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受疫情影响,之前一直在家办公,本周是公司全员到岗的第一周,领导通知可以错峰上班,但同事菜菜到公司时间竟然比以前还早了一小时!细问之下才知,原来菜菜3岁的女儿最近异常黏她,早上只要看到妈妈出门就会抱着大哭,不得已菜菜只好每天早起1小时。菜菜说,疫情之前她从没这样过!

“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其实不止菜菜家,最近在网上也看到好几个深受疫情影响的孩子:一个男孩躺在床上,边哭边说“这事儿太大了,这可咋整啊,我还没活够呢!”;

“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另一个小男孩哭喊着“我看不见病毒,我迫不及待的想出去跟病毒玩”!童言无忌让很多网友直呼“太可爱了!”,“可爱”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但是你知道吗,孩子们这些看似“可爱”的反应,其实表明疫情已经在他的心里投下了阴影,这是在给家长释放焦虑的信号。

特殊时期的儿童焦虑

焦虑这个词近几年特别火,但大多都和职场、压力有关,很少人有人把它和孩子联系在一起。不过随着近几年,越来越多青少年抑郁症的出现,少年儿童的焦虑也开始出现在了大众面前。但仍有很多家长想当然的认为,小小年纪会有什么焦虑?他们不认为孩子有什么焦虑,真的是这样吗?

“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当然不是,需要肯定的一点是,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会“焦虑”。积极心理学之父泰勒·本-沙哈尔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会难过、伤心、失望。一类是精神病人,一类是死去的人。所以,只要你是人,你就会难过、会痛苦、会伤心和沮丧。”。

不仅如此,我们还不得不承认,焦虑就像打不死的小强,真的很难摆脱!所以如何让孩子学会与“焦虑”共存,并及时进行引导就成了我们家长的必修课!

“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再回到开头那两个小男孩,第一个孩子边哭边说“我还没活够”。初听时有些好笑,但回过头想想,这是不是说明家长没有做好科普工作呢?我们只是简单粗暴的告诉孩子,“外面有病毒会死人!”,但没告诉孩子,“只要不接触病毒、做好隔离、勤洗手,病毒就不会有可乘之机”。也因为这样,小小男子汉才会以为自己会死,毫无安全感。这一点都不好笑,反而让人有些心疼。

第二个小男孩看起来不到5岁,哭着说想出门和病毒玩,虽是童言无忌,但也反映着孩子的某种需求。6岁之前的孩子正是和同学、朋友建立链接最多的阶段。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原来的正常生活。以前每天都能看到的小伙伴,一下子都找不到了;生活中的各种链接突然被切断了;孩子可能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就被父母限制出门了,这个时候孩子们心理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烦躁,还有孤独!

你看,原来这些被我们忽略的行为,只不过是孩子在说:“我现在真的很焦虑!”

本该无忧无虑的孩子,为什么反而被“焦虑”包围呢?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类是有天生不同层级需求的,需求都是按照一定的顺序出现的,需求层级越低就越基本,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就会出现较高级的需求。他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依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如果用“需求层次理论”来分析孩子们的行为,就非常容易理解孩子们为何会被“焦虑”包围。当孩子的生理需求满足后,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就开始发挥作用。而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孩子的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都受到了挑战

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宣传、大人们全副武装、小区开始量体温、家长开始禁足等现象,会让孩子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全,焦虑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而社交需求就更好理解了,人类是群居动物,社交是我们天生属性。就算是我们成年人隔离在家,也会通过手机与亲朋好友联系,这些链接让我们一起悲伤、感动、坚强,它让我们有了抵抗恐惧的勇气,我们彼此分享情绪,释放焦虑。但这段时间孩子们的社交需求却被完全限制了,他们无法得到同伴的回应,我们忽略了孩子也需要同龄人的支持和陪伴

所以这段时间,如果孩子出现以下现象,不要生气,更不要责备,他只是有些焦虑:

不要企图教孩子摆脱焦虑,那不现实!

