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性侵女儿数百次获刑14年,判刑不是结束,伤害可能才刚开始!

真是万万没想到系列,看到一条新闻:兽父7年时间和14岁女儿发生数百次性关系,最终获刑14年!#男子性侵女儿数百次获刑#

女孩13岁时已有了反抗意识,但仍遭到父亲的侵犯。作为一名女孩的母亲看到这样的新闻除了痛心,还是痛心!不敢想象同一屋檐下孩子要如何面对人面兽心的父亲,也很难想象这件事情被曝光后,女孩要如何应对周围人异样的目光。为什么成年人丑陋的人性,最后却要孩子来背负?

男子性侵女儿数百次获刑14年,判刑不是结束,伤害可能才刚开始!

我从来不高估人性,也相信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必有黑暗,但我却从未质疑过父母对孩子的爱。虎毒不食子,这位兽父再一次刷新了认知下限!

不知是否是我的错觉,近几年未成年少女、幼童成了最容易被伤害的群体。从江苏留守女孩被老师诱奸到这位鬼父性侵女儿,开始怀疑这些人到底都怎么了?虽然正义未曾迟到,这些恶魔也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这些恶性事件对孩子的伤害其实才刚刚开始。

恶魔被判刑,并不意味着伤害结束。

愤怒的网友留言,“这种鬼父就应该判死刑,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很多人默认只要鬼父被判刑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但事实上根据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调查发现:当人遭遇过可怕的、令人惊恐或危险经历后会发展出一种心理障碍,比如变得多疑、敏感、暴躁、甚至抑郁,值得注意的是,年龄越小心理障碍会越严重。心理学上有个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说的就是这种状况。

所谓创伤后应激综合征(PTSD),是指个体面临异常强烈的精神应激后,延迟性发生的一类症状,它会极大损害精神健康。

精神学家发现,由于孩子的心理、大脑均尚未发育完全,认知也未能良好成形,一旦遭受到心理创伤,又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创伤后的一些负面记忆就会留在孩子大脑里,随着时间延长,孩子可能会在其成长过程中,将其转化为一些特定的不良行为习惯、思维模式等,比如前面提到的多疑、敏感、暴躁等,这种影响严重时会伴随孩子一生。

男子性侵女儿数百次获刑14年,判刑不是结束,伤害可能才刚开始!

台湾美女作家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轰动,因为本书是根据她年少时被老师诱奸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书中房思琪13岁时被老师李国华诱奸,为了忘却屈辱,从那后5年她一直给自己洗脑,让自己承认爱上了人渣林国华,是有多绝望才会不惜放弃思考!故事最后,不堪重负的房思琪最终因精神崩溃发疯。而现实生活中的林奕含,最终也选择用一根绳子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说,恶魔判刑并不意味着伤害结束,很大概率这才是伤害的开始。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经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研究发现,并不是遭遇过危险事件的孩子都会发展成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要怎么判断孩子遭遇创伤后是否发展成PSTD?

我们家长需要知道,一般而言PSTD会通常在创伤性刺激发生后延迟出现,也就是说PSTD是存在潜伏期的,少则数周,多则一年甚至更长。所以,如果孩子遭受过刺激性事件,家长万不可因1、2个月内孩子没有过激行为而放松警惕。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家长一定要带孩子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首先,孩子会出现“闪回现象(flashback)”。所谓闪回是指,孩子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出现灾难性刺激的时刻。

男子性侵女儿数百次获刑14年,判刑不是结束,伤害可能才刚开始!

这种闪回现象会让孩子感到创伤性事件就在眼前,有些孩子会反复做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噩梦,甚至出现思绪不宁、记忆紊乱、超级联想等事件。有些遭遇性侵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有关身体感觉的联想,比如,腹部疼痛等。也有一些年幼的孩子,可能会反复重复与创伤性事件有关的游戏,比如反复玩一些不恰当的身体接触游戏

当然还有一部分孩子的闪回,是由一些外界刺激才会引起的,如电视上出现类似场面,孩子就会勾起创伤性事件的记忆,让孩子异常痛苦。

▼其次,孩子会出现回避(Avoidance)现象。所谓回避是指,孩子会刻意回避谈论、接触类似的情况和事件,否则会表现的异常焦虑、恐惧。

男子性侵女儿数百次获刑14年,判刑不是结束,伤害可能才刚开始!

