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时间逆行秘密,解开了爱因斯坦生前最想解开的一个问题

前段时间,诺兰导演的《信条》,在国内上映了。


《信条》:时间逆行秘密,解开了爱因斯坦生前最想解开的一个问题

和任何一部科幻电影一样,设定往往是科幻迷相互撕逼的重灾区。


在信条的故事里面,科学家找到了一种办法能逆转物体的熵。


熵的逆转会导致时间逆转,从而实现神奇的倒放效果。


看到这里,有些观众可能按捺不住了。诺兰,这不是欺负观众不懂物理吗?


在高中的化学课本中告诉我们,熵描述的是系统的混乱度,不单单针对一个物体。一般系统越混乱,熵就越高。


而在生活中,很多过程都可以降低环境中的熵,也就是让环境更有序。


比如水可以冻结成冰,周末大扫除,起床叠被子等等。


这些事实可以说明,系统熵虽然可以降低,但时间不可能倒流啊。


但电影里关于逆熵和时间倒流这些科学上的设定,这些没有什么大问题。


要知道,诺兰给信条请的科学顾问和星际穿越里的是同一位。


据说他给信条推算了好几页公式,肯定不能整出一个假的科学设定吧。不过要从原理上讲清楚,这个设定为什么还不错,其实并没有那么容易,需要从相关概念的科学史讲起。


1


什么是时间?


人天生就能感知时间,这是一种直觉和本能。你可以闭上眼睛体会一下时间的流逝,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


你是如何感知到时间的呢?


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最后都会归结于一个概念。


那就是:记忆。


作为一个平凡的人,人只能记忆起过去的事,而不能记忆起未来的事,这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方向。


如果把过去的感受按照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构成了人感知的时间,也叫做心理学时间。


而心理学时间的局限很大,因为它是个性化的时间尺度。不同的人记忆不同,对时间的感知也不同。


那对于追求理性的科学家来说,这种感性主观的时间就很糟糕,而科学家们想找到一个客观的,不以人类意志转移的时间尺度。


最早的尝试来自于经典物理学,也就是牛顿老爷子用万有引力和三大定律搭建起来的物理学。


现在用这几条定律来描述一个小球的运动,想象一下,一个小球在光滑平面上滚动,小球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因此,小球将以恒定的速度一直滚动下去。


现在考验你物理的时间到了,假如小球滚动的一段位移,用L表示,小球经过这段位移的速度用V表示,那小球经历的时间T就是L除以V。就是用这种方式定义的时间。


无论是哪个人,用哪种姿势记录下这个过程,都能计算出相同的时间,也就是所谓客观的时间。


再假如把小球换成钟表,想象一下,用机械方法制造一根匀速转动的指针,然后你只要观察这个指针运动了多远的距离,你就能知道经过了多少时间。


然而经典物理学定义的时间是有缺陷的,想象一下,再一次回到那个小球。你可能以为小球是向右移动的,但实际上时间正沿着左方向流动,只不过是有人倒放了小球流动的视频,而你没有看出任何差别而已。


你会发现,这样的时间没有方向性,之所以会有这种问题,原因就在于经典物理学中物理过程完全是可逆的。


时间到底正流还是倒流,都不影响牛顿定律发挥作用,而两种时间流向是对称的,自然也定义不出时间的方向性。


这个事实的发现,让牛顿非常的不安,因为物理定律不完美了。


它不能解释这个世界为什么只有一个时间方向?牛顿作为一名基督徒,他最后在上帝那里找到了答案。


也就是说时间流动的方向是上帝规定的。但是科学发展向来不信邪,牛顿把上帝引进了物理学。


那后面自然也有科学家把上帝赶出去,给理性让出一个位置。


在牛顿去世123年后的1850年,科学家终于给时间找到了方向。这就是信条影评里都在说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也叫熵增定律。


这个定律由克劳修斯于1854年提出熵。根据这条定律,在一个跟外界没有交流的封闭系统中,这个系统会自动变得越来越混乱。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纸牌。一副刚出场的纸牌按照顺序排列好,有序程度很高,但一旦开始洗牌,随着时间流逝,纸牌的顺序会越来越混乱。


