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译为:别的山上的石头坚硬,可以琢磨玉器。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促其进步的人或意见。直至加入叙事者团队后,我才真正明白这句话的真正涵义。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

01 我的课题研究历程

2008年,教师迎来职称改革第一春,评职指标扩大,小学教师可以申报中学高级教师,但要课题获奖和论文发表,于是,兴起了撰写论文、搞课题研究之热。2016年,教师迎来职称改革第二春,取消课题,降低论文要求,倡导重师德、重教育。科研课题热渐渐消褪。2018年,教师迎来职称改革第三春,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可以申报正高级职称,门槛太高,省级或以上获奖课题一个,或者市级二等奖及以上课题两个,要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论文三篇。职称改革第三春为不少中小学教师点燃了晋升正高级的希望之光,有条件的学校重拾起课题研究,无条件的学校也在努力地创造条件。

2008年至今,职称改革几起几落,让人欢喜让人愁。欢喜的是,不少教师乘着职称改革春风顺利评上了高级职称;让人愁的是不少资格老的教师因论文、课题等原因,后于年轻教师评上职称,甚至不少老教师临近退休也没有搭上评高级职称的末班车。纵观过去,凡是能顺利评上高级职称的老师,都是在平时工作之余做了充分准备,撰写论文、搞课题研究、赛课拿证,哪怕是花钱买来的论文证和课题证也行(赛课证除外,一般买不到)。因此,绝大多数教师写论文、搞课题都是为了评职称。教育科研之热也随着职称评定要求而时起时落。

2016年前,我曾搞过几个课题,有自己获奖名字的只有一个,其余均是为他人做嫁衣,当16年评职可以不要课题时,为他人的嫁衣不起作用,难免受到他人背后指责,毕竟人家做嫁衣花了几千大洋呀。随后两年,我没有涉及任何课题研究,清闲了两年。2018年,校长叫我申请一个省级课题,我花了不少时间写好了课题申请书交到市教科所,落选,没报送到省上。后托人打听其原因,人家回答说全市只有三个名额,你一个普通乡村小学怎么会有希望呢?不过教科所给我们承诺第二年可以申请市级课题,保证通过立项。

我校属完全中心小学,系大竹县最大的农村小学,全校共三千多名小学生,一百八十名教师,多数教师是近几年社招来的,平均年龄三十岁左右,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于是,校长建议我牵头一个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课题。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查阅不少文献资料,我们最终确立了《以教育叙事引领乡村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研究》的课题题目,撰写了课题申请书,顺利通过了市级课题立项。

课题立项了,要按计划一步一步地开展,无奈课题组只有我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全权负责,其余全是领导,他们很忙,课题研究的一切工作全落在我一个人肩上,一旦获奖,我的名字只能排在他们后面。但我无怨无悔,因为喜欢才去干,因为执着才会坚持。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

02 网识王维审老师

说实话,我在去年承担起学校课题重任之前,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教育叙事,也不知道叙事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网络搜索和查阅文献资料,我才知道我国从事教育叙事研究很多年了,许多教育家、著名教师在教育叙事研究上卓有成效。原来教育叙事就是把自己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见、所闻或者亲身经历的事件记述下来,不断地进行反思、提炼、加工,变成自己对教育教学新的认识,从而再次指导自己或影响他人的教育教学活动。

教育专家贾玲说:“一个教师不在于工作多少年,而在于用心工作多少年,一个教师成长的关键是自主成长。反思是教师自主成长的关键。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大的长进……将教育中的故事记录下来,写下的是文字,收获的是教育智慧、专业发展和教育的幸福。”贾玲的一席话如春风细雨,浸润我的心田,从教三十年,没有记下自己的教育足迹,实属遗憾,但是我的经历可以告诫年轻教师,雁过留声,人过留名,记录下你曾经走过的路,别到了我这把年纪时才悔之当初。

在一次偶然的网页浏览时,我无意识地搜索到了王维审老师,仔细了解他的生平后,我对他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王老师从当教师开始就坚持写教育叙事,日复一日地坚持,毫不懈怠,经过凤凰涅槃,从草根走向全国名师,他是教育叙事的倡导者,是教育叙事的鼻祖。仰慕王老师,我年前买了一本王老师的书——《寻找不一样的教育》。

捧着王老师的书,我如饥似渴地读起来。平时,我不喜欢读书,总觉得没有时间,偶尔读一读也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只求了解大概就行。可是,当我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时,我放慢了脚步,一字一句地读,生怕因漏读了一句而误解了故事的主旨。王老师每篇叙述的都是他在教育教学中的真实故事,他的娓娓道来仿佛把我也带回了从前,只不过我的故事没得他精彩,也未曾把我的故事记录下来。

历史不会重来,假若终归假若,逝去的除了追忆,别无他法。所以,我们不能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自责,把握好今天和未来,找准前进的方向不断努力。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

03 加入叙事者团队

自从关注了王维审老师的博客后,我常常在空闲时拜读他的文章。有一天,我突发其想:像王老师这样的名人一定有自己的团队,若有幸加入他的团队该多好啊。于是,我在QQ、微信上搜索“叙事者”,果然搜索到了由他发起的“叙事者”群,试着申请加入,第二天终于进了群,找到了家的感觉。

也许是机缘巧合,刚入群没几天,王老师建议成立小团队,便于管理。恰好范自龙老师负责一个团队,于是,我主动向他申请加入。起初,我们团队只五六人,还没来得及给团队起名就建了一个群。范老师在群里跟大家商议起个啥名字。我们五六人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着,最终投票决议叫“叙事者·星火团队”,意喻为:聚成一团火,散作满天星。

如今,我们团队发展到38人,其中共读共写22人,读者16人。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在群里见识了许多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笔耕不辍的教育大咖。群组(借潘桂梅老师之意,别于大群主王维审)范自龙:不忘初心立群规,时时督学促成长;严以律己日日新,情劫连载泛春心。潘桂梅:身为领导低调行,甘为小白立榜样;行文简洁立意深,文质不亚柳河东。赵成峰:日日更新不辍笔,篇篇文章有深意;佛学国学寓教育,细细品味悟人生。袁静:年轻貌美多爱心,满心装下孩童情;花草树木本无情,笔下生辉显灵魂。范潘赵袁四人的文章,我做到每篇必读,每读一次就有收获。群内还有许多像我一样的小白,王维生、杨鑫鑫、周菲菲、赵朋以及我的同事陈妍宏、李丹等,这些后起之秀的励志故事无不激励着我不断前行。

已过半百知天命,碌碌无为过一生,巧入叙事大家庭,我一定铭记: “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即使无所建树,也无怨无悔,只因我在生命的后半场曾经努力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他山之石   柳河   文献资料   嫁衣   美文   职称   课题   顺利   团队   老师   教师   年轻   故事   论文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