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曾经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概是这样问的: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瞬间引起大量知友的关注与热捧,的确这个问题提的非常好。


于是,我就开始思索寻找这个答案,帮大家解开这个难题,没想到一不小心就被找到了,他就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用他来解答这个问题在合适不过了。


1

什么是思想深度?


提到思想深度,可能很多人觉得说几句有道理的话,或者耍耍嘴皮子,或者扎心语录,或者富有哲理的话,就是说这个人思想很有深度。


其实,如果你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思想深度绝不是你说几句大道理,也不是富有哲理的话,而是通过“思、想、深挖、严密度量”,这四个步骤,带领人类追溯与破解人类终极问题的时代课题,并带领这样一批人在走向破解这道难题的时代道路上越走越远。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因此,当一个人的“思”,也就是思考,“想”,就是想法,观念,在深挖探究追溯事物本源过程中,是可以用标尺度量的时候,可想而知,这种严密度,逻辑度有多高?


比如爱因斯坦,牛顿他们在物理学领域就是一个思想深度极高的人。并带领人类全新的认识了物理世界,把物理学推向了一个更高的维度。


为什么有的人年纪轻轻思想深度却远高于常人?

而毛泽东也不例外,他在开辟新中国,带领革命成功,也就是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并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


当时年纪轻轻的毛泽东,他当时思考的是什么样的问题呢?都是人要面临的终极问题,对他个人而言,他要思考他自己未来的道路在哪?对国家而言,他还要思考中国未来的道路在哪里?他还要思考如何发挥革命性的力量,带领群众实现革命的成功?他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开拓者等等。


不难看出,以上这些人,他们才是真正有思想,思想有深度的人。


但是我想说的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无完人,一个人的思想深度之所以远高于常人,一定是有原因的。


那这个原因到底是什么呢?接下来继续往下看。


2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主要的开拓者,他是中国第1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1次历史性飞跃的主要代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根本走向,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方法,探索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1个重大理论成果。


你可能会觉得,毛泽东就是天生为马克思主义而生的吗?


但是,毛泽东并不是一个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也是从无到有,走向马克思主义道路的,这条道路并不是平坦的,而是蜿蜒曲折,甚至有时会断路,看不到任何方向。


因为,迈向伟大的道路,一定是艰难的,痛苦的,甚至有可能是不得志的,但是它一定是正确的,值得深思熟虑的,你还不得不向前走。


艰难,饱经忧患,痛苦,我倒是认为这是正常的,不然五千年华夏文明怎能延续至今,正因为饱经忧患,痛苦,艰难才让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进化,才让华夏文明延续到至今。


毛泽东的求学之路也是一波三折,他在1913年进入师范学校之前,没有经历过完整系统的早期教育,而是接受了不连贯的6年私塾教育。


1902年至1906年在乡村私塾接受5年启蒙教育,1907年到1909年辍学后,在家劳动并坚持自学,1909年至1910年,接受了一年的私塾教育,之后又在1910年秋考入湘乡县的东山小学,半年后离开,1911年,到长沙考进湘乡驻省中学,10月底离开去当兵,1912年,考进湖南全省高等中学,几个月后又离开湖南省立图书馆自修,1913年考入第四师范,1918年6月毕业,接受了5年半系统的师范学校教育。


就在这样一个曲折独特的教育以及自身的读书教育经历下,让毛泽东形成了知识的个性特点,并直接影响了他特定的知识结构。


关于毛泽东自我学习,以及读书教育的经历,我之前写了一篇文章关于读万卷书的文章,可以看看。


首先,进入湖南一师前,毛泽东对中国文化,新鲜知识和西方思想文化有过很多接触,包括知识重点的选择极具随意性和个性化,还有知识兴趣的转移速度非常快,甚至知识结构中的主导性因素不断转换,文化,知识,信息的储量丰富且结构庞杂。


其次,是他进入湖南一师后,他的生存环境,生活方式,个性特点,个人兴趣,等发生重大变化,再加上一些学习条件,文化环境,学习方法,管理规范等,也同时有极大的不同。


导致他在知识学习,信息吸收,文化接收等方面也实现了新的突破,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型学习,系统学习西方思想理论和文化知识,同时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并强烈的吸收新的文化思想潮流。


