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没在历史中的灵寿营——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8)

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七十八)

湮没在历史中的灵寿营

文/崔金山


湮没在历史中的灵寿营——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8)


灵寿籍作家程雪莉以一部《寻找平山团》获得第六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既成就了自己,也使平山团名扬海内外。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敌后战场同样也活跃着一支俗称“灵寿营”的八路军抗日武装。这支部队主要由灵寿籍的战士组成,与此同时期出现的“平山团”“阜平营”“回民支队”等,均被时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的聂荣臻称为“人民子弟兵”。但由于种种原因,该部队鲜为人知,其抗日功绩和战斗历程逐渐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据灵寿县志,1937年10月4日,孙毅(55年授中将)、黄励率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1300余人从五台经阜平进入灵寿山区,驻扎在陈庄、西湾、女庄、寨头等村。10月6日,日军进入灵寿县境,7日下午侵占灵寿县城,盘踞20日后,又离开灵寿。

随着日军入侵灵寿,国民党政府当即撤逃。负责本地治安的灵寿保卫团人心离散,濒于解体,于日军攻占灵寿县城前,由团长傅昆山、副团长郑庆川、团副王增印(中共地下党员)率残部300余人退至陈庄南沟驻扎。灵寿保卫团的前身是灵寿“保安队”,于1928年底国民党统一河北后成立,兵员300多人,下设三个分队,各近100人,分驻城关、慈峪和陈庄。1933年扩充至一个团,近500人,俗称“保卫团”。说起来,保卫团团长傅昆山也是本地一位社会名流。据县志记载,灵寿县城在晋朝迁于今治后,至近代一直没有北门。传说有阴阳专家观测,如果灵寿城开设北门,将有三斗三升芝麻官员出现,致使对灵寿县抱忌妒心的府州台宪坚决不准开北门,造成灵寿城就此四门缺一。由于一直没有北门,居于城北特别是北关附近的百姓世代进出县城甚为不便。民国24年(1935年),北关乡绅傅昆山倡议募款,开通并修缮北城门,架石桥于护城河上,城北始为通衢。

再说灵寿保卫团在陈庄南沟驻扎后,正不知所措,恰好八路军教导大队进驻灵寿深山,于是在团副王增印的劝说下,保卫团主动与八路军教导大队政治处联系,表示愿意接受改编,除自愿回家的发给路费外,其余近200人改编加入八路军。

也是在1937年10月,以王平(55年授上将)率领的八路军115师骑兵营、教导队、工作团为基础,由部分红军干部、战士为骨干,在阜平县成立了抗日义勇军第二路(冀西)总指挥部。总指挥王平,政委张毅忱(兼任十一大队政委,后任陕西省人大副主任),参谋长朱仰兴(兼任十一大队大队长,1938年8月12日在曲阳县牺牲)。1937年11月,第二路(冀西)总指挥部改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三军分区(12月兼第四支队)。司令员陈漫远(后任解放军后勤学院院长、中顾委委员),政委王平,副司令员黄永胜(55年授上将,后为林彪集团成员),参谋长刘少白(原完县保安团长,1939年11月离职,后因通敌嫌疑被押回原籍处决)。三分区共辖三个大队(团级),分别是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大队。第十二大队大队长辛力生(1938年7月牺牲),政委李光辉(55年授少将),副大队长傅昆山(灵寿人)。十二大队共分三个中队(营),第一中队以灵寿保安团与灵寿陈庄新兵为主,中队长刘金山,政委赵国泰(55年授少将),参谋长杜化仁(灵寿人),副营长马炳武(灵寿人,后与其子都光荣牺牲),三连长卢银南(灵寿人),三连指导员卢冬喜(灵寿人)。第二中队(营)以灵寿义勇军三个连为主,中队长王元发,政委刘得胜。第三军分区活动范围是冀西中部地区,包括阜平、唐县、完县(顺平)、曲阳、新乐、定县、望都、满城、易县、涞水等县,部队佩白底蓝框的“独四D”臂章。


湮没在历史中的灵寿营——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8)


据灵寿县志,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第四分区九大队在慈峪成立,(第三分区)十二大队在岔头成立。11月中下旬,晋察冀军区三分区派员在灵寿征兵,广大青壮年踊跃参军,仅有80户的徐家疃村就征兵一个排,不足200户的卢家洼有80多人入伍(其中杜喜明一家父子3人及2 个侄子同时参军),组成一个连队,几天内征集一个新兵营,不久编入十二大队一营,俗称“灵寿营”。九大队和十二大队在县内进行数月剿匪和抗日游击战后,十二大队调往曲阳,九大队调往山西盂县。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三分区第十二大队不仅是在灵寿成立,而且原灵寿保卫团长傅昆山还被任命为副大队长,除了原115师骑兵营、教导队、工作团的骨干外,第一营、第二营主要由原灵寿保卫团、灵寿新兵和灵寿义勇军组成,特别是第一营,兵源绝大部分来自灵寿,营级和连级干部均有灵寿人,是当之无愧的“灵寿营”。


