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孩子是一种恶习:小豆讲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5

「链接」音频:逗孩子是一种恶习:小豆讲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

在我儿子2岁多的时候,他姥爷的一个战友来家里玩,看到我儿子很可爱,就逗孩子。他开玩笑地说:“你爸爸妈妈把你卖了,卖给我了!一会儿我走的时候要把你也带走,你要跟我回家了!”他说完,笑眯眯地看着孩子。我儿子呆住了,半天不吭声,然后默默地转过身,向厨房走去。他姥姥正在厨房里烧水,回头一看,只见小外孙撇着小嘴儿,拼命地忍着哭泣,不声不响地站在她身后。姥姥问:“宝宝你怎么啦?”孩子再也忍不住了,“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姥姥哄了好半天,才弄清楚原委,赶紧安慰孩子。等孩子好不容易不哭了,却再也不肯到那个逗他的爷爷跟前去了。

这件事发生的那天我不在家,后来我听说了这件事,也很郑重地对我父母说,以后不能让别人这样逗孩子。因为在这么小的孩子心里,对大人的话都深信不疑。大人以为是开玩笑,但孩子会当真,会深深地受到伤害。此后好长时间,每当那个爷爷到家里来做客,我儿子都会立马躲到卧室里,死活也不肯出来。别的客人来,他都会很有礼貌地打招呼,唯独对这个爷爷,他始终抱着一种敌意。看来这位爷爷是真的把他伤到了。

在尹建莉老师的书里,也讲到了类似的例子,包括她的女儿在小时候也被大人逗哭过。在我们的习俗里,这种“逗”孩子的事情似乎特别常见。比如有的大人在抽烟喝酒的时候会给孩子也来上一口,看着孩子龇牙咧嘴的样子哈哈大笑;有的大人会骗孩子说你是捡来的,或者你爸爸妈妈不要你了,然后饶有趣味地欣赏孩子伤心害怕的样子;有的大人会假装拿走孩子的玩具,或者要吃孩子的零食,看到孩子不给又说孩子小气;还有的大人以吓唬孩子取乐,看到小男孩,就假装要找把刀子割男孩的小鸡鸡,或者用手去弹孩子的小鸡鸡……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一个5岁的小女孩把刚满月的弟弟从楼上扔下去摔死了。事后经过调查才发现,是这个小女孩家的邻居跟这个小女孩开玩笑,说:“你现在有小弟弟了,你妈妈不喜欢你了,只要小弟弟了。”谁也没想到,就是这句“玩笑话”竟然会要了一个孩子的命!

利用孩子的幼稚捉弄孩子,故意让孩子出丑,或者让孩子不知所措、哭泣、害怕,然后大人们哈哈一笑。这是把孩子当做了玩物,目的不是让孩子快乐,而是满足大人的恶趣味,是为了逗大人开心。而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痛苦。

有些大人以为,这不过是逗孩子着急一下,哭一鼻子,一笑就过去了。其实,这些行为都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它对孩子来说毫无趣味,只会让孩子有不安和不被尊重的感觉,损伤孩子的自尊心,增加孩子的社交恐惧和对他人的不信任。

做家长的不仅自己不能这样逗孩子,也要阻止别人这样逗孩子。不要抹不开面子,不要怕得罪人,只要发现他“逗”孩子的方式错了,就要礼貌而坚决地阻止,哪怕对方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也要坚定地制止。因为这不是小事,在大人的眼里是小事,对孩子来说却是大事。

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因为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认真的,是随着成人的塑造和摆布而不断调整自己的。经常被捉弄的孩子会出现品德方面的缺陷,慢慢形成不信任他人、自卑和说谎的心理及习惯。

那怎么才算是正确的逗孩子呢?

首先要尊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立的人格,逗孩子要以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要让孩子在和大人互动中有所收获。

其次,逗孩子一定是本着以孩子快乐为目的,而不是把孩子弄哭,而大人在边上却觉得很有趣。

第三,逗孩子的出发点是爱,所以要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我曾经在公园里见到一个爷爷,像杂耍一样把孩子抡上抡下,周围的人看着都揪心,可看的人越多,这个爷爷抡得越来劲,在周围人的惊呼声中似乎得到了一种满足感似的。这不是在疼爱孩子,而是把孩子当做了一个“玩意儿”,在戏耍孩子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是在被爱与被尊重的安全感中自发生成的。爱与安全感的来源,就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善意的对待中健康成长!

读书开启智慧人生,我是小豆爱读书,陪伴你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我们下本书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1

标签:小豆   妈妈   孩子   目的   都会   恶习   姥姥   安全感   趣味   小女孩   小事   爷爷   这不   例子   大人   害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