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文化生活的变迁——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5)

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七十五)

百姓文化生活的变迁

文/崔金山

灵寿是个传统的农业县,自古以来老百姓过得都是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日子,真正的文化生活只属于极少数的文人墨客。但穷苦百姓也渴望文化生活,于是一些适应穷苦百姓的乡土文化应运而生,成为灵寿百姓了解历史、传承美德、接受教育的重要媒体。

灵寿固有的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广大民众在长期从事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中,创造得极其丰富而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口头文学作品,即至今仍在传播的故事、传说和歌谣。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数量庞大、不知多少,仅上世纪八十年代收集整理成册的就有故事、传说300多篇,歌谣20多首。它们有的是灵寿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演绎,有的是赞扬农村小人物的机智,还有的是鞭挞有钱人的为富不仁,更多的是好心有好报的美好愿望。这些乡土文化,不仅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而且成为灵寿百姓了解历史、弘扬美德、丰富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小时候,钻在被窝里听奶奶讲“响响屁”的逗乐,躺在房顶上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悲欢,冬天晚上在煤油灯下摘棉花上柴草时听奶奶讲“镗镗锣”的童话,不仅丰富了我幼时的想象力,而且还慢慢铸就了我的世界观,并促使我把这些民间故事传承给了自己的后代们。


百姓文化生活的变迁——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5)


灵寿历史上最受百姓喜爱的传统文化应当是戏曲。本县农村剧团始创于清初,兴盛于晚清及民国前期,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县先后有80多个村建起剧团,约占全县农村的三分之一,遍布境内平原、丘陵、山区各个地域。剧种主要有秧歌、丝弦、京昆、河北梆子等。秧歌是本县兴起最早、流布最广的一个地方剧种,因不用管弦乐器、语言通俗易懂,深受百姓喜爱。自清康熙26年万寺院村办起第一个戏班开始,便很快在本县传播,随后有清康熙39年创建的祁林院戏班,乾隆52年创建的北白石戏班,300多年一直盛传不衰,前后有近50个村办秧歌戏班。传统剧目有龙宝寺、劈华山、下南唐等100多个。丝弦也是本县较早的一个剧种,始于清光绪初,主要有北敖、车轱辘驼、祁林院、九岭等十几个戏班,常演的传统剧目有《金铃记》《长寿山》等60多个。河北梆子于清光绪23年传入本县,最早是南寺村戏班,后来是龙堂村戏班,随后传播到慈峪、北伍河、南燕川等10多个村,成为仅次于秧歌的剧种,常演剧目有《大登殿》《十五贯》等近50个。戏班多属于半职业性文艺团体,每至农闲季节,各戏班都要在本村无偿大演几天,然后应邀到外村有偿演出,有的甚至长时间去外县、外省演出,直到农忙才返回。农闲看戏也成为农民最富足的精神生活。每逢庙会、年后休闲时刻,稍微有点钱的村都要请戏班唱戏,白天晚上连续演,大人小孩围着转,甚至有些“戏迷”几十里串村追着看。“请戏”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光景稍微过得好点的人家过红事,甚至一些大户人家过白事,也要请个戏班唱几天戏,图得就是个红火人气。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开始唱“样板戏”,各村的文艺宣传队除了排练一些紧跟形势的小节目外,也有一些人才济济的大村排练整场样板戏,老百姓耳朵里整天灌满了样板戏,男女老少也都能哼唱几句,现代京剧风靡全县。改革开放后,村里的文艺宣传队解散了,一些传统小戏班又恢复了,庙会、红白事都要热闹几天,但看戏的却渐渐少了。


百姓文化生活的变迁——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5)


灵寿历史上另一个受百姓欢迎的传统文化应该是“说书”。鼓书在清初就已传入本县,流行于县中部一带,传统书目有杨家将、解囚车、刘公案等。琴书、评书于民国初传入本县,主要在县城、慈峪等大集流行。“说书”尽管在百姓中很受欢迎,但专业艺人很少,因为“说书”近乎于乞讨,“听书”的也都是穷人,说一次书基本没人给钱,大部分都是在正月或春荒时串村献艺,只能敛些“干粮”用于度荒糊口。“说书”讲得一般都是传奇故事,一般都是占用百姓吃饭时间或晚上分几场说,每讲到关键时刻,就要“且听下回分解”,让观众欲罢不能。“听书”对农村青少年影响很大,至今仍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还能随口说唱几段书词。专业“说书”得不多,业余“说书”的却不少。随着“说书”在本县流行,民国后一些识文断字的农村青年,在读了四大名著、《三言二拍》和一些《鼓书》后,就在同伴和孩子们中拆讲书里的故事,每天晚上一个小节,最后也来个“且听下回分解”,让小听众们着了魔似地盼着第二天晚上快点来临。直到我小时候,每到冬闲季节晚上,总有邻居叔叔聚到我们家,坐在炕上聚精会神地听我爹讲述《岳飞传》的每一个情节。

百姓文化生活的变迁——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5)


灵寿的传统百姓文化生活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末。进入本世纪后,一些传统百姓文化逐步削弱,有的甚至已经消失,而随之带来的却是眼花缭乱的现代百姓文化生活。实际上,灵寿百姓文化生活的变迁从上世纪3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