就是这些让他形成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导,中西方文化相互兼容的复合型知识结构。


传统文化在量的积累上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已经沉淀到他记忆的底层,凝结为知识结构的内核,是他吸收,选择评价后来的各种知识元素的重要依据,或者标准。


就是这种知识结构构成了其思想发展的基础,在其思想转变以及转变之后的思想发展历程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得毛泽东的思想更加复杂,但思想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清算更加艰辛,让他的思想转变更加深刻,思想冲突更加激烈,思想结合更加完善。


可见,知识结构对一个人的思想结构的形成和思想发展的方向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你要知道,知识结构并不等同于思想结构。知识是外在的,是个人也就是主体从外界吸收的文化信息,而思想是内在的,是个人通过自身的独立思考而获得的个性化的思想成果。


其次,知识结构和思想结构不完全分开。知识是思想的基础,而思想很大程度上是知识的内化。


因此,很多人以为自己接受的信息,看到了,了解了就以为是学到知识了,其实不是,信息成为知识的中间还要经过一个内化的过程。


只有个人内化了的信息才能称得上是知识,也就是说这个信息让你产生了行动后,最终获得了结果。


但是知识形成思想还要经历一个内化的过程,而这个内化就是指的去应用知识。


毛泽东说:


在思想转变的发展过程中,思想主体必须要根据思想发展方向和思想结构构成的需要,对知识要素进行合理的调整,使他们的思想发展方向为依据,获得重新定位,形成有序结构,并充分发挥对思想发展的支撑作用。尤其是知识结构中的主导性要素,并不就是思想结构中的主导性要素,但是主导性思想要素必然同主导性知识要素发生内在联系,一方面必须要借助主导性知识要素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则必须要排除主导性,这是要注重那些与主导性思想要素不协调的内容,实现主导性知识要素与主导性思想要素有机融合。


因此,一个人的思想转变一定会经历一个重大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知识结构与思想结构,不断调整分布,重新定位,让知识结构与思想结构之间相互协调,才能促进一个人的思想发展与转变。


3


从湖南一师毕业后,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结构初步形成,但方向不确定。


那时,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理想信念已经确立,并直接影响他日后的思想变动与他的思想革命。


在激烈变动的社会政治和思想文化环境中,以及初期的社会活动的基础上,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大量吸收了各种文化知识和思想理论观点,知识结构进一步丰富,思想结构开始初步构建,但也存在内在矛盾性,方向也不确定。


在世界观上,他坚持精神不灭,物质不灭的二元论哲学世界观。但是这种二元论毕竟不是一种独立的世界观,最终是走向唯物主义,还是走向唯心主义,还需要他随着思想认识的深化和社会实践的展开而做出明确选择。


在历史观上,把“宇宙的真理“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根源,把“心之力“看做是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把圣贤英雄看做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把哲学革命,伦理革命看作是改造中国的根本路径,把大同社会看作是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


但是他这种历史观中又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和某些唯物论因素,这种矛盾,将导致在接触到新历史观思想后,在历史观问题上发生重大的方向性转变。


在思想方法上,别人的思想已经深入到他的思想深处,成为重要的思想元素,成为他观察历史现实和思想文化问题的方法依据。


在政治思想上,站在激进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坚决反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深刻揭露封建文化的腐朽没落,以及对人性的压抑摧残,大力倡导个性解放的精神个人主义。


在理想信念方面,从追求个人功成名就,谋求职业生涯的个性化的理想转变到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社会政治理想,理想信念,对日后他的思想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


在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进入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结构中,还没有初步形成主导性要素,但是他的思想结构陷入多元并存,内在冲突的混杂无序状态。


这时,他发现要想克服复杂无序的状态,就要去践行马克思主义思想,去大量实践马克思主义。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18年8月,为了组织领导新民学会会员和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毛泽东第1次离开湖南,来到北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


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同毛泽东非马克思主义理论一起构成他思想结构中的一个部分,于是大概是在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希望他自己通过亲身实践来检验和判断这些理论是否能够对社会历史作出正确的解释,是不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需要,是否能够成为社会实践的理论指南。


而五四运动的时间,就是一个实践检验的开端,但是这种既短暂又自我矛盾的实践根本不能达到检验真理的目的。


于是他又开始全面的实践检验,必须进一步展开,1919年5月,他的空想社会主义,新村主义,工读主义,世界主义,社会改良主义中,他认为有价值的各种思想理论进行了亲身体验和社会实践。


