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雪球》之“过度专注圣经”普通年轻人如何在迷茫焦虑中破局?

在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太多人想要追求一夜暴富,一夜成名。


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接受慢慢变富,静下来心来去做一件事,甚至连基本的专注,相信很多人是无法做到的。


为什么?


因为有太多的干扰,让你没办法专注,没办法学习...


所以在泽宇读书会,每天专注践行读书,就是一件专注学习好的方式。


因为你的注意力花在哪里?结果就在哪里?


你要做的就是:专注!专注!专注!


让时间说真话。


许多人在制定计划或者学习目标的时候,往往半途而废,这是因为他们并未真正从内心认识到“持续行动”这件事的强大力量,或者被思维误区遮蔽了双眼。


而这正是大多数人在一生中成就非常有限的原因之一,毕竟,葬送自己未来的时候,没有人为你做出预警。


所以,解决迷茫焦虑的唯一破局办法就是:持续行动。


01

为什么你知道好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曾经说过:“人们通常对于自己发现的道理,比由别人发现的更加深信不疑。”


充分认识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必须从感官层面出发,在大脑里扎根,就像树干发出新芽,才能真正融入到自己的认知中。


《滚雪球》之“过度专注圣经”普通年轻人如何在迷茫焦虑中破局?

如果说认知水平由听过的道理决定,那世界上最智慧的人应该是新媒体编辑,因为他们每天要经手海量的文章和书籍——包含各种“醒世良言“,人生哲理。


当人们说自己“懂“一个道理的时候,其实是包含三种层次:


1、不求甚解。对于这个道理仅限于记住了内容,或许能在聊天时能拿出来炫耀,但既没有深入的了解,也没有自己的思考。


2、对道理有自己的思考和质疑,但并没有真正的结合到生活实际中。


3、亲身实践,对遇到的问题有深入的思考,当这时看到别人总结的经验时,才能更好的批判吸收,化为己用。


就是一个简单的“懂“字,也有不同的深度。所以道德经里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深度的区别在于我们花费了多少代价,去换来那个”懂“的感觉。轻松的懂,代价少,路径短,忘得快,有误差;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悟道,时间长,见效慢,印象深刻,可以内化成自身的本领。


在外人看来,可能就是同一个“懂“字,但背后功力深浅,却有着天壤之别。


02

行动决定财富的下限,专注决定财富的上限


巴菲特的成功,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过度专注,一个人又天才,又运气好开始得早,很长寿。这时候再加上一个什么条件会更变态?勤奋。


当然勤奋这个词用在巴菲特身上还不足以形容,他远胜常人的地方在于——专注,极度专注。专注到我觉得过了。

《滚雪球》之“过度专注圣经”普通年轻人如何在迷茫焦虑中破局?

首先,根据巴菲特传记《滚雪球》作者的说法,巴菲特对投资以外的一切都不感兴趣,包括:艺术、文学、旅行、科学……


10岁时,他立志35岁前成为百万富翁。而当时正值美国大萧条时期。一个孩子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而我们前面说过了,他30岁时就做到了。


想想我们10岁时在干嘛?然后是他大量的阅读。每天几乎要读7、8小时,每天要看三份财报。几乎是除了吃饭睡觉都在阅读。


而且因为一心想着炒股,甚至显得十分冷血。先来看一份巴菲特初中时期的成绩单

《滚雪球》之“过度专注圣经”普通年轻人如何在迷茫焦虑中破局?

