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万小时定律,已经过时了

哈喽,我是鱼小鱼,陪你一起跟世界上最聪明的大脑保持同步。


今天为你拆解的是一本价值30万的英国金融时报最佳商业图书。


你肯定听过“一万小时定律”它说的是:一个人只要在某个领域专注学习、实践1万小时,那ta就会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1万个小时,咱按比例计算,如果每天花4小时,那大概是7年时间,每天花8小时,那大概是4年时间。


这个定律,最早在1993年,由瑞典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来的,他研究总结出来一个“10年定律”:在所有学科、所有领域,只要花费10年时间,你就可以称为顶尖专家。


但是这个定律被人熟知,还要等到2008年。当时,加拿大的畅销书作家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出版的畅销书籍《异类》,里面就引用了这个观点,并改造成我们熟知的“一万小时定律”,我之前在我的一篇文章提到过。


在“一万小时定律”被定义出来后,很快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人也开始用这个定律来鞭策自己学习、训练,想通过“一万小时定律”让自己成为专家,过上开挂的人生。


也有人用这个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希望孩子也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赢在起跑线。


但是最近学习了一本书,书中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书的名字叫“Range”,翻译为中文是范围、广度;书的副标题是:Why Generalists Triumph in a Specialized World,中文意思是:为什么通才能够大获全胜?

一万小时定律,已经过时了


这本书的作者叫大卫·爱泼斯坦,是美国华盛顿的一位资深记者和撰稿人。他在这本书中提出:通过“一万小时定律”等方法,让人尽快达到“专业化”,在过去可能有用,但是现在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在今天和未来,想要取得成功,不在于尽早、尽可能深入地进行专业化训练,而在于尽可能广范围地进行学习。


为什么这么说?今天就为你解读《Range》这书,也被称为《广度制胜》,我会分为3大部分进行阐述:


第1部分:为什么说“专业化”训练和“一万小时定律”已经过时了?

第2部分:新时代,你最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第3部分:如何正确规划人生,成为新时代的人生赢家?


好啦,下面我们进入正题,先说第一部分:


01

为什么说“专业化”训练和“一万小时定律”已经过时了?


在说这个之前,先给你讲2个故事。这2个故事都跟象棋有关,先说第一个故事。


在匈牙利有个叫拉兹洛·波尔加的男青年,他在大学期间,认真研读很多伟大人物的传记。从这些伟大人物的经历中,发现了一个规律:这些伟大人物,大多数都是从小开始学习与训练,所以很早就成为一方面的专家。


根据这个发现,他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自己也采用“早期专业化”的方式育儿,那他就能把任何新生儿都变成天才。为了验证这个结论,他开始在自己孩子身上做实验。


波尔加第一位女儿苏珊出生的时候,国际象棋很流行,于是他决定把女儿培养成国际象棋的冠军。在苏珊4岁时,波尔加就开始对她进行象棋培训。


他为苏珊制定严格的培训计划:早上起来锻炼身体,等10点吃完早饭,剩下的时间就全是漫长的象棋训练。


为了方便下棋,在苏珊到了该入学的年龄,波尔加也没有把她送进学校,而是选择在家教育,同时,波尔加自己也会深入研究国际象棋,以便能够给苏珊提供最好的辅导。


等他自己的水平不足以辅导苏珊之后,他又给苏珊请来资深的国际象棋教练。总之,在下象棋这件事上,苏珊很小就开始执行“一万小时定律”。


在这样训练下,苏珊也确实取得了成功。11岁时,苏珊赢得国际象棋锦标赛少年组冠军;17岁时,她成为世界上第一位有资格参加“世锦赛男子象棋”的女生。当时的国际象棋比赛,还不允许女生参加,但在苏珊取得这样的成就后,国际象棋联合会就特意修改了规则,允许女生参加了。


在规则修改之后的第二年,国际象棋奥林匹克比赛开始了,这是世界最高水平的国际象棋团体赛。匈牙利派去参赛的4名队员中,有3名都是女生,这3名女生还都来自同一个家庭:没错,她们都是波尔加的孩子。


