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于景”与“真实之景”

在写作中,一提起“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有些同学就会皱眉挠腮不知所从——我写的是“真实之景”,情怎么能融于其中呢?其实“融情于景”的写法并不神秘,与“真实之景”也并不矛盾。

曾有同学在说明文《我的学校》中纯客观地说明介绍了学校的结构布局、楼群建筑、树木花草,虽说达到了说明的效果,但总让人感觉缺少了些什么——其实,这便是“情”。笔者认为倒不如在说明时加进诸如“整洁的校园、青青的草地、绿绿的树木、艳艳的花儿、雄美洁白的教学楼”之类的词汇,这样既增强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又在说明中表达了自己对母校的热爱之情,使读者在了解自己母校的同时也会不知不觉地同自己一道喜爱这个学校的。

——很多大家高手在描摹事物情状时也都是这样做的。茅以升借用古人的话描摹赵州桥如“初月出云,长虹饮涧”;叶圣陶对苏州园林着眼画意的描写如“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他们对所说明对象的喜爱赞美之情都溢于言表。这样不仅使读者真实地了解感知了说明的对象,还使读者受到了情感的熏染,美的享受。

说明文中的描写尚且如此,记叙文、小说等文体中的描写更是注重“融情于情“的表现手法。

花、鸟本是怡情悦性之物,但在家国破碎、极度忧伤时,杜甫眼中摇曳多姿的鲜花亦随之黯然、流泪,啁啾脆鸣的鸟声亦让人心神惊悚。莫泊桑笔下的大海会在菲利普一家欢畅充满希望时变得如“大理石的桌面”,小岛会在全家沮丧时变成“紫色的阴影”。怒吼的狂风在高尔基的笔下让人倍感振奋,而在贺敬之执笔的《白毛女》中却让人感到透骨的凉。——这些景在读者看来都是再真实不过的。反之,若杜甫眼中的鲜花摇曳多情,鸟儿戏耍欢愉;大海在菲利普一家人的眼中老是平静得如“大理石的桌面”;海燕在暖风中翱翔……试想,这还真实吗?

由此可见,我们在写作行文时,切不可忽视文中人物感情的因素。否则,即使描写得再逼真,也会让人有失真之感的。那么,怎样才能写出既有“情”又“真实”的景来呢?我认为古人的“景以情生,情以景显”仍应为我们遵循的一个规则。在遵循这个规则的同时,再注意讲究词语的表达,注重修辞的运用,就不难写出既“融情于景”又“真实”的文章了。如某学生写暴风雨的一段文字:

“白色的水汽从楼的一侧俯冲下来,可能是怕灼伤大地的皮肤的缘故吧,它旋即又扶摇而上,既而逶迤而去了。远处,白汽蒸腾,茫茫原野,好似偌大的一个蒸笼,平时巍然坚挺的大树,沟渠道旁人踩羊啃的野草,农人眼里的娇嗔柔嫩的庄稼,这时都如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接受审判的人的魂灵一样,在自然的考验磨砺面前接受“优生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法则。——大自然是不会娇宠它的子民的。树儿欢呼着,扭摆挣扎着身子,不甘向风雨低头;庄稼颤栗着匍匐在地上,再也无力起身。草儿静默,感到浑身的舒爽,通体精神……”

文字中流溢着小作者对风雨的喜爱,对自身力量的自信,做到了“景以情生,情以景显”,即人们常说的运用了“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如此看来,“融情于景”的写法并不神秘,只要我们先让客观之景在“自己心中”酝酿培育一番,相信在你的笔墨下绽放吐蕊的定是能抒你情,表你心的“真实之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赵州桥   白毛女   高尔基   菲利普   真实   杜甫   庄稼   写法   母校   大理石   美文   表现手法   喜爱   眼中   读者   学校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