上面写着:需要改进的方面:合作、礼貌、勤劳、独立、书写表现满意的方面:准时、桌面整理、穿着打扮、学习和玩耍对人公平。


初中时就已经显露了冷血的一面。之后的婚姻生活里,老婆生病了,他不去安慰,让他拿来一个脸盆,他拿来一个漏勺。


而后来为了跻身上流社会(这之前在美国富豪圈眼里他只是个会炒股的暴发户),和前面说的《华盛顿邮报》老板凯瑟琳格雷厄姆搞婚外情,导致老婆离家出走。


儿子出了车祸回来告诉他,他正在读财报,完全忽略了这件事,第二天想起来才随便去问了一问。


他的子女们都不喜欢他,觉得每次见到他都是在阅读,不允许他们打扰他。巴菲特自己都说他不是一个好爸爸,因为用在投资上的时间确实比陪家人的时间多太多了


而且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我们先来看一份巴菲特初中时的成绩单。他之前的老婆每天要在车里帮他准备三个分别装着2.16、2.75和3.17美元的杯子,这是巴菲特爱吃的三种麦当劳早餐套餐的价格,这样他就不用自己算零钱,等找零了。


而他现在的生活起居也完全由现在的伴侣一手包办。他现任的妻子是一个护士,是他之前的老婆在离家出走后帮他找的,就怕他生活不能自理。


他前妻去世之后他们立马结了婚。前妻生前,他们三个经常一起愉快的玩耍。巴菲特就说过:“我在爱情和婚姻上是极度幸运的,一般人没我这么好运。”


在《成为沃伦巴菲特》这部纪录片里,他前妻苏珊巴菲特被记者采访时说:“我以为我嫁给了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结果他是一个只知道赚钱的人。”


那种深深的寂寞,直接让我哭了。试问如果真的给你们一个成为巴菲特的机会,你们愿意过这种:生活里只有投资,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在阅读,没有娱乐,没有社交没有文学艺术科学,每天吃麦当劳喝可口可乐,住着很久以前买的旧房子,对家人漠不关心,冷血之极,生活不能自理的——赚钱机器,一样的生活么?


我想大部分人都是不愿意的。就算愿意也做不到如此极致。要获得多大成功,就要付出多大代价。我们总是想着像别人一样成功,却不愿意付任何代价。


又想当梵高,又不想割耳朵。又想当巴菲特,又想不劳而获。而更多时候,是我们不知道成功的背后有多少偶然、天赋、时势以及要付出怎样的代价


03

巴菲特99.9%的财富都是50岁之后赚的


从图中可以发现巴菲特99.9%的财富都是50岁之后赚的。

《滚雪球》之“过度专注圣经”普通年轻人如何在迷茫焦虑中破局?

很多人会以此安慰自己,反正我还年轻,你看人家巴菲特年轻时也没钱。真的如此吗?事实上是,巴菲特的个人财富,从十几岁开始,在他任何一个年龄的时候,都是秒杀同龄人的。


巴菲特在30岁的时候已经有100万美元了,在1960年,100美元估计比现在的1000万美元还多。这在当时属于世界顶尖富豪。请问我们小散有几个在30岁时有1000万美元,7000万人民币的?很多人一生都没有这个级别的财富。


而巴菲特是从10岁就开始炒股,20多岁就师从华尔街教父格雷厄姆(价值投资祖师爷),27岁格雷厄姆想把公司给他管,他拒绝了开了自己的投资公司的天才。


可怕的是他还特别长寿,今年8月就是他的90岁大寿了。张潇雨老师在他的《商业经典案例课》里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巴菲特22岁大学毕业才开始炒股,30岁时只有50万美元,那目前他的财富就只有:40亿美元。


这大概得排到福布斯富豪榜1000名开外了。你会记得一个世界排名1000多的富豪么?起步早+天才+长寿铸就了今天巴菲特的财富。


巴菲特的天才体现在他不断用浮存金买有大量浮存金和高分红的公司,比如蓝筹印花、喜诗糖果、可口可乐。然后用这些新增浮存金和分红又去买更多这样的公司。于是财富的车轮滚滚向前,雪球越滚越大。


且不说我们小散没有浮存金,试问我们小散有几个有这种选股能力和眼光?一买一个准?再说个巴菲特买可口可乐的例子。大家都知道巴菲特在可口可乐上暴赚了一笔,巴粉都爱津津乐道这件事。


可你要知道,巴菲特在可口可乐上暴赚一笔那是投资头十年的事情。而从1998年高点至今,用后复权(包含分红)股价计算,可口可乐的股价21年里只上涨了63%。年化收益为:2.3%。

《滚雪球》之“过度专注圣经”普通年轻人如何在迷茫焦虑中破局?

