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诗词千百首,可以从多少种角度来读?

有人从诗词人的生平,追溯一首诗、词的“幕后剧场”。

有人挑出文言文中的“精彩短信”,读给我们听。

有人从品性美德上,找出与之呼应的古诗文。

很多人喜欢听梁文道讲艺术,听黄晓丹讨论古典诗词,我们会发现,优秀的解读者有个共同点——思维非常丰富与开阔!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他们可以从一首诗,讲到另一个故事,讲到诗词里的某件物品在不同时代象征的意义,从而衍生到历朝历代的社会缩影~

最近,又出现了一套从各种新鲜的、接近古人生活的角度走进诗词的书,且艺术美感极高,我们勇读又全体为之动容了!

《诗词大有文化》

(全6册)

点击本行文字或下图可购书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适 龄 7-15岁

编著:李江湖

编绘:小种子童书馆

限量赠品:十二月诗画台历+创新涂色卡

(文末有阅读小贴士、

购买入口

乍一看《诗词大有文化》,不由让人肃然起敬。如果文字也会打扮自己,那么“文化”、“诗词”这两个词出现时,大概总是西装革履系领带的样子。

我们盯着它们严肃一面已经太久,是时候,让这套书为我们解构一下“诗词”与“文化”了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所谓解构,就要去看看,诗词、文化是怎样被创作、界定的?它们生来就放在高高在上的地方吗?

来,一起想象一下,古代文人写下一首诗、一首词的过程:

好比白居易,他在重庆忠州做官时,发现忠州的胡饼做得和长安城的一样酥脆可口,就买了一些寄给朋友杨万州。

古代的快递可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要把饼千里迢迢寄过去,可不得多寄点什么过去才值当。于是他就这样写下了这一首诗,随饼寄走——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寄胡饼与杨万州》

胡麻饼样学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炉。

寄与饥馋杨大使,

尝看得似辅兴无。

“我寄给你的胡饼是按照京师的样式制作的,在炉中烤制,外焦里嫩香气扑鼻,饼上的芝麻泛着油香,真是诱人。早已经思念美味的你,尝尝这味道,是不是和长安城里辅兴坊的胡饼一样好呢!”

多么真实的友情!就像我们去旅游给朋友带好吃的伴手礼,也会写写明信片跟朋友聊聊天。

对诗人来说,他只是把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写到了诗里,但对于千百年后的我们来说,这首诗相当于,我们想象唐代生活的一块小小拼图——它透露了当时制作胡饼的工艺。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如果不是遇到这套书,以前的我们看到这一首诗,很难开辟这样的新视角,或者说习惯性忽略。

是它,将我们带到了一个观诗词的新窗口。

遇到拥有新视角的书,就像遇到一位重要的启蒙老师,令人惊喜,令人看待生活、文学的层次都更加丰富。

像《诗词大有文化》这样的好书,每一次遇见都让心为之一振呐~

先拿这本“饮食篇”来说,它就像拿了一把放大镜,让我们开始把目光聚焦在诗词里的“饮食文化”。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这本书,以大诗人白居易写“胡饼”寄给朋友的诗,热火朝天地开讲——

饼在人们饮食中为什么越来越频繁出现、

胡饼为什么姓胡、

禁烟火时会吃一种“冷蒸饼”的东西、

还有一种饼叫做“加油饼”(想买来给自己日常打气加油嗷)、

现在吃的长寿面原来是唐代的汤饼演化来的……

后来,它又带着我们见识诗词里的“带馅儿的面食:饺子”、“最古老的主食:粥”、“已经消失的米饭:菰米饭”、“使人沉醉的饮料:酒”……

看古人爱美食写美食,看消失的食物,看流传至今的食物,这是一趟口腹之飨的文化之旅。

而若是跑到“建筑篇”里,就会从杜甫为草堂写的诗开始探究,古人和建筑的关系,还有建筑在漫长历史中演化出的种种。

由杜甫的《堂成》看待“家”:

杜甫的草堂原来是众筹来的、

古代还有房屋限购令……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从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探究“屋檐”上的奥秘:向上翘起的屋檐体现了古人的宇宙观、

只有皇帝的屋檐才能装饰10只小动物、

屋檐中的“斗拱”美学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灵魂……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借着戴叔伦的《苏溪亭》,为我们娓娓道来“亭”的前世今生:最早的亭子用来维护治安、

在亭子失去治安作用后就成了大家送别的好去处、

有些长亭甚至设有房间和厨房……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满足了口腹,逛完了古建筑,再去“乐器篇”里感受古人“我为乐狂”的佚事,到“服饰篇” 里看华服霓裳与其中礼节奥秘,去“神兽篇”感受古人丰饶的想象力,前往“家国篇”看见古人对待生老病死、父母亲人、国家山河的仪式与信念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6本书选取的古诗词,涵盖了部编教学大纲要求中小学生掌握的50%的古诗文。

通过诗词延伸讲解对历史、礼俗、宗法、建筑、饮食、服饰、艺术等文化常识,更是多达800多个!

当然,读《诗词大有文化》,并非为了让孩子背诵更多的古诗词,或记住那么多的文化常识。

马赛尔·普鲁斯特曾说:“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追求新的景象,而在于换一种新的眼光。”

这正是这套书最珍贵的地方之一:启发孩子们用“新眼光”看诗词、看文化。

说它“新”,但在另一个层面来说,却并不陌生,因为书里种种都与生活接近。

“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而这个‘基因’不是抽象的存在,它不仅存在于我们的饮食、服饰、建筑等生活日常之中,也表现为对音乐游艺、博物消遣和家国情怀的追求。”(语出中华诗词研究院学术部主任,《中国文化概论》、小学《国学》教材主编 莫真宝)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解构“诗词”与“文化”,打破对它们的“神坛印象”,对我们最大的启示意义,还将落回“普通人如何看待日常创作”。——这是我们看见的,这套书的另一大珍贵之处。

白居易寄饼给友人、王维游览香积寺听见深山的钟声、李白登上凤凰台……他们把生活里的见闻感想写进诗里,过了千百年,成了后人了解前人社会景象的窗口。

有时我们想想这一天,似乎无从谈起“惊心动魄”,但如果把它们存到日记里,过许多年回头再看,也会发现生活、科技、社会都发生了巨变。

一首诗词留下了一个人与彼时世界的一小段经历,流进时间的长河里,和千百个人的经历与作品,共同汇成了“文化”。

我们为何不借这次“打破”,也重新看待自己的创作呢?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记录,不也在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吗?

构成历史的,并非只有大人物,更大的一部分,是由不尽其数的普通人、普通生活构成。

书写日常生活,就是书写我们自己的文化。从《诗词大有文化》,看见日常中亦大有文化,期待小读者们,因它获得读与写的新眼光。

勇读者·YALA 推荐

勇读者の阅读小贴士

这套书的主攻方向:人文素养的【家国情怀】、【文化常识】,读写领域的【诗词新思维】。

哪些娃适合读:

7-15岁对古人生活好奇的娃;

觉得古诗词很陌生遥远的娃。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想获取更多

育儿干货、书评解读?

更多诗词书带回家!

阅读不在于读过多少书,而在于拥有“新眼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万州   油香   口腹   古诗词   亭子   草堂   杜甫   屋檐   古人   诗词   眼光   日常   饮食   发现   建筑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