这就很好的说明,自然界存在一种客观的趋势。人们利用这种无趣的趋势,就能定义时间流动的方向,这个方向被称作热力学时间箭头。


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很好的定义了时间的方向,但这个定律的骨子里却包含着一个悲观的结论。


假如宇宙也是封闭系统,那宇宙会越来越混乱,最后达到一个混乱的终点,而热力学时间也会在此终结,整个宇宙一片死寂。


当然了,这是一种预言,这种预言让人非常的不舒服,于是有很多科学家就站出来了,试图撬动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边界。


首先热力学第二定律看上去很符合我们的常识,但它只是宏观上用统计和概率建立起来的理论。


假如你仔细观察教科书上的热力学系统,就会发现这个系统的组成单元,是一个一个理想的小球,而这些小球统一遵守经典物理学的规律。


也就是说他们没有时间方向性,这很好的说明,用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的时间箭头,可能并不那么牢靠。


在拿纸牌来说,你看到纸牌变得越来越混乱,这其实只是一个概率问题,而纸牌混乱的概率远大于纸牌有序的概率。


人们把这当作自然界的铁律,其实只是人类短暂的生命观察不到纸牌会变得更有序罢了。如果你不停的持续洗牌,纸牌的顺序终究是有限的。


只要洗上足够多的次数,大概率就能洗回最初的状态,从大到小依次排好。


洗54张牌可能有点费劲,可以用10张牌来模拟。


洗到了100万次后,纸牌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从1排到10的状态。


这就是著名的庞加莱回归。


法国数学家庞加莱证明,在一个连续的物理系统中,只要经过足够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并不是无限的,系统一定能回归最初的状态,而回归需要花费的时间,就叫庞加莱回归时间。


庞加莱回归是一个非常好的模型,它意味着在有限的若干年后,宇宙会回归到现在的样子。


人们能够拥有一模一样的来世,然后重新开始自己的人生。


那什么意思呢?这就意味着,若干年后,当你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那一刻你无需悔恨,因为在经过一场无法感知时间流动的长眠后,你将重新睁开双眼,再次看到你童年时期的那片星空。


这就是科学可以赋予的一种超越任何宗教承诺,实现令人发指的梦幻图景。


当然对于宇宙这样一个庞大的复杂系统,庞加莱回归时间可能超越人脑的想象,但这并不妨碍人在小范围内验证这种浪漫。


2018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项研究,在一个包含了几千个粒子的多体系统中,研究人员观察到有限的庞加莱回归,并证明孤立系统可以自发的走向熵减。


但可惜的是,庞加莱回归并不能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是错的,它只能证明热力学第二定律有边界。


从宏观来看,热力学过程还是存在悲观的时间方向。不过热力学第二定律建立在经典物理的基础上。


要想跟热力学时间对着干,还得要看经典物理学大厦上的2朵乌云: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因为这两朵乌云涉及到很多公式,普通人一般很难理解。


第1朵乌云是相对论。根据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宇宙从一场大爆炸中诞生,然后时空急剧膨胀,这个过程显然存在方向性,而时间从宇宙开端出发,沿着宇宙膨胀的方向指出一根箭头,这根箭头叫宇宙学时间箭头。


第2朵乌云是量子理论。遇事不决,量子力学。这在确定时间方向上也是一样的。


在1998年,欧洲原子能研究中心,发现正负k介子的转化在时间上不对称,而这也就意味着微观过程也具有方向性。


只要有方向,就可以定义一根时间箭头。


到目前为止,已经分享了4个时间箭头分别是:热力学时间箭头,宇宙学时间箭头,量子力学时间箭头,心理学时间箭头。


它们由不同的物理学支配,热力学箭头靠的是牛顿物理学,宇宙学时间箭头靠的是广义相对论,量子时间箭头靠的是标准模型,心理学时间箭头靠的则是玄学的记忆。


然而神奇的是,这4根看上去一点都不像的时间箭头,最后竟然都指向了同一个方向,就是你日常生活中感知的时间流动的那个方向,它们彼此之间还不矛盾,这也就暗示着它们背后可能存在着某种更高层次的物理规律。