首先对传统百姓文化生活造成冲击的是电影。1931年,省民教部门电影放映队来灵寿城露天放映黑白无声电影3个晚上,20多里远的群众跑来观看,人山人海,非常热闹。1946年冬,某部队放映队到东柏山慰问放映2个晚上苏联无声电影,几十里山村的群众跑来观看。1951年,专区电影队到灵寿县城慰问放映伴声电影,群众为之惊叹。1955年,灵寿县有了第一支电影队,在县人民礼堂放映了苏联《走向集体化道路》首场电影。1958年,又在陈庄设立电影队。随后,慈峪、青同、团泊口等5个片区也有了电影队。从1971年开始,每个公社陆续有了电影放映队,看电影成为百姓的一种业余生活。我的童年,也是在看电影中度过的。每到放电影那天,孩子们搬着板凳早早来到学校操场,占据最好的中央位置,等着家人晚上观看。那时候放映的大部分是样板戏,荧幕上还在慷慨激昂地高唱,板凳上的小小子们却早已进入了梦乡,直到家人拍打着后背说“打开了,打开了”,才一激灵睁开双眼,观看最后的战斗和胜利。偶尔也有战争片,像《地道战》《地雷战》,看一遍不过瘾,就到别的村追着看。每晚电影散后,在放电影村向外的各个通道上,都有黑压压的一伙一伙青少年走在返村的路上,一边走一边议论电影的精彩片段。改革开放后,电影进入大发展阶段,《甜蜜的事业》《喜盈门》等一批农民喜闻乐见的电影应运而生。特别是《少林寺》,刚在灵寿电影院放映时人山人海、一票难求,有的人竟连看5遍。改革开放后,随着公社电影队的解散,农村家庭放映队也曾盛行一时,但逐步被电视所取代。

第二个对传统百姓文化造成冲击的是广播。灵寿什么时候有的广播,历史没有记载。抗战时期,驻灵寿城日军应该已经开始用收音机收听广播了。灵寿百姓真正接触广播,是在解放后。1956年,灵寿有线广播站建成,县城附近农户每家发放一个小型舌簧喇叭,上边连接在电话线上,下边底线连接在插入地下的一根铁棍上,当喇叭嘶哑时,顺铁棍浇上一瓢水,喇叭里的播音立刻就清爽了起来。广播占用县内电话线路,时间为每日中午和晚上,广播内容主要是中央台新闻和县内节目,广播期间不能打电话,直到1970年才在北京广播学院学生的帮助下解决了“一线两用”的矛盾。我第一次见到收音机,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在从石家庄下放回村的五姥爷家。那是我们村唯一的一台收音机,电子管的,接交流电,拧开开关,等里面的小灯亮后,过几分钟才出声音,感到无比惊奇。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个别稍微富点的农户才开始购置直流晶体管收音机。改革开放后,富裕起来的农民家家有了收音机,广播节目也丰富起来,成为农民接触外部世界、学习各种知识、活跃文化生活的最重要媒介。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刘兰芳的一部评书《岳飞传》,曾让全县收音机销售猛增。每天中午12点半,县城内赶集的人们全部停止买卖,整个大街像静止了一样,坐着的、站着的全部竖起耳朵,专心倾听刘兰芳大摆龙门阵。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录音机逐步走入农户,成为青年们活跃文化生活的重要工具。但随着电脑和手机的普及,收录机已基本被淘汰,能够见到的只有个别老人拿着听新闻的小收音机。

第三个对传统百姓文化生活造成冲击的是电视机。1971年,县邮电局购买了全县第1台黑白电视机。这个电视机是14吋的,在县城周边各村巡回播放。记得在我们村播放时,电视机被支在学校一个高桌上,全村人们一下子围拢了起来,我们小孩子什么也看不到,只记得收到的是北京电视台,主播是赵忠祥。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县直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陆续开始购买,个别干部家里也有了电视机。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县直单位大部分换成了彩色电视台,城镇居民购买电视机者猛增。我真正接触到的第一部电视机,是在本村梁家。梁家有一个亲戚在北京。由于在北京购买电视机有指标限制,好像是1975年,我们村梁家就通过公社供销社购进了一台9吋电视机,放在家里等待北京的亲戚来取。期间,我们几个孩子到梁家看过一次,播放的是电影《红孩子》,到现在我仍记忆犹新。1983年秋,我们家拥有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这台12吋电视机不是买的,而是我姑父自己组装并孝敬我奶奶的。刚开始放在我家外间播放,没两天村里的人都听说了,就放在我家院子里播放。也巧了,刚有了电视机就赶上了中央电视台播放《武松》,我家院子里人多得简直没有下脚的地方。但没两年,电视机在灵寿迅速增加。到1985年底,全县电视机达到5000多台,其中彩色电视机450多台,电视录像厅也开始出现。县里也成立了广播电视局,县城、陈庄也建起了差转台,山里也逐步有了卫星天线,后来县里又铺设了有线,广播电视已经深深扎根于灵寿人们的生活,成为今天百姓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百姓文化生活的变迁——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5)


进入新世纪,电脑手机又走进百姓生活,并逐步侵蚀着电影电视的文化阵地,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千姿万彩扑面来”!灵寿百姓的传统文化生活确实发生了重大变迁,但细细品味现代文化内容,是不是多了些物欲横流,少了些传统百姓文化中的道德真谛?

福兮?祸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灵寿   文化生活   百姓   戏班   样板戏   剧种   秧歌   全县   美文   收音机   县城   电视机   晚上   传统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