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到用时方恨少

错看古人读书式

书到用时方恨少

幼时看剧,古私塾里,先生摇头晃脑,读诗诵经,便煞有介事模仿两句。成人后,方知古人读书滑稽可笑,家长和老师都不允许孩子那样诵读,要求诵读时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认为只有琅琅的读书声才是最优美的诵读方式。

古书难懂,读起拗口,所以我平时很少看古书,看现代书也是囫囵吞枣,只求一知半解,写作时倍感词语匮乏,才觉得书到用时方恨少。

初入叙事者,必遵守团队规则,按要求每月同读一本书。本月所读书目为傅佩荣译解的《大学中庸》,古书之“四书”其二,专家认为这两本书内容少、易理解,但对我而言犹如天书。虽难懂、难啃,但也试着去读。

疫情期间,开学延迟,宅在家里,工作压力低,但是每天要花不少时间陪孩子线上学习,批改孩子作业并上传,还有一些上报打卡材料,协助学校写写新闻报道,因而每天也显得很充实,留给自己读书的空闲时间也不太多。尽管如此,学习不停,每天总要挤点时间来看书。

平时读书少,更少看古书,捧起《大学中庸》,不知如何啃起。曾记得,在读师范时,古文学习较多,我的语文老师曾教我们一个笨方法,即预习时将古文全文抄下,字要稀疏一点,抄一行空两行,空的上行写字词意思,第二行写字句译文。照此办法,我抄、读、记《大学中庸》,勉强学完了这本书,大体理解了全书意思。回首再看,又像重见新书一般,也许是没有背诵的缘故吧。试背,背了下句忘上句。去群里看其他老师经验,潘老师的公园走记、赵老师的小纸条习记真是不错的妙方。为了背诵,我也学学古人读书,时而摇头,时而晃脑;时而唱,时而读,唱唱读读还真有一点效果。

看来古人的读书方法也有可取之处,平时的读诗诵经不是朗诵、演讲比赛,为什么要做到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呢?不管用什么方法,记住才是王道。

古籍书中智慧多

书到用时方恨少

我已过追剧、追星的年龄,不喜欢看电视,偶尔在手机上看一些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前不久,我看了一部40集的抗日电视剧《一剑横空》。耽搁几天的看书时间,一口气看完40集,故事情节大多忘记,只对黄世超饰演的文立轩印象颇深。

文立轩从小饱读诗书、性格稳重,因为博学发挥了重要的军事才能,为部队出谋划策,最后当上独立营指导员。

我之所以对文立轩印象深刻,一是因为他的经典台词是“子曰”,与人交流时,有人不理解,但明白人都知道,他熟读过《论语》,能灵活地运用孔子思想解决军事问题。二是除了读论语外,他还熟读过《三国演义》、《孙子兵法》等等,能将书中的精髓运用到实际战例中。例如:一天夜晚,八路军文艺宣传队慰问部队演出,鬼子突然来扫荡,他效仿诸葛孔明唱了一场空城计,使部队和群众得到顺利转移。又如:当八路军把二十几个伪军围困在一个山坳里,他建议劝降,因为他懂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道理,他独自一人深入虎穴劝降,劝降成功。

文立轩的军事才能与他的博学分不开,古书中记录了先人们的智慧,是后人学习和借鉴的最好教材,常读古书的人,也会变得很有智慧。

多读古书终有益

书到用时方恨少

当女儿还很小时,我就教她读背拼音版的《三字经》、《弟子规》,但是只读背了一小部分,因为我自己也从没读完过《三字经》、《弟子规》的全文,怎能去要求孩子读完全文呢?孩子的半途而废是我这个当家长造成的。

曾看过台湾教授王财贵的讲座,他说:“孩子三岁时就要开始读经诵经,才能大大地开发孩子的潜能,每个中国人首先要读的一本书就是《道德经》和《论语》。”他的说法不无道理,于是,我和孩子商量,这学期我要读背完《论语》,她要读背完《道德经》,下学期再交换读背。

目前,我在读《大学中庸》,暂且撇下了《论语》。古书难啃、难懂,但常读读不懂的书才能有进步。总结半月来的读书经历,古人的读书方式值得借鉴,群里专家的读书经验值得借鉴。我相信:只有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多读古书会让你终身受益,莫等年老才明白“书到用时方恨少”之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道德经   论语   声情并茂   抑扬顿挫   古书   难懂   古文   中庸   美文   古人   部队   平时   智慧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