回避现象会使孩子不愿接近刺激事件事发地,刻意回避与事发事件相关的任何事件。比如,被性侵的孩子会故意远离异性,拒绝和异性发生任何连接,或者拒绝讨论任何与性侵有关的新闻。他们好像对外部的刺激表现兴趣极低,甚至过度安静和精神麻木。

就像前面提到的房思琪,她会洗脑告诉自己,是因为“爱”才发生关系,这其实都是回避现象的一种。

▼最后,孩子会出现警觉性过高(heightened vigilance)的现象。受过创伤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很理性甚至有些冷漠,但内心其实异常警觉。

男子性侵女儿数百次获刑14年,判刑不是结束,伤害可能才刚开始!

这些孩子经常会难以入睡或频繁夜醒,他们会一遍遍检查家里门窗是否关好,听到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惊醒,做事也很难集中注意力。不愿别人碰触自己,见到陌生人或有人从背后拍肩膀都会被吓一跳。研究人员发现,过度警觉通常是一种持续状态,这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易怒。

从上面来看孩子受到应激创伤后,不仅仅是心理,通常生理上也会出现一系列的行为。如果发现孩子有上面这些异常行为,家长就应该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

面对PTSD的孩子,要怎样进行心理疏导?

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孩子,大部分都有严重的心理问题,身体上的伤害可以被时间抹平,但心理上的伤害才是这些孩子最难逾越的鸿沟,那么,身为亲人我们要怎样帮助这些孩子呢?

美国心理学家斯蒂文.海斯(Steven C.Hayes) 教授提出过一个心理疗愈方法:“ACT方法”,我们可以借鉴。斯蒂文教授说:“它主要通过提高心理改变能力或坚持功能性行为,以达到目标的能力。”具体分为了三步:

男子性侵女儿数百次获刑14年,判刑不是结束,伤害可能才刚开始!

▼第一步:接纳(Adopt):接纳自己并活在当下。“回避”和“闪回”是应激障碍孩子的基础反应,回避不会让伤害降低,反而会因为逃避再次被伤害。帮助这些孩子的第一步,就是用“正念”引导他们,让他们学会接纳自己,接纳的同时让孩子直面“闪回”。

作家林奕含是受害者,然而在一次采访中,她竟然认为自己也是凶手:“也许最邪恶的是放任自己天真的下楼”。很明显,经过脑海中无数次回忆还原,她内心已把自己归为了凶手,但我们都知道她是无辜的。

脑科学研究者发现,人类在用语言描述一件事情时,会调动大脑“理性思维”,而如果通过想象去回忆、逃避事件,则调动的是“感性思维”。感性思维不会对应激障碍的孩子产生帮助,理性思维却可以让孩子们客观真实的分析自己。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出现一系列应激现象,让孩子试着直接描述幻觉、回忆,这样反而会让他们慢慢的放下恐惧。

男子性侵女儿数百次获刑14年,判刑不是结束,伤害可能才刚开始!

▼第二步:认知(Cognition):学会“认知解离”。“认知解离”是相对于“认知融合”而言。斯蒂文.海斯发现,很多应激障碍的人会把一些自己的认知当成创伤事件本身。比如,被侵害的孩子会认为“只要跟男士待在一起,就要被伤害”,“所有的男老师都是恶魔!”,在她们的认知里,这些事情一定会发生,所以应激创伤的孩子才会对“应激相关联”事件过分警觉。

面对这一类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进行“认知解离”,让她们把自己想的和实际发生的区分开来。比如,在有同性亲人陪伴的情况下,带孩子小范围接触几个友好的异性朋友。带孩子去见一些积极正能量的老师、同学等等。

男子性侵女儿数百次获刑14年,判刑不是结束,伤害可能才刚开始!

▼第三步:明确(To make clear):引导孩子明确价值观。应激障碍的孩子常常会对外界表现的冷漠、木然,他们不愿与人过多接触,害怕与他人产生交集,宁可将自己封闭起来。

面对这样的孩子,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明确自己价值,承诺行动。我们需要寻找孩子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牵绊,帮助他们放大自己的价值,让他们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和希望。

如果林奕含身边的亲人能让她知道,虽然她儿时经历惨痛,但因为她勇敢的将自己的故事说出来,减少了很多和她相同处境孩子的压力。并且也因为这本书,很多学校开始规范男老师与女学生之间的相处模式,她会不会因为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而放弃自杀呢?

总之,不管是林奕含还是被鬼父强奸的女孩,我们不能紧紧因为看到施暴之人受到一些惩罚,就以为万事大吉,事情翻篇。孩子的心理状况才是现在最该关注的问题,如何让女孩忘掉过去,重新回到阳光下,才是此案件目前最该做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都会   综合征   创伤   认知   障碍   异常   女儿   现象   男子   发生   老师   结束   精神   事件   发现   孩子   女孩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