湮没在历史中的灵寿营——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8)


“灵寿营”因抗战而成立,其抗战足迹随着十二大队遍布冀西。1937年年底,十二大队奉命攻击望都日军,在行动中纪律严明,做到了群众秋毫无犯,取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1938年1月,十二大队集中在唐县北店头一带整训。

1938年2月,十二大队奉命破坏清风店到定县之间的铁路运输线,造成一列列车出轨。2月18日,驻望都日军五百余名乘汽车于当晚到达高昌,十九日凌晨进入唐县。第十二大队由东杨庄一带出发,分两路打击该敌。一路由唐县西门攻击县城,一路在县城以东的山南庄埋伏。拂晓发起攻击,敌军果然从东门仓皇逃窜,我攻击部队紧跟追击,敌人逃到山南庄又遭我预伏部队侧击,腹背受击,伤亡一百余人后向东败退。4月9日,第十、十一、十二大队配合伏击进犯涞源受阻后向易县撤退日军,十二大队一部进抵肖家峪。十日上午八点对八百余名敌军发动袭击,经过一天战斗,共毙伤三百余人,缴枪三十余支,战马二十余匹。7月23日,第十一、十二大队配合袭击保定,攻占了车站并突入西关,毙伤敌二百余名,收缴电线数万斤,炸毁两辆机车。

1939年3月,第三军分区兼第四支队整编,撤消支队,司令员陈漫远,政委朱良才(55年授上将),参谋长刘少白。11月三名分区主要领导全部离职,司令员由黄永胜继任,政委由王平继任,参谋长由詹才芳(55年授中将)继任。1940年10月,改称第三军分区第二十团,团长窦尚初;政委李光辉,12月离职后赵乃禾继任。

1941年春,20团调第一军分区,军区首长杨成武,团长李金才,政委李振声。在1941年8月开始的大扫荡中,参加涞灵战役,担任蔚县境内九宫口阻击掩护任务。在占领上下隘刹后继续攻击管头村,与日军险些胶着在一起,最后在损失一个多连后,撤回到涞源县境。

1944年年底,20团调第十三军分区,军区司令员郭天民,政委刘道生。1945年10月,20团整编为冀察纵队第九旅第25团。1946年7月,整编为晋察冀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旅第14团。1947年1月,参加保(定)南战役。4月,参加正太战役。6月至7月,参加青(县)沧(县)战役和保(定)北战役。9月,参加大清河北战役。11月,参加清风店战役。11月,参加石家庄战役。1948年9月,参加绥远地区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


湮没在历史中的灵寿营——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8)


1949年2月,按全军统一编制,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67军199师596团,随即参加了太原战役。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随119师作为唯一步兵部队第一个从天安门通过。1951年6月,赴朝参战。至1953年7月,在金城地区担负作战和防御等任务,先后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战斗和战役。1954年9月,奉命从朝鲜回国。

1985年1月,随199师赴云南老山边境执行对越轮战任务,至1986年4月30日结束。在老山地区的一年坚守防御作战中,199师共歼灭越军8400人,其中毙敌4000余人,伤敌4390人,俘敌10人,自身减员2186人。
1986年8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摩托化步兵第199师第596团。2003年,199师缩编为第26集团军199摩托化步兵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随着80多年的岁月流逝,在灵寿成立的十二大队和灵寿人组成的“灵寿营”早已成为历史。但与平山团不同的是,平山团在解放后成建制地转为新疆建设兵团并延续至今,而十二大队及灵寿营经过从三分区到一分区、十三分区、第二纵队,又经过从67军199师缩编为第26集团军199摩托化步兵旅,灵寿因素早已荡然无存。特别是灵寿人最有希望成为将军的十二大队副大队长傅昆山后来被八路军镇压,分区首长最有希望成为领导人的黄永胜成为反党集团成员,其他“灵寿营”官兵也无历史人物,造成十二大队及“灵寿营”的历史难以收集,更难为世人所知。这也许是灵寿籍作家不写“灵寿营”却写“平山团”的原因之一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灵寿   望都   唐县   平山   晋察冀   昆山   军分区   司令员   作战   政委   日军   军区   美文   大队   战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