经过这段时间对各种主义的实践检验,青年毛泽东的思想结构和总体世界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政治思想上基本摆脱了空想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思想结构中的主导因素正在发生重大转换。


当毛泽东的思想方向日益明确,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开展一系列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尝试,在五四运动期间,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学习则是一个重大的收获,直接影响到下一步的思想发展方向。


但是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究竟能不能作为救亡图存的行动指南,必须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从1920年7月开始,他开展了一系列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活动,创办文化书社,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创办俄罗斯研究会,探索俄国式的革命道路,以及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为共产党做人才准备,组建共产主义小组,准备建立共产党组织。


通过这些初步实践,毛泽东把初步确立的信仰付诸实践,使爱国主义从情感层面上升到了科学理论指导下的自觉的,有方向的,改造中国的现实行动。


使之前复杂的,缺乏主导方向的知识结构和思想结构,转变为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结构,使原来属于个性层面的超越性格和以修身为目标的知识积累过程转化为从根本上改造旧世界的革命行动。


湖南人民自治运动的两面性及实践受挫,进一步暴露了青年毛泽东在自我改造前期的思想矛盾,促使他下决心为自己的思想结构进行彻底清算与改造。


1920年9月,毛泽东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理论上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他组织了领导一场声势浩大的湖南人民自治运动,第1次从政治上把工人群众组织起来,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革命的经验来分析中国现实问题并指导实践。


在湖南人民自治运动实践中遭受挫折之后,毛泽东彻底认清了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和危害性。


于是毛泽东在短时间内对自己的思想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算与改造。在1920年11月,他撰写了大量的属性和文稿,对自己多年来的实践和思想做了一次中期性的自我剖析和彻底改造,清理了他思想结构中的非马克思主义因素。


在哲学世界观上,清理了二元论哲学和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影响,批斗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思想。


在指导思想上,深度清算了曾经占据思想结构主导地位的改良主义,空想主义,无政府主义,实验主义等思想。


对没有主义,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坚决否定。


在奋斗目标上,清理了过去曾经坚持的零星解决,局部改良的目标,明确提出要通过“根本改造“世界的社会革命,来解放全人类的远大目标。


在革命道路上,清理了,无血革命,呼声革命,教育革命的温和革命的主张,他明确提出要不理一切,另辟蹊径,改造环境。


在政治运动的组织领导上打破了过去过度依靠学术组织,民间组织领导的做法,明确提出要建立一个以主义为引领的政党组织。


在斗争方式上,清理了过度依赖理论判断,集会游行,上书请愿等合法斗争方式的思想,并坚定了根本改造,彻底革命的思想。


在发展视野上和实践空间上,清除了曾经提倡的画地为牢,封闭自治的思想,明确提出必须要树立国际主义,反对殖民主义。


正是以上这些思想上的自我清算与改造,成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过程中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即标志着旧思想结构的终结,也标志着新思想结构的开始,即是对旧思想结构的解离,也是对新思想结构的构建。


此时,他更加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性,更加坚定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毫不犹豫的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成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杰出代表。


因此,一个人思想深度上的转变一定离不开自我深度剖析与思想改造,以及大量实践。


5


那什么是自我清算与改造的思想转变模式呢?


在思想发展过程中,以思想主体为核心,客观社会条件,主观个性特征,社会实践基础,思想发展逻辑,理论研究客,理论发展条件等共性和个性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和程序,构成了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的有效机制。


这些有效机制包括:理想引领机制,学习吸纳机制,实践动力机制,有机结合机制,集体智慧机制,思想交锋机制。


第一:理想引领机制


在毛泽东思想转变的过程中,尽管他在思想上有过激烈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贯彻始终的。


那就是,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远大理想,他的一切思想进展都围绕这个远大理想展开,反过来,他的远大理想也引领着他的思想转变。


毛泽东在青年时期,甚至可以说他的一生中,他都始终坚定不移的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不屈奋斗,在遇到蜿蜒曲折的苦难,是靠着理想信念渡过难关,但事业发展顺利是靠着理想信念而不骄不躁,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