除了训练苏珊,波尔加也按照同样的方式,对她的两个妹妹进行严格国际象棋培训,把她们也培养成国际象棋高手。


然后,苏珊3姐妹一起代表匈牙利,参加这次国际象棋比赛,而且帮助匈牙利取得最终胜利,打败了已经连胜11届的国际象棋强国苏联。


这是讲的第一个故事,专业化训练和“一万小时定律”获得的成功案例。接下来,再说个第二故事。


这也是一个国际象棋大师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卡斯帕洛夫。卡斯帕洛夫从7岁开始训练国际象棋;13岁就从少年世锦赛中脱颖而出;15岁就赢得了世锦赛的冠军,成为这个级别赛上最年轻的棋手。


22岁,卡斯帕洛夫击败当时的世界冠军,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之后,一直保持这个记录长达30年。所以,我们说他是世界上最厉害的国际象棋手,一点也不夸张。


可就是这位史上最厉害的国际象棋手,却在1997年的一场比赛中输了。输给了谁?输给了深蓝,这是IBM研发的超级计算机。


这还是在1997年,人工智能技术不如今天。以现在的人工智能水平,不要说国际象棋了,就连棋类游戏中最复杂的围棋,也已经被人工智能攻破了。


谷歌的智能机器人AlphaGo,在2016年以5:0击败欧洲围棋冠军范辉;同年,以4:1战胜世界顶级围棋选手李世石;在2017年,又以3:0再次战胜围棋世界冠军柯洁。


看到这,你发现了吗?如果说棋类游戏中,取得世界冠军就是成功的话,那人类几乎已经不可能成功了。


给你说的第一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候并没有人工智能,所以波尔加的专业化训练看上去非常成功;给你说的第二个故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那时候人工智能刚刚起步,就封死了国际象棋的天花板;如果又过去20年,人工智能已经变得更加强大,但是人类的“专业化训练”能达到的水平,依然跟过去差不多。


如果把波尔加的故事放到今天,那他就会悲哀地发现,自己不管在孩子身上花多少时间,他的孩子都不可能拿到真正的世界冠军,因为人已经在这方面干不过机器人了。


这就是作者认为“专业化”训练已经过时的原因,因为你再怎么努力,再怎么遵循“一万小时定律”,你都已经赶不上人工智能发展速度了。


你花1万小时,真的掌握一个新的技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但是第二天,可能就会横空出世一个新软件,它比你掌握的技能更厉害,比你知道的知识更丰富,可以瞬间让你这个“专家”发挥不出应有的价值。那你进行1万小时的训练,还有什么意义呢?


比如有人花1万小时学会五笔打字法,结果发现现在的拼音输入法越来越智能,以后还可能有非常准确的语音输入法,那学习五笔打字法的意义何在呢?


当然作者这么说,并不是否定学习的意义,而是说,你的学习方法应该要跟上时代的变化。以前的社会,可能比较需要那种“专业化”的深度学习,也有足够多的“一万小时”让你积累、蜕变;但是现在这个社会会用的,是另一种学习方式,那就是拥有战略思维的“广度学习”。


你可能不知道,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一个悖论,叫莫拉维克悖论。这个悖论指出,机器人虽然擅长解决一些很复杂问题,但是对一些简单的问题却出奇的笨拙。


比如,机器人在下棋很牛,但是却很难做到像人类一样双足行走。用两条腿走路,一个三四岁的小孩就能轻松掌握,但是世界上至今还没有研究出来能够平稳地,用双腿走路的机器人。


这个悖论说明,人工智能和人,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优势和劣势。人工智能很善于战术层面的学习,比如计算机能力、推理能力等等,这些能力只要通过重复的练习,就能够获得。


但是同时,人工智能在战略层面的学习能力却很差,因为这种能力是一种复合型的能力,也就是说你要把很多知识综合起来应用,这种能力是无法通过单纯地重复练习而掌握。比如,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运作企业等,这些能力依然是人类比较擅长的。


换个说法就是,在“专业化”训练,深度学习方面,人工智能拥有压倒性优势;但是在“战略思维”训练、广度学习方面,人类拥有绝对的优势。


所以,你还相信“一万小时定律”,想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专家,那你就是在拿人类的劣势挑战人工智能的优势。


