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胜自卑与追求优越,教书路上且行且珍惜

——读《儿童的人格教育》有感


战胜自卑与追求优越,教书路上且行且珍惜

本月,我们共读阿德勒的《儿童的人格教育》,这是一本关于儿童人格教育的心理书籍,作者以个体心理学为理论基础,采用大量的儿童心理案例阐释了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影响儿童人格教育的各种内外在因素。在阅读过程中,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仿佛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与书本对话就像我与学生对话。

阿德勒说:“人格是在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人生而自卑,只有人感到自卑时,他才会有改变现状的愿望。同时,人生而有追求优越感的欲望,若没有这种欲望犹如行尸走肉一般。阿德勒还说:“当我们的自卑感和追求优越感在一定范围内基本平衡,心理就相对健康;当自卑感走向了自卑情结,或对优越感的追求成了野心膨胀,就成为心理疾病。”读到这句话时,我想起了曾经与学生超发生在课堂上的不愉快。

超是我几年前教的六年级学生,是班上的调皮大王,上课不听讲,不完成作业,偷拿家里的钱财,在班上称王称霸,所有任课教师都对他“畏惧”三分,上课时,只要他不是太影响课堂教学就会睁只眼,闭只眼。

有一次的语文课上,我招呼他三四次,告诫他别影响他人。正当我上课起劲时,有人报告说超用打火机把书点燃扔到窗户外去了。我气冲冲地走到他面前,用书打了他的头,他却反手一拳打在我头上(他个儿比我略高一点)。这还了得,敢还手打老师。于是,我停下课来,狠狠地教训了他,他虽然比我略高点,也在极力反抗,但是力气没我大,还是被我降住了。这事被班主任知道后,通知了他的奶奶来学校。还好,他奶奶通情达理,知道自己的孙子不听话,挨老师的打是应该的,所以没有找我麻烦。

这事过去好多年了,超也出生了社会,也不知道他现在情况咋样。但这件事一定给我俩留下了深刻印象。很难想象,不止是我,所有老师对超失去信心,让其破坛子乱甩时,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心理。当时,我没有去想这么多,像其他老师一样对待他。

在事后的家访中,我得知超的母亲离家出去,父亲在外打工也挣不了多少钱,家里只有奶奶与他相依为命,生活十分拮据,从此,超的幼小心灵受到伤害,十分自卑。超虽然自卑,但没有想改变现状的愿望,而且自暴自弃。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超成了坏学生的典型。但是,超也在不断地追求自我优越感,课堂上大声喧哗,与老师对着干,想当娃娃王,他这样做不外乎是想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这是一种带有野心膨胀的优越感,具有负面影响力。

现在想来,曾经的我也是多么的无知,如果那时,我多与超交流、谈心,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了解造成他自卑情结的真实原因,再去寻找他喜欢追求野心膨胀的优越感的真实目的,也许课堂上的尴尬就不会发生,也许超就能回归正常的人生轨道。

阿德勒说:“在社会上生存,谁也无法避免伤害;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面对伤害。”课堂上,超的行为对我没造成多大伤害,即使有又何妨,因为我是成人,又是老师,应该正确面对,而且法律不会保护老师在师生纠纷中造成的伤害。假如超在被我制服后想不通,发生了意外,那受到伤害的人会很多了,超、超的家人、我以及我的家人,甚至学校及同事也受到牵连。那时,我们该如何面对伤害呢?一言不合跳楼轻生、考试作弊被抓跳楼自杀、作文批评不如意跳楼寻死,这样的事例频繁发生,让所有老师都胆颤心惊,唯恐这样的不幸之事发生在自己身上。

战胜自卑与追求优越感是儿童健康人格形成的必然条件,为了避免不幸,为师者面对问题儿童,应该多一点爱心和耐心,找到儿童自卑与追求优越感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让儿童战胜自卑与追求优越感达到基本平衡,塑好儿童的健康人格。

学生若不幸也是老师的不幸,为了学生,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家人,让我们在教书路上且行且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7

标签:自卑   自卑感   优越感   美文   野心   情结   优越   人格   奶奶   不幸   愿望   家人   珍惜   路上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