而这21年里巴菲特是怎么操作可口可乐的呢?答案是,完全没操作。天呐,几百亿美元每年2%的收益。试问几个小散能接受?所以巴菲特是傻吗?


其实不是。他就是为了每年可口可乐的高分红。因为他买的多,现在一年可以收到好几亿的分红。然后他又可以用这笔钱买买买了。


试问我们小散有几个可以接受这种低收益,就为了拿分红?或者拿了分红可以像巴菲特那样一买一个准?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懂得了买股票就是买公司这个价值投资的真谛,以为自己看点基本面、看几份财报就是在买公司了。


而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炒股,都指着低买高卖赚个差价。只有巴菲特能把几百亿放在一个年收益2%的地方,只为了和好公司在一起。


再比如,我们现在都爱津津乐道巴菲特的各种选股偏好:高分红、高回购、质地好。以为只要低估买个高分红的好公司一直拿着就能成为巴菲特了。


殊不知在巴菲特那个年代,这些选股标准根本不是主流,而是只有巴菲特自己知道。最恐怖的是,他近乎机械地执行了他这一套体系。


可以说在“量化”这个词还没出现的时候,巴菲特就是领先别人一个时代的量化基金经理,是一台没有感情的AI。如今这些选股方法大家都知道了,自然也就没什么超额收益了。

《滚雪球》之“过度专注圣经”普通年轻人如何在迷茫焦虑中破局?

你如今的投资理念和投资工具可能不比巴菲特当时差多少,但问题是,时代进步了,你的对手也强的多。


想着靠“低估+高分红+持有”就战胜整个时代成为当今巴菲特?我只能说:想多了。

《滚雪球》之“过度专注圣经”普通年轻人如何在迷茫焦虑中破局?

亚马逊CEO贝佐斯问他:“你的投资理念非常简单,为什么大家不直接复制你的做法呢?


巴菲特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


04

成长的弯路是捷径,成长的捷径是行动


生活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只有在一成不变的世界里,最短路径才是有效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只有你走出来的道路,而没有所谓的弯路和直路。


宁愿害怕走不了路,也不害怕走弯路。


相反,如果某个人声称能够带你走捷径,那就一定要当心了。王兴说:“人们为了逃避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因为思考是很痛苦的,总有人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挖陷阱、设圈套。


成长的弯路就是“捷径”,成长的捷径,是行动。

《滚雪球》之“过度专注圣经”普通年轻人如何在迷茫焦虑中破局?

Scalers老师是《持续行动》、《刻意练习》,他有一个学员猫猫,她每天看领域文献综述三篇,两篇英文,一篇德文,精读一篇,坚持了5年,从一个普通小医院到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工作,又获得了在牛津大学的工作机会,现在于美国最好的医院之一克利夫兰诊所实习。


以前会有人告诉她,说她不适合做医生。而现在却有人告诉她:“你天生适合做医生。”


成长真的是复利的,当一个人开始行动、当走上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在前方,而且是越来越好。

关于Spencer或许你还想看:

20岁我赚了1000万:赚1000万没你想象的那么难?

《投资异类》之中庸之道“以不变应万变,守正出奇”,如何在未来DT时代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还能抓住那个核心不变的“一”呢?

《棉花糖实验:自控力养成圣经》之一个人越来越成功的一个迹象就是“延迟满足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专注   可口可乐   富豪   前妻   弯路   捷径   美文   圣经   焦虑   收益   天才   迷茫   代价   道理   年轻人   老婆   财富   时间   时代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