能把它们纳入一个框架下面,面对这种暗示,物理学家悄悄许下宏愿,物理学在未来一定要找到大一统理论,把整个宇宙统一到一起,再把4根时间箭头搓成一根。


而爱因斯坦生前最后一次演算,就和大一统理论有关,可惜一番演算过后,爱因斯坦还是失败了,当天晚上他就带着遗憾去世了。


假如现在从大一统理论视角来看诺兰的电影,那逆熵带来时空逆转就可以理解了。


2


《信条》里面逆熵,逆转的不仅仅是数值,而是终极的物理规律。


在这一方面,诺兰并不是第1个开脑洞的人,而霍金是研究黑洞的专家,由他推导出的霍金辐射改变了人类对黑洞的想象。


从黑乎乎的一个球,变成戴帽子的一颗球,正因为他对黑洞了解很深,霍金认识到黑洞的形成,可能很像宇宙膨胀的反演,也就是宇宙探索坍缩。


在黑洞里面,宇宙学时间箭头跟黑洞外面是反的,这也就说明其它时间箭头,很可能也是反着来的。


假如黑洞里面有生物生存的话,那么它可能在过去死亡,然后以复活的形式降生,然后越来越年轻,最后以一个婴儿的姿态离开这个世界。


1998年刘慈欣在科幻世界上发表了坍缩,里面也开过类似的脑洞。小说中的大刘御用科学家丁仪,在晚年创立了大一统理论。


实现了爱因斯坦的梦,根据统一理论的预言,宇宙将在小说时间线当天的凌晨1时24分17秒走向坍缩。


而在坍缩前的几小时里,科学家丁仪把在场的人都得罪了一遍,就在大家越来越生气的时候,丁仪却无所谓的说,这些事很快就会从过去变成未来,流倒光时。


时光倒流看上去只是有点反常识的科幻点子,但它其实触及到人类文明中最根本的东西。


比如,《信条》电影里面反复提到的信条到底是什么?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你就必须跳出电影外面,站在思想史,哲学史和科学史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时间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


曾经有一篇研究论文,这篇研究论文中讲了一个“因果律”。


什么是因果律呢?


任意宇宙状态都是其之前宇宙状态积累的结果,任意运动状态就是其前运动状态积累的结果,即什么样的因,对应什么样的果,其具有最为广泛的普遍性。


因果律,撑起了人类文明的根基。因为人类是因果律的子民。


比如,你做好事,所以下辈子应该上天堂;秋天到了,所以树叶黄了;下雨了,所以该收被子了;他很好,所以我们相爱了。


人类生活在因果律之国,运用因果律,忠贞不渝的遵从因果律,但是随着人类探索微观世界,人类发现微观是一个如此奇怪的领域。


种种发现和实验结果,似乎一直在诱惑人们,放弃对因果的坚持,去重构一套物理理论。


但这个问题不会这么简单,而问题在于,人类能放弃因果律吗?


人类虽然习惯用因果关系思考问题,但却很少思考过因果律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


这个问题并不新鲜,18世纪的欧洲哲学界就经历过一次危机,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提出了一个命题:因果律不存在。


3


休谟举了一个著名的太阳晒石头的例子,一般来说,人们会认为太阳晒是石头变热的原因,但休谟表示,这是真的吗?我不信。


休谟说:我是一个老实人,有一说一,看到什么说什么,我只看到太阳晒是一个事实,石头热是一个事实,但并没有看到太阳把石头晒热这样一个因果链条。


你看到了吗?


人以为的因果关系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只是印象多次重复形成的幻觉而已,因为人的眼睛总是看到太阳晒和石头热两种现象,最后人脑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联想,这里面并没有什么铁打不动的因果律,仅仅是一种心理印象罢了。


不要以为休谟不懂科学,在他活跃的年代,牛顿力学已经传遍了整个欧洲,成为一种潮流,贵族主妇都以扯两段运动定律为荣。


而休谟正是因为了解科学原理,才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现在是21世纪,科学对于太阳晒石头的问题,已经走得很深入了,人类有核理论解释太阳怎么释放能量,电磁理论解释太阳怎么传播能量,分子动理论解释石头热起来是怎么回事。