很多家长一得知原来孩子的种种表现是因为焦虑,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想帮孩子摆脱焦虑。但事实上,那真的很难。

就像心理学大师卡伦霍尼曾说:“这个世界处处不公平,唯独焦虑这件事,是最公平的。任何一个人,无论你能力强弱、钱多钱少,都无法阻止焦虑的侵袭。”

泰勒·本-沙哈尔也曾说:“焦虑也是人类情绪的一部分,情绪没有好坏之分,正如自然法则一样,我们能做的唯有接受情绪带给我们的束缚,接受大自然给我们的束缚,然后去享受它。”

为了证明我们无法摆脱焦虑,泰勒演讲时经常会做这样一个互动:他会告诉参与者,请大家在接下来的几秒钟,千万不要想一个粉红色的大象!你猜结果是啥?

结果大家反馈,脑子里面一直在想着粉红色的大象。是的,这就是我们压抑负面情绪的结果。当我们压抑焦虑、痛苦这些负面情绪时它不会消失,恰恰相反,它们反而会更加强烈。所以,不要企图教孩子摆脱焦虑,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与焦虑“共生”。

“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共生效应”来自于大自然,一株植物独自生长时,会矮小和单调,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就会根深叶茂。因为当植物聚在一起时,要想生存就必须拼命往高长,否则就没阳光。与焦虑“共生”,就是把“焦虑”变成促进我们成长的植物。只有接纳焦虑与其共生,才能变得更有力量。

疫情期间如何才能让孩子与“焦虑”共存呢?

首先,让孩子学会释放,比如带孩子写一本“抗疫日记”

与“焦虑”共存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释放”。焦虑了怎么办?写日记、吐槽,不一定立刻执行,但一定要释放出来。如要只是一味的告诉自己“不要焦虑、不要焦虑”,这反而会被焦虑反噬。

“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泰勒·本-沙哈尔曾说,他认识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John,他把一家公司从10亿美金发展为600亿美金。而他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周三都会抽出1小时作为发泄时间,把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其余时间就能平静的工作了。

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和孩子一起写一本“抗疫日记”。这个日记里可以写任何让孩子焦虑、不满、迷惑的事。写出来意味着孩子大脑会将这些信息重新组织,孩子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更理性些。

其次,适当运动,让孩子学会放松。


“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宅在家里的这段时间,多久没有运动了?运动能释放焦虑,增强免疫力,这是被科学证实过的。如果条件允许,不妨带着孩子在跑步机上跑跑步,没有跑步机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亲子瑜伽、广播体操、仰卧起坐、甚至和孩子一起玩萝卜蹲、丢沙包的小游戏。总之就是让孩子动起来,一旦孩子动起来,压力激素就会慢慢降下去。

最后,教孩子冥想。

冥想是最近几年突然火起来的一个运动,它是指通过训练思维,激发深层次的自觉意识,从而达到放松心境、沉思等目的。冥想时要求将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它会让人进入一种超然的状态

“我要和病毒玩!”熊孩子憋疯了?其实是“社交需求”引发的焦虑

当然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冥想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要求不能分心,对专注力是一种考验,适合稍微大一点的孩子。它一般会有四个阶段:

可以看到,每个阶段都和大脑的固定部位有联系,这对大脑还在发育的孩子而言,是一种很好促进发育的方式。当然,我们要告诉孩子,刚开始很难进入状态,但只要能坐下来就是好的。多鼓励孩子,让孩子一步步深入联系,从而达到放松思维,释放焦虑的作用。

总之,受疫情影响这个长假异常难熬,对天生就好动的孩子而言更不好过,他们那些好笑、好气的行为或多或少都在诉说着孩子的焦虑,我们家长只有知道孩子行为背后的逻辑,才能帮孩子释放压力,学会与负面情绪相处,这可能才是这个长假真正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泰勒   社交   焦虑   额叶   需求   病毒   孩子   皮层   杂念   疫情   大脑   情绪   家长   人类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