因此,一个人的思想转变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引领和驱动。


第二:学习吸纳机制。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封闭的山村家庭,使他在早年接受知识信息的渠道特别有限,但他对追求知识的渴望和自我超越的个性,又充满斗志。


从而形成了他对知识信息的高度敏感性和兼收并蓄的能力。


毛泽东接收知识信息的重要特点是:从来都不先入为主地加以限制,而是在改造中国这个大目标下,把各种各样的新知识,新文化,新思想都一股脑的接收过来,形成丰富而庞大的知识体系,然后再通过结合自身的实践,来选择和应用。


一方面,这些庞杂的知识体系,让他的思想结构在特定时期变得异常复杂,但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反而让他有了丰富的知识信息体系的储备之后,他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比较,选择,识别对价值的,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这样可以让他最终的选择,更有深度,更加准确。


另一方面,毛泽东学习吸收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在学习中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意接受他人的观点。


他在少年时期阅读中国古代小说时,他就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提出一些疑问,并不断追寻问题的答案。


因此,终身学习与思考是我们对抗复杂世界的唯一护身符


第三:实践动力机制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1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这也就影响了毛泽东的一生,他从青少年时期就高度注重理论同实践的密切联系,把从书本上得到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检验并决定取舍,同时又在实践中获得新的经验,通过对世界的反思来深化思想认识。


当然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他也不是一开始就接受下来,作为自己的实践指南,而是要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一下,用事实来验证其科学真理性和实践可行性。


因此,理论很重要,但实践更重要,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对个人而言也尤为重要。


第四:有机结合机制。


在思想转变的过程中,善于把理论与实际,新思想新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化,理论选择以及解决重大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思想发展有一个鲜明特点。


调查研究是理论结合实际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比如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当然他也做了很多社会调查,其中最著名的是寻乌调查,记录极为详细,调查报告大概有8万字左右。


因此,调查研究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最基本工作,如果没有调查,那你的工作,就无法展开。


第五:集体智慧机制。


毛泽东从儿童时期就形成了独立自主的个性,在重大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独立见解,绝不轻易的符合别人的观点。


但是在学习文化知识追求思想进步的过程中,他又特别注重吸收别人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进步中,实现智慧共生。


为此他主张共同讨论,将来才有共同的研究,共同的准备,共同的破坏和共同的建设,这样才有具体的效果。


所以,要学会独立思考,也要懂得谦虚,善于向别人学习,相互讨论与交流,共同进步。


第六:思想交锋机制。


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走过了一段艰苦的道路,这个艰苦的历程是通过实践检验和理论检验的方式进行的。


一旦他确定了自己的选择方向,他就毫无动摇,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所选择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也在斗争中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思想地位。


因此,如果你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检验,确定了自己的正确选择方向,那不管遇到什么艰难,你都要毫不犹豫,坚定不移的坚持下去,同自己的思想做斗争与交锋。


然后通过实践去检验你的思想,是否适合你个人的发展,以及需要,能否作为你的行动指南?


6


那影响一个人思想转变的主观与客观因素,以及相互关系是怎么样的呢?


当然啦,影响人思想转变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毛泽东思想转变也是受到这些方面的冲击。


既有共性的因素,也有个性的因素,既有客观环境的因素,也有主观个人的因素,既有理性的因素也有非理性的因素,既有思想理论的因素,也有社会实践的因素。


正是以上这些不同的因素,但它们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转变。


因此,一个人的思想转变,一定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既有内在,也有外在,既有客观,也有主观。


第一:客观性共性化因素


对个体而言,思想主体个人的思想转变完全是个人的事情,也就是带有个性化因素。


但是所有人都必须生活在客观共性的环境当中,任何人不可能离开客观共性的环境而生存。


因此,个人的思想转变,一定会受到客观共性因素的影响。


就拿思想主体也就是个人来说,影响他思想发展的客观共性因素,主要包括:历史文化传统,社会政治背景,思想文化环境,家庭出身环境等方面。


其中,对于家庭背景,它是一种外在的客观因素,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家庭背景各不相同,所以它属于个性化因素。


而其它因素都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们共同拥有的共性化因素。


因此,毛泽东认为:


对于每一个思想个体来说,这些客观性的个性化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外在环境因素,制约着人们的思想发展的总体状况和大体方向,每一个思想主体思想发展,总体上不可能超出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客观性因素的变化也必然会在个人思想发展的历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对毛泽东而言,在客观性共性化因素方面,对他思想发展影响,有以下几点:


01:社会政治进程和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影响


中国近代以来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进程,在毛泽东的思想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面对国家衰败,民族危亡,毛泽东从青少年时期就深感忧虑,就是这种艰苦的环境,对他的思想进行了冲击,反而让她形成了救国救民,改造中国的远大抱负和社会理想。


而在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领域发生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政治事件对他的思想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02:民族文化传统和湖湘文化的深远影响


中华民族长期积累的历史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对少年时期的毛泽东通过私塾教育的途径,成为了毛泽东思想文化的基因,成为积淀在他知识结构的深层,成为一种知识硬核,任何时候他都不可能完全抛开这些文化积淀。


比如传统文化中,既追求明德,新民,至善,形而上的终极目标。


也非常重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而下的踏实务实理性。


这对于毛泽东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当然,传统亚文化中那些挑战权威的造反传统,也深化了毛泽东的叛逆性格和超越精神。


毛泽东生在湖南湘乡,这里的文化富有特色。也就是说注重内圣外王。


对内,提倡性理的学问;对外,提倡实学,也就是大量实践。


这就影响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追求宇宙真理的大本源,另一方面又高度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并以实际效果作为取舍思想理论的标准


03:思想文化和教育环境的变动及其影响。


在毛泽东成长的过程中,他面临的思想文化和教育环境发生了多次变动,这些变动对他的思想转变也有很大影响。


毛泽东出生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山村,文化知识信息极其有限,教育方式是对传统的私塾教育。


在这种教育的方式和背景下,对于毛泽东接受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特定的知识结构,学习方式以及个性特点。


这些方面都对他有重大影响,不仅让他积累了比较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形成了独立自主的自学习惯,而且推进了他独立个性的自由发展和反叛精神的养成。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另外他还结交了像杨昌济等一批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教师,这也直接影响了青年毛泽东的思想发展方向和思想结构的构建方式。


后来他又到思想文化发达和信息畅通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尤其是在北京大学学习和工作,那里的思想文化环境对于开阔他的理论视野,丰富他的知识结构和思想内涵,更是影响巨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年轻人想要挤破脑袋往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跑,就是因为这些一线城市的思想文化发展和信息畅通,以及有着丰富的资源,好的发展环境。


这对一个人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


04:家庭环境的潜在影响。


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个人性格特征,行为特点及思想发展方向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而毛泽东的家庭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父亲是一位精明能干的山村农民,具有父权制社会的独裁性格,对家庭进行专制化管理。


而母亲是一位温柔贤淑的家庭妇女,对丈夫逆来顺受,对子女关怀慈爱,对相邻互帮互助。


毛泽东就是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生存,形成勤劳俭朴,务实的生活作风和特殊的性格特点。


当然,外在环境只是提供了个人思想发展的一个条件,而个人思想发展的具体方向,方式,途径和风格等,关键在于一个人的内在素质。


以上除了家庭背景外,其它都是共性化因素,也就是说是同一个时代每个人都会具有的。


就是这些共性化因素,对每个人的思想发展发生起着制约作用,能够影响所有人思想发展的总体状况。


但是毛泽东认为:这些共性的东西如何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沉淀,对人的影响究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则与个人的个性特征,学习方式,思想认知,社会实践,理想志向等个性化因素密切相关。


第二:主观性个性化因素。


毛泽东认为:个人思想转变的具体方式,特殊路径和个性风格,是由主观性的个性化因素决定的。


这些主观个性化因素包括一个人的:情感,性格,知识,思想,信仰,实践等。


而在这里面,性格,情感,信仰又属于非理性因素。知识,思想属于理性因素。


在情感方面,就是对自己坚持的东西相当的坚定,一个人一旦在情感上认定某种思想之后,它就很难改变与调整,当然也就增加了他思想的曲折性。


比如,我崇尚曾国藩的笨拙,让我做事情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踏实务实,形成扎实彻底的思维方式。一旦认定一项事,就要坚持下去,把它做成,做好。


就是一旦确定思想方向,思想选择,理想信念方面,就毫不动摇坚定下去。


在个人性格和心理因素方面,也在影响人的思想转变。


比如毛泽东一出生就面临无法选择的客观因素,塑造了它特殊的性格特点:我感到叛逆性和策略的妥协性,以及理想的超越性与现实的务实性,甚至激烈的感性冲动与冷静的理性选择。


在他的父亲身上,让她养成了强烈的叛逆,个性,大胆的挑战权威,挑战约束,挑战体制。


在他母亲身上,让他从小就对外来强制性力量有着一种精明的策略性,在外在强制力和自我独立性之间寻找一种妥协的方法。


你是不是因为果敢的叛逆性与策略的妥协性,看起来非常矛盾呢?