但所有这些努力,不过是让现象更加细化了,并没有回应休谟的质疑。如果把一个个科学原理都拆解开来,你会发现背后的结构其实是共通的。


都是:发现现象--推理因果--验证因果。


这和发现太阳和石头,推理太阳把石头晒热了,没有本质区别。


至于这些因果推论,为什么总能奏效?这个是不知道的,可能只是巧合罢了。


刘慈欣在《三体》1里面引用两个故事。


一个是射手假说。


有一名神枪手在一个靶子上,每隔10厘米打出一个洞,设想这个靶子上生活着一种二维智的生物,它们中的科学家在对自己的宇宙进行观察后,发现了一个伟大的定律:每隔10厘米单位,必然会有一个洞,它们把这个神枪手一时兴起的随意行为,看成自己宇宙中的铁律。

刘慈欣在《三体》1


另一个是农场主假说。


一个农场里有一群火鸡,农场主每天上午11:00来给它们喂食,火鸡中的一名科学家观察这个现象,一直观察了近一年都没有出现例外,于是它也发现自己宇宙中的伟大定律:每天早上11:00,就有食物降临。它在感恩节早晨向大家宣布了这个定律,但这天早上11:00食物没有降临,农场主进来把它们都捉去杀了。

​刘慈欣在《三体》1


这两个故事的内核都差不多,都是高级文明随意而为,却被低级文明当作宇宙的铁律,这其实不是什么21世纪的时髦理论。


在18世纪就已经被休谟提出来了,休谟质疑因果律,其实在挑战整个西方的思想体系,而且是降维打击,假如因果律不存在了,那至少有两个东西也跟着不存在了。


第一,科学不存在了。


而科学研究的是世界万物运行的道理,假如世间万物都是一堆散装的印象,彼此之间不能用确定的因果关系连接起来,那科学还研究个什么劲呀?


第二,法律不存在了。


而法律存在的前提是,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既然不能证明人的行为存在后果,那人怎么制定法律呢?


不得不说,休谟这套怀疑论很可笑呢,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那它几乎没有实际的威力。


即便人从未反思过因果律,生活也能过得很好,很有秩序,但如果你关心终极问题,关心明天的世界会怎么变化?那就跟只考虑未来,不关心现在,没有任何意义啊。


有人问休谟,既然你不相信因果,那你饿了为什么要吃面包而不是吃石头呢?


而休谟也没有抵抗,直接就躺下了。他承认他的理论在实践中没有什么价值,但你能证明他在理论上有漏洞吗?


事实证明,怀疑论者只要躺得足够快,就没人能驳倒他们。


作为信仰实践的中国人,人可能不去关心这种纯理论的问题,但18世纪的欧洲人不一样,他们信上帝是要认死理的。


讲经书讲不过别人,那上帝的正统性就没了,于是有人就哀叹,休谟的怀疑论把现代文明掏空了,人类从此走向虚无主义。


说了这么多,回到最开始的问题,诺兰讲的信条到底是什么呢?


从历史来看,这个信条大概率指的是因果律。在历史上,休谟的质疑,直接促成了一位哲学大师的诞生。


这位大师就是康德,康德创作纯粹理性判断,他做的第1件事就是重建因果律,因果律,绝不能被摧毁。


人类必须凭借因果律才能认识这个世界,而因果律熔铸在人类的认知结构里面。


放在诺兰的故事里面说,因果律就是人类的信条。无论时间线如何变动,无论时间箭头如何指向,这个世界还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的。


而因果律就是铁律。


可能你的大脑里就会同时出现因果律存在,和因果律无法成立这两件事。


而这种矛盾放在宇宙中可能是成立的,但是人类的大脑,并不能容忍它们的共存,只能举手投降,放弃思考。


这不难理解,因为人脑本身,就是为了适应单向箭头和因果规律而一路演化出来的。


而大脑就是因果律的产物之一,因此,人无法想象,因果律不存在的世界。


但你不要试着去理解它,而是去感受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信条   爱因斯坦   因果律   时间   热力学   纸牌   小球   箭头   美文   生前   定律   宇宙   方向   人类   秘密   理论   科学   休谟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