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儿虽响,我却慢行》——初读《大学中庸》之浅见

01 扪心自问坚持否

《鞭儿虽响,我却慢行》——初读《大学中庸》之浅见

“鞭,驱也。”(选自《说文》),本义是皮制马鞭,泛指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牧者,手执鞭以驱畜,使之顺其意而行。教者,手执鞭以示生,使之顺势而为。鞭和策都是赶马前进的工具,二者合为鞭策,喻为促使、督促。

怀着崇敬与激动心情加入叙事者,以学子心态跟进,也步履维艰。严格的群规,不得不令我时时审视自我:是否坚持?能否坚持?能坚持多久?本月之同读书为傅佩荣注解的《大学中庸》。古书,初读之,懵,再读之,二懵,是否三读?无答。群主试问:本月已去一半,家人们读完书没?读得怎样?是坚持还是放弃?考验家人的时刻到了。鞭儿响起,我却不知如何前行,犹如蜗牛般爬呀爬。

时值今日,《大学》读完两遍,《中庸》读完一遍,书后三个附录,古文注解古文,实在读不懂,读了几页,懵,弃之。还好,傅教授的注解通俗易懂,读后勉强能知其义,但对全书的理解也只停留在一知半解上。

02 治学严谨傅佩荣

一本书的序言分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自己写的,一般介绍自己的创作历程,以及创作时的心得感悟。他序是聘请专家、学者等为其作的序,除了介绍作者的创作历程外,更多是对作品优劣的评价和对作者人格、精神、品质的评价。

读好一本书应从读好序言开始,初读《大学中庸》之序言(书中称之为“前言”),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立现于眼前。傅教授的《大学中庸》译解,概念清晰而不抽象,术语浅显而不玄奥,注解时,大量回溯《论语》、《孟子》、《诗经》、《易经》等原典,译文通俗易懂,足可见其费时之大,用功之深,考证之实。

摘1:程颐主张《大学》是“古人为学次等者,而论孟次之。”

傅教授认为这是本末倒置,没有《论语》、《孟子》,哪来《大学》和《中庸》?

摘2:朱熹认为《中庸》是子思手笔,

傅教授经过多方考证,证实《中庸》的某些思想,也许出于子思或其学派的启发,但是《中庸》并非子思手笔,尤其在第二十八章有“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所反映的是秦汉之际的实况。前二十章大量引证孔子之言,自二十一章起,多为论述体,其文笔与内容接近战国晚期的《易传》与《荀子》,而不可能出于《孟子》之前。

摘3:“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朱熹注解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能改即止不治。”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指用别人的办法来惩治别人,是贬义。傅教授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公然指出朱熹的说法是不妥的。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以好人为式样来治理别人,令其改正了就停下来。”

摘4:“在亲民”中,程子曰:“亲,当作新,新者,革其旧染之污也。”

傅教授认为这种解释是错误的,“亲”是“亲近、爱护”的意思。

摘5:朱熹依据程颐之意作“补传”,擅自增加一百三十四字。

傅教授认为,一个真正做学问的人,研究经典连一个字都不能进行随意地增删,朱熹却在注解《中庸》时作了补传,擅自增加一百三十四字,实在不是一个学者应该做的事情。足可见,傅佩荣教授才是一个真正做学问,治学严谨的学者。

03 撷取一句谈拙见

初读完《大学中庸》,勉强知道《大学》讲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其家、治国、平天下;《中庸》讲了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交;三达德:智、仁、勇。

《大学》、《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两篇短文,后由朱熹选入四书中,与《论语》、《孟子》一样,有着共同的儒家思想,即德仁。以德仁修身,以德仁亲民,以德仁其家,以德仁治国平天下。一个人的德仁并非与生俱来,需要后天学习,接受教育方能养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德仁的养成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原文章章经典,含义深刻,熟读熟记方能吃透,感知自身才疏学浅、能力有限,只选其一,略谈拙见,抛砖引玉。

原文摘引: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为:商汤在盥洗盘上刻着一句话:“真要在一天自新,那就每天自新,再继续不断自新。”

商汤,商朝开国君主,功勋卓著,德行天下,是尧舜禹之后又一明君,他把勉励自己的话刻在盥洗盘上,晨起洗漱必见之。古人尚如此,我们岂能安于现状?当今贤人达士,喜欢在家里或办公室的墙壁上写下座右铭,提醒自己每日自省、自新。

《鞭儿虽响,我却慢行》——初读《大学中庸》之浅见

我乃凡人,心界不高,何谈勉励之语。停止键盘敲击,客厅、书房来回找寻,希望自家墙上能留下子言片语,促我自省、自新。转来转去,忽见书房墙壁上挂着一幅万历钟匾,钟匾上一个大大的“静”字映入眼帘,“静”的旁边题诗一句:静者心多妙,飘然思不群。经百度方知:“静者心多妙”一句出自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飘然思不群”一句出自杜甫的《春日忆李白》。这两句是说,李白的诗天下无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所以如此,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类拔萃,无人可比。由此延伸开来,静者心中净无杂尘,才可能精思熟虑;只有对人世名利抱着超脱不拘的态度,才可能独立不倚,思虑不凡,出类拔萃。

泛泛之辈,虽不能出类拔萃,但“静”是每人必备之素养,我权当把“静”做为自己的座右铭嘛。心烦意乱时,静;焦躁不安时,静;得意忘形时,静;高兴时,静;伤心时,静;成功时,静;失败时,静。做到“苟日静,日日静,又日静”。

04 若要前行鞭子抽

《鞭儿虽响,我却慢行》——初读《大学中庸》之浅见

小时候,看见父亲梨田,时不时用鞭子抽打牛屁股,我好奇地问父亲:“爸爸,你为什么打牛呀?”

父亲说:“不打,它不走呀。”

“牛儿不是在走吗?你为什么还打它呀?”我看见爸爸没打牛时,牛也在走。

“走得太慢了。”

“牛儿不疼吗?”我有点为牛担心。

“感到疼,它才走得快。”父亲很得意,全然不顾牛的感觉。

现在,我好像明白了,牛习惯人们的抽打,不抽打它,它只会在原地慢悠悠地吃草,享受快乐的时光,一旦抽打它,它会拼命地奔跑,朝着既定的目标。学习者何尝不像牛,如果不被抽打,他就没有学习目标和动力,怎能前行呢?

这次阅读,我之不足,暴露无遗,只因读得太少,知识匮乏,理解不透,若不努力,必将淘汰。群主的鞭子举得高高,为我指明前行的方向,虽然如蜗牛般前行,但是不停息,总会有到达目的地那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中庸   孟子   商汤   子思   论语   浅见   拙见   大学   朱熹   鞭子   出类拔萃   注解   序言   美文   学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