大多数的专业化训练和刻意练习,本质上都是在学习战术。而这恰恰是最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部分。你花一万小时熟练掌握技能,人工智能可能不到几分钟就学会了,而且比你掌握的还好,你怎么跟它比。


而且作者认为,就算我们不考虑人工智能的问题,刻意练习的学习方式也会变得越来越无效。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刻意练习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不断地重复和反馈,让自己对某个技能变得越来越熟练。也就是说,你在练习这个技能的时候,你得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它是有固定规则的,你要做的,只是通过重复来掌握这种规则。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非常重要的技能,都不再有清晰的规则了,比如说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这些技能对未来的发展,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是你显然无法通过重复练习来提升它们。


它们不仅没有清晰的规则,而且每次的问题也不会重复出现。比如说,你每次沟通的对象都会变化,那你用同样的沟通方式,可能用在一个人身上有效,但用在另一个人身上就失效了。


另外,过度迷信专业化训练,你还可能带来一些问题。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说:大量的重复练习,会练就大师级别的直觉,这会导致人们不需要太多思考,就能做出下意识的反应;但是这么一来,当规则发生变化的时候,他们就会很难适应,或者很容易做出错误判断。


接下来,我们继续讲:


02

新时代,你最需要什么样的能力?


第一部分我们已经说了,在未来的新时代,规则会越来越模糊,变化会越来越快,人工智能会越来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专业化”训练已经过时了。


在未来,我们需要学习的不是对某一个确定技能的掌握,而是要拥有战略思维,让自己能够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做出更灵活的反应。


那需要做到这一点,作者认为:你最需要两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抽象思维能力;第二是类比和迁移能力。


而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你从具体的事件和物品当中,提取背后的运行规律,以及抽象概念能力。


举个栗子,给你一组不同颜色的物品:有红色的围巾、白色的棉花、蓝色的水、白色的衣服等,这时候你就很容易通过颜色把这些东西区分开,这其实就是使用了抽象思维能力,把具体的白色棉花、白色衣服,通过“白色”这个抽象概念给区分出来。


作者认为:这种抽象思维能力,对现代社会的人非常重要。因为有这种能力,你就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规律灵活处理各种问题;但是如果没有这种能力,那你就只能依赖于过去的具体经验,处理问题的手段就会非常单一。


举个例子,心理学家曾经在苏联做过一个研究,当时的苏联还有很多地方都是原始部落,所以心理学家就想研究一下,原始部落的人在思维上跟现代人有什么不同。


一万小时定律,已经过时了


于是,心理学家就让不同地区的人,参与了一个相同的游戏,这个游戏非常简单,就是将不同的物品放在一起,然后让人们从里面挑出一个最不同的物品。


比如说,有一组物品:锤子、锯子、斧子和木头,这四种东西里面哪一种最不一样呢?


你可能会觉得这很简单,答案不就是木头吗?锤子、锯子、斧头这些都是工具,只有木头不是。


但是,原始部落的人可不怎么想,他们根本想不通,为什么锤子、锯子和斧头能组成一个团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它们3个放在一起一点用都没有。反而是锯子可以锯木头、斧子可以砍木头,所以在他们眼里,这三个才是一伙儿的,而锤子才是其中最不一样的东西,因为锤子没办法用在木头上。


那为什么原始部落的人会这么想呢?这其实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抽象思维能力,在他们意识里没有“工具”这个概念,所以,他们只能根据生活经验里的用法,来解决这个分组的问题。


不过作者认为,一个人光是有抽象思维能力也不行;你还得在抽象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再掌握另一种能力,那就是类比和迁移能力。


这个能力其实就是指,你要能够把你抽象出来的规律,灵活运用在其它事情上。


如果你能同时掌握抽象思维能力和类比迁移能力,那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就会多很多。


不信的话,我给你出一道思考题,你可以试着解答一下。请你先仔细听一听题目:有一种射线可以摧毁肿瘤,如果射线的强度足够高的话,就可以杀死肿瘤。但是问题是,如果直接用高强度的射线照射肿瘤,那健康组织也会被同时杀死。


但是如果采用强度很弱的射线,虽然对健康组织没伤害,但同时对肿瘤也没法起作用。那请问: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射线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又不破坏健康的组织呢?


