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的语文教学法 ——我的高效课堂刍议

现在的一篇课文,往往要上个两节课甚而三节课,教师言之凿凿地对文本精剖细析,从课头忙到课尾,犹觉言尤未尽,总感课时太少,教材容量太大。这样辛苦紧张得一个学期下来,看着厚厚的一撂试卷,书上记录的密密麻麻的段落分析、文章中心,以及作业中大量存在的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困惑之余也曾反躬自省:一学期六七十节的课时,自己教给了学生什么?培养了他们哪些语文能力?提高了他们哪些语文素养?自问之下,我常常觉得自己付出不少,学生收获不多。可症结在哪呢?不知道,苦思之后只有苦恼。

“国培”之后,眼前顿觉豁然,我似乎找到了解决困惑自己多年的问题的答案所在。

巢宗琪教授说,要让学生在文本阅读中从语言文字的层面去理解问题,这样才是不偏离语文的语文教学;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把“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定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细思下来,这才是语文的真回归。语文方面的问题,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层面,只是从内容中去理解,去思考,去寻求答案,这样的回答与学习过程,有时课堂气氛虽然热烈,老师们善诱,学生们积极,但他们能在语文素养上提高多少呢?六七十节的课时,真正对学生学习有效的能有多少时间呢?反思自己二十来年的教学,真的是要大打折扣的!

言不文,行不远,浩瀚文海中能流传下来的,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那么我们语文教师为何不能从“言”“文”的角度亦即对语言的听说读写的角度来教学呢?叶圣陶先生提倡的“国语”与“国文”的合并——“语文”的称谓,不也有此初衷吗?

——遗憾的是,在许多年来的实际教学中,语文课却很少听到像“寿镜吾老先生”那样如醉如痴的朗读声,也听不到学生们文思如泉的沙沙的练笔声了,有的只是老师们条分缕析的细到标点的讲解与练习和学生们装模作样地“热烈”地“合作”与“探究”。

——课堂是最佳的训练时间,“言”与“文”的荒废,何其可惜!

只有当二者结合时,学生们才能从语言文字的层面,进行听说读写,在感悟语言美的同时解决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想想自己的学生时代,如今能留在自己脑中的“语文痕迹”,真的也只有语言文字,还有语言文字所承载的那些东西了!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也是教师用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主阵地。但是,现在网络的盛行,获取信息的便利,各种娱乐活动的诱惑,致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已是大不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秉烛而学的我们了,甭说课下,就是课堂上,教师如果不注意教学方法与学习规律,学生也是难以以旺盛的热情去学习的。

那么,如何才能抓住“主阵地”,既能减少甚至消灭学生课下埋头苦学的时间,减轻他们的学业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效率,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同时解决课时量“少”与教材容量“大”的问题呢?——我认为用“简明教学法”配以“独立合作,小组激励”的教学模式(我的这个模式获2011年省教研室课题一等奖)就能达到这个目的。

所谓“简明教学法”就是一个文本抓住一到两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干问题亦即“核心问题”——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在这一两个问题中能培养学生的一点能力或让学生在知识上有点收获就行——以作为理解文本的切入点,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在这个挖掘过程中,师生在“独立自主,小组激励”的课堂模式中,共同把核心问题解决掉(其它的问题学生大都能通过读书自己解决),课堂节省下来的大部分时间用来让学生读书积累,感悟赏析,反思练笔。这样,学生课前不用预习,课后勿庸去做大量的基础性知识题,既减了负,又提高了课堂教学与学习的效率。

学生们在“主阵地”上完成了任务,“阵地”之外,岂不更有时间“好知”“乐学”自己的“兴趣、特长”呢?

不过,运用简明教学法,教师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初中的课文,一个学习中等甚至偏下些的学生,也是能够把其中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读懂的;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的内容,学生也是可以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的。

可我们教师呢,在平时的教课中往往会拿出大量的时间对那百分之七八十的内容进行所谓的剖析、提问。譬如拿到一个文本,教师往往要介绍作者常识,要教读生字词,要问文章中写了哪些人,哪些事,有哪些描写等等。其实,做为一个初中生,这些浅显的问题学生们是能够通过读书,查阅“全解”等工具书来了解和掌握的。可我们的教师却不放心,总觉着不讲就欠缺点什么,甚至就“误人子弟”了。于是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上,往往要花费十多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去这样那样地让学生去“活动”,去“探究”,去“合作”。——其实大可不必!学生们是完全可以把这部分内容自学好的。

其次要树立如何利用文本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理念。关键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设计出来之后,要大胆地放给学生去听说读写,要相信他们通过自学和合作,是能够把百分之八十甚至更多的内容学会学懂的。在这其间教师要做的就是检查、发现、鼓励、表扬。

我在教授北师大版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化险》的时候,这样设计牵一发而全身的问题:

1、朗读回答(1)遇到了什么险?

(2)如何“化”险?

2、细读如何“化”险的精彩片断

(1)自由赏析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如果学生赏析不出“用抽烟表现思考的内容”则讲之)

在这个设计中,我紧紧抓住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通过文中优美的文字,去感悟人物的喜怒哀乐,情节的惊险跌荡,语言的俏美灵动。

课堂上学生投入地学习着,教师则在教室里踱步、检查、反馈。课堂结束时,教师视反馈情况,给学生以简要指导。

下面我摘录几段学生对“化险”片段的赏析:

(1)“任弼时牙齿咬得咯咯响,腮上鼓起一道斜棱,两眼死死盯住那疯狂的浪涛。”

赏析:这是对任弼时神态的具体描写,表现了任弼时的焦急心理和高度的责任心。以人物神态表情来突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2)“果然,毛泽东发作了:‘你蠢,老子不要你,你滚!”

赏析:写毛泽东骂人发脾气,体现了他率真直爽的个性特点,更突出了当时情况之急,也说明主席和普通人一样,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骂人发脾气。不但不损其形象,还将他的个性特点描绘得淋漓尽致。

(3)大浪退缩,羊皮筏子皮球一样从水底弹出,滴溜溜转着,刚一挨近中流,立刻箭一般向下游冲去。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表现葭芦河的水势浩大与湍急,“弹”这个字也用得很好,表现了过河的艰难。

(4)呐喊声陡起陡落,精壮青年如草叶一般被大浪拍回,跌得前俯后仰。这一段话运用了比喻手法,形象地烘托出黄河的气势汹涌,还表现出“险”。

(5)那烟头开始闪耀,吸得好狠哪!通过对烟头描写,写出毛泽东此时正在深思。

(6)这几段写得非常精彩,尤其是文中用到的词更能让人体现出当时情况的凶险,队伍中小伙子的勇敢,镇定,不怕牺牲,即使知道自己不可能过去,但依然遵守命令。

由学生的这些赏析能够看到,我们所谓的“重难点”在学生用心的阅读面前,他们理解起来基本上是不成问题的。那么教师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就是用简要的问题,简洁的教学环节,简明的教学指令,去引导着学生“听说读写”就行了。

师如导游,生似游客,这样的课堂就高效,这样的学习就高效,这样的方式就有趣。课上学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在教师的监督之下做足了“听说读写”的功课,如此,学生中大量存在的写字潦草、错别字多、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语句不通等现象,还能有市场吗?我们还用得着煞费苦心地搞题海战术,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下也疲于题海泛舟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教学法   简明   课堂   语文   词不达意   刍议   高效   语言文字   课时   素养   美文   文本   能力   情况   教师   时间   内容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