其实,不是,这两种性格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统一,让他成为一个独特的存在。


他富有强烈的挑战性格,不喜欢外界的东西约束自己,当然他的这种挑战不仅表现为一种心理战术,而且会化为一种行动战术,从而实现自我超越性。


这就是为什么说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因为大多数人嘴上以及心理战术极强,但是困难就困难在不能化为一种行动战术去实践。


在个人志向和理想信念方面。它凌驾于你的思想之上,也与个人的性格相关,是影响个人思想转变的方向性因素。


毛泽东认为:个人的志向抱负和理想信念不同,引领走向不同的思想发展方向。


也就是说,你的个人志向抱负和理想信念,与你的思想发展是结合在一起的。


第三:客观共性要素与主观个性要素之间的结合互动。


毛泽东认为:


个人的思想变化离不开客观的共性化因素的总体性影响,任何脱离社会环境来讨论各种思想变化的做法的事都是不可能的,甚至会最终陷入唯心主义的个人决定论的谬误中。


也就是说人是环境的产物,人的思想发展变化,一定离不开环境这样的客观共性化因素。


毛泽东认为:分析个人思想转变的历程,必须把客观共性要素与主观个性的要素综合起来分析,并要关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关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对个人思想的影响。


也就是说找到它们之间互动转化的那个点。


首先,客观共性的要素必须要转化为主观个性的要素,才能对个体的思想转变发生影响。


比如,如今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的客观因素下,改变了商业模式,为普通人带来了改变命运的机会以及创业的势能。这就是一个重大的社会客观共性要素。


那为什么有的人能在互联网上创业获得很大的商业上成功,而很多人在互联网上创业却没有效果呢?


你看,那些成功的商业大佬,比如马云,王石,张一鸣等,他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把社会的大环境客观共性要素转化为为社会解决难题,与社会息息相关的理想信念以及改造社会的伟大愿景。


这样才对他们的个人思想发展起到了方向引领作用。


毛泽东也是,在青年毛泽东时代发生的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重大社会政治事件,毛泽东转化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救国救民的理想信念,他对后来的毛泽东思想发展起到了方向性的引领作用。


其次,客观共性因素的变化影响到主观个性因素的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影响到个人思想的发展。


比如,人在求学的历程中,如果知识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就会导致他的知识结构,思想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对其自己的思想转变产生了很大影响。


比如在我爷爷奶奶的那个时代,知识文化环境比较差,这就影响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思想结构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会引起他们思想的转变。


正因为他们的思想受到了以前那个时代知识文化环境变化的影响,这就让他们在这个新时代与很多年轻人的思想产生很大分歧。


最后,由于个人主观个性因素的不同,客观共性因素对个人思想发展的影响程度也有很大差别,因而这些共性因素也就不能决定个人思想转变的具体方向,具体进程,特殊途径,特定方式,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主观个性因素。


比如,在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有的人想暴富,一心赚钱,而有的人在一心为社会做建设,为社会解决问题,也有的人在打工,有的人在创业。


正因为这些人的理想信念及追求不同,那他们个人的思想转变的具体方向,具体进程,特殊途径,特定方式都与他们个人的理想信念及追求相媲美。


最后,所谓的思想深度,绝不是你说几句大道理,也不是富有哲理的话,而是通过“思、想、深挖、严密度量”,这四个步骤,并且带领人类去追溯与破解人类终极问题的时代课题,并带领这样一批人在走向破解这道难题的时代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然啦,长城罗马不是一天就能建成的,何况人的思想深度提升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思想   湖南   共性   马克思主义   美文   常人   要素   理想信念   主导   深度   客观   年纪   因素   理论   结构   环境   社会   知识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