怎么样,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吗?是不是一点提示也不给你的话,你觉得就是一头雾水呢?题目都已经说了不可能既保护好健康组织,同时又杀死肿瘤,怎么可能还有办法呢?


哈哈,一开始想不出办法是正常的,等我给你一点提示,看看你能不能在听完提示之后,再想出办法。


这个提示,是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将军,要攻打一座城池。如果所有的士兵一起上,那将军就能轻易把城池拿下。不过,因为通往城池的路很窄,大部队没办法一起上。


不过,将军知道很多条小路,都可以到达这座城池。于是,他就把部队分成一小队,然后从不同的道路出发。最后,所有的士兵一起到了城池下,把城池攻下来。


听完这个故事,你有没有想到解决肿瘤的方法呢?如果你还是想不到,那我再给你一个提示,这个提示还是一个故事。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有一座房子着火了,正好这座房子的旁边有一个湖泊。所以周围的邻居都拿着水桶,从湖里提水,一桶一桶地给房子灭火。


但是火太大,一桶水不顶事,所以灭火的效果不太好,火一直没有扑灭。这时消防队员站了出来,他让所有邻居拎完水以后,先别着急泼,而是围着房子站成一个圈,然后等一声令下,再一起泼水,就这样泼了几次,火就扑灭了。


怎么样?现在你有没有想出杀死肿瘤的办法呢?可能已经有人猜到了,那就是用很多束低强度的射线,从不同方向一起照射肿瘤。这样低强度的射线就能合力把肿瘤杀死,但是每一束低强度射线又不至于破坏健康组织。


上面的这个题目和两次提示,都是心理学家设计的一个实验。目的就是检验一个人的抽象能力和类比迁移能力强不强。


心理学家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一开始只有10%的人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但是听完第一个故事之后,就有30%的人想到了答案;等听完这个故事之后,80%的人都给出了答案。


这就是你在听后面的2个故事时,抽象出一个“分兵包围”的策略,然后把这个策略平移到了对付肿瘤上。


现在你明白抽象思维能力和类比迁移能力有多重要了吧。不过听到这,你也可能会说,那如果我觉得自己的这两项能力比较弱,想增强这两种能力,怎么办?


作者给出的一个办法就是“广度学习”。也就是说,我不花1万小时深度学习一个技能,我把一万个小时分开,1个小时学1个新知识,这样总共就可以学1万个知识,然后我从这1万个不同的策略和方法。这样说不准以后哪天,就能遇到一个问题,可以用以前总结出来的方法解决了。


其中书中举了一个乔布斯的例子。乔布斯在大学的时候,旁听了很多课,比如说书法课、音乐课等,虽然这些课他学的不是很深入,跟他的专业也没半毛钱关系。


但是后来他创业过程中,这些课都派上用场了。比如苹果手机里的很多字体,其实就是乔布斯把大学书法课里学到的东西,类比迁移到苹果手机里,这才设计出来的。如果没有上这些课,那他很可能就没法创造出这些字体。


好啦,第二部分给你分享了新时代最需要具备的2种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类比迁移能力。这2种能力,都需要保持“广度学习”,才能得到提升。


然后,接下来为你分享的是:


03

如何正确规划人生,成为新时代的人生赢家?


在开始这部分分享之前,先问你几个问题啊:你现在有梦想吗?曾经的你有没有梦想呢?你以前的梦想跟现在的梦想是不是同一个梦想?


可能你会说,我以前有梦想,不过现在被现实打击的没有了。在这句话的时候,他还可能会流露出一种非常怀念以前的梦想的情形。


但是这样想的人,他的梦想真的是被现实打击没的吗?他以前的梦想,就真的是他可以追求一生的梦想吗?

