视频,煽动群众散布断章取义的视频内容,在众多营销号的助力下,安女士夫妇便成为了网络攻击对象。而涉事少年的三名家属,刻意将安女士单位、职务,家庭住址及生活照片等曝光于网络,“配着添油加醋的事件解读发到网上”,并到其工作医院进行。于此,在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中,安女士最终以自杀回应构陷。

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宣判3人获刑,为何这一结果并不能安抚人心?

对于安女士殒命,不少网友嘲讽她个人抗压能力差,与舆论无关。其实,在众多网暴围攻的案例中,那些被舆论审判的受害者有几人能为网暴的经历释怀?尤其作为旁观者,我们除了唏嘘“网络公堂”的阴森外,却很难真正做到对受害者感同身受。借用网友一句话说:精挑细选的真相,有时比任何谎言都可怕。

随着安女士的“以死明志”,涌向女女士夫妇的恶意攻击瞬间戛然,舆论者恍然意识到此前是自己站错了阵营,而出于愧疚和舆论公正,曾经的正义使者便迅速倒戈,将攻击的目标瞄向男孩及亲属。而对于曾经鼓动媒体造势的男孩家属而言,被舆论疯狂报复的根源却是自己曾经策划网暴受到的反噬。

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宣判3人获刑,为何这一结果并不能安抚人心?

令作为男孩亲属一方始料未及的是,这场反作用的伤害和期限从安女士自杀后从未间断。即便如今法院对“男孩三名亲属在网上煽动网络暴力,以侮辱罪分别获刑一年半、一年缓刑两年、半年缓刑一年”的判决释出后,舆论对于曾经的“肇事者”丝毫没有同情。相反,弥漫在网络上的论调更多的则是“律法仁慈”“无关痛痒”的抱怨,甚至对其中两人缓刑的判决深表遗憾。

三人获刑,为何这一结果依旧不能安抚人心?在网友看来,网络暴力的根源始于被告三人,而他们得到的罚处显然与安女士的生命不对等,因此随着法院的判决,曾经的网络施暴者便把积蓄三年之久的怨恨再度向男孩及亲属倾泻。

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宣判3人获刑,为何这一结果并不能安抚人心?

其实,截至目前,围绕女医生自杀案在长达三年之久的司法讨论中做出对三人的判决已经最大程度上维护了正义和公平,也安抚了受害者家属。至此,舆论对于男孩及家属的评议也应当就此终止,毕竟在司法程序完成闭环后,过多的议论便是另一场网络暴力。

同时,这场惨剧在结束之余,也应当为舆论群体带来深刻反思,一直以来,已有太多网络惨案警醒网民理性、克制,但遗憾的是单纯的民众总会浑噩的充当了舆论操纵者的利器。在网络上,任何一件事都可能夹杂着利己主义的诡谲,尤其在一些诱导性的话语中、旗帜鲜明的标签中,围观群众便身不由己的化身正义判官,私设公堂。

女医生遭网暴自杀案宣判3人获刑,为何这一结果并不能安抚人心?

在网络中,由于每个人的隐身属性注定会让一些人口无遮拦,而当同一个答案频繁出现时,“多数人的想法一定是对的”的理论就此成为政治正确,由此网络暴力令人闻风丧胆。压倒骆驼的从来都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之前的每一次负重的叠加。网络毁掉他人生命的也从来不是某个人的失德和不端,而是一群无知者的跟风“补刀”,三人成虎,何人不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绵竹市   公堂   人心   亲属   受害者   判决   家属   根源   舆论   正义   暴力   女士   男孩   少年   网友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