一万小时定律,已经过时了


真的,都不是。这些人失去梦想,并不是因为现实的打击,而是因为他们以前的梦想没法和自己真实的人生完全匹配。


他们以前的梦想,也从来不是他们真正能够追求一生的梦想,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里,其实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得不放弃以前的梦想。只不过因为在人生中积累的太少,没办法找到新的梦想,所以,就只能怀念旧的梦想而已。


而大多数真正有梦想的人,其实都是在人生经历积累到一定程度,拥有一定的“人生广度”之后,才找到自己真正的梦想的。


研究表明,大部分的成功人士,找到自己真正梦想的时间,大多都在中年时期,甚至还有人是在晚年时期。这就是因为,在这个年纪,他们的梦想才能真正和自己的人生相匹配了。


作者在书里用结婚打了个比方。如果你在8岁,就决定要和自己的同学结婚,那你认为这事靠谱吗?先不考虑法律问题,如果你们8岁的时候,真的就领了结婚证,把这件事给定下来,那你们可以随着各自的成长,能不出问题吗?


相反,如果你在人生的早期,不着急把结婚这件事定下来,先多谈几次恋爱,然后等到你心智成熟之后,知道什么样的人适合你之后再结婚,那不是更好吗?


梦想跟结婚一样,需要你的人生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再去确定;所谓以前的梦想,大多数只是美好的幻想而已。


所以,如果你现在没有梦想,那很可能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你的人生积累还不足以让你产生真正的梦想。这也代表着,你可能需要尝试一些不同领域,扩大自己人生的广度,然后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梦想。


耐克的创始人菲尔·奈特,他本来是想当一名田径运动员,但是因为天赋不够,所以失败了。在毕业之后,他还做过一段时间的销售,但是因为不喜欢这个职业,所以也辞职了;后来,他又做起了运动鞋的经销商。但是也失败了;经历了这么多事之后,他就想,我要自己做运动鞋,他只是想试一下这个梦想,他甚至都没打算把这件事做成,但最终这个梦想还真就实现了。


菲尔·奈特在自己的自传中说:我不太善于设定目标。但其实恰恰就是这句话,才是人生规划的重点。


很多人都以为,那些成功的人,是一开始就找好了梦想,然后在不断的坚持下实现的;但事实上,大多数成功者,一开始其实都是在不断做尝试。


ta们并没有什么具体长远的目标,而是通常在为一些短期目标奋斗,这些短期目标很多时候都会失败,或者不那么成功,但是最终有一天,ta们就能遇到那个能够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和梦想。


所以,作者建议我们,在做人生规划时,一开始在尝试和探索阶段,不要把目标定的太长远,定一个短期目标就可以了。定好后,就要尽全力去实现短期目标。


如果在现实的过程中,你意识到自己并不适合,那就及时更换赛道,追求人生的广度。


这个过程可以反复进行,一直到你找到合适自己的赛道为止。当然,每一个赛道你都要真正做到全力以赴,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说自己不合适,然后直接放弃。这样做,你也是不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的。


怎么样,听的还过瘾吗?看到这里,这本书已经为你解读完啦,我给你说了:专业化训练和一万小时定律,在今天已经越来越不适用了,这主要是因为,专业化训练主要训练的是战术,但是在这方面人类已经拼不过人工智能了。


所以我们要转变在人类更占优势的“战略”能力上去发展,这样才能不被人工智能所代替。


而要想提高自己的战略能力,就得从“广度学习”开始,广度学习可以锻炼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类比迁移能力,这两种能力才是未来的人们,最需要掌握的核心竞争力。


还有在人生规划上,我们也要在早期尽量多探索和尝试一些不同领域,拓展人生的广度,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人生足够匹配真正的梦想,获得真正的成功。


另外,这本书虽然一直在强调“广度”重要性,但是并不代表深度完全不需要了。


在你找到自己真正的梦想之后,还是需要在深度上下功夫钻研。


最后用数学家弗里曼·戴森写的一句话来结束今天的分享,他说:鸟儿在高空飞翔,遥望广阔的大地;青蛙住在地下的泥土里,只能看到附近生长的花朵。科学领域里的青蛙越来越多,他们只局限于一个狭窄的专业领域。但这个世界既宽广又深邃,所以我们需要鸟儿和青蛙共同探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定律   匈牙利   小时   国际象棋   广度   人工智能   射线   美文   抽象   肿瘤   领域   能力   梦想   人生   作者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