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摇地动见真情——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87)

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八十七)

天摇地动见真情

文/崔金山

灵寿自古多磨难。远不说古中山两次在灵寿被灭,仅元末红巾军起义和明初“燕王扫北”,就使灵寿百姓两次大规模死绝逃亡,江山依旧在,人却非故人。瘟疫也是灵寿人难过的一道大坎儿,解放前每年开春儿童新坟遍地,抗战期间死于瘟疫的百姓比日军残害的百姓还要多。除了战争和瘟疫,在灵寿还有一种自然灾难,那就是地震。

地震,灵寿土语也叫“地动”。在《灵寿县志》中,有记载的地震共19次。记载最早的地震,是东晋大兴四年(321),灵寿、获鹿间发生强烈地震,常山崩塌,滹沱河泛滥。记载最强的地震主要有两次:一次是北魏延昌三年(514)八月,恒州以北山区地震山鸣,逾年不断,民众被压死很多,灾及现在的阜平、灵寿、平山诸县;一次是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二十八日,地震有声如雷,垣屋倾塌,牛马伏卧不起,自辰时至巳时。三十日子时复震,瓦木有崩裂声,后屡震达四个多月。从时间间隔看,东晋大兴四年(321)至北宋大中详符四年(1011)的690年间,共发生地震5次,平均170年一次。间隔最长的是从北宋大中详符四年(1011)至清康熙三年(1664)的两次地震,共相隔653年无震事。从清康熙三年(1664)开始,一直到道光八年(1828),灵寿进入地震多发期,164年间共发生地震11次,平均16年发生一次。


天摇地动见真情——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87)

图片来自网络 图文无关


《灵寿县志》记载的都是有明显震感的地震,而没有详尽的地震资料。据国家地震志,石家庄地区共有三条地震带,一条是鹿泉-灵寿-行唐地震带,一条是高邑-晋州地震带,一条是辛集地震带。鹿泉-灵寿-行唐地震带,包括鹿泉、灵寿、行唐三县太行山前地带和平山县东部及石家庄市、正定、新乐的西部地区,历史上共发生四级以上地震25次,震源深度一般在10-30公里。这个地震带发生时间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地震,是1971年12月27日灵寿北贾良与行唐宋营之间的4.6级地震。这个地震带发生的最大一次地震,是1791年2月11日发生在获鹿北部的地震。查阅《灵寿县志》,确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初九,地震”的记载。从县志记载看,此次地震震感并不强,说明此地震带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过破坏性很大的地震。而灵寿县志记载的震感最强的两次地震,查国家地震志,分别是北魏延昌三年(514)八月的山西原平—代县7.5级地震和康熙十八年(1679)七月北京周边平谷、三河8级大地震。从这个角度讲,灵寿人还是比较幸运的,灵寿这块地方也是比较安稳的。

解放以来,灵寿发生的两次较大地震也都是从外地传过来的。1966年3月8日和22日,邢台隆尧和宁晋分别发生6.8级和7.2级地震,地震波及约140个县市,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山东烟台,南到江苏南京,西到陕西铜川。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伤,破坏房屋400余万间,邢台西部山区和井陉、武安一带发生山崩300余处,周恩来总理亲自到灾区指导救灾、慰问群众。这次地震造成灵寿0.3%的房屋倒塌,32%的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全县居民长期在室外搭棚过夜。邢台地震也是我记忆最早的事件之一,当时我们家房屋坐南朝北,院外面有一棵斜长的碗那么粗的桃树,印象中家里的窝棚就搭建在桃树旁边。有天晚上地震,我正要从院外进大门,仿佛看到了大门和门楼在地上摇晃,三岁的我似乎也站立不稳,倒在了地上。

印象最深的还是1976年7月28日发生的唐山大地震。那年我正上初二。只记得那天半夜忽然被大人喊了起来,懵懵懂懂中一听说是地震,睡意顿消,撒腿跑到了大街上。大街上黢黑一片,只听得满街都是说话声,不时还有喊叫声,似乎是有一家睡死了还不知道地震,也不知是本家还是邻居在门外敲打着门板催促着。那天后半夜,大人们一直没睡,孩子们不知惧怕,刚开始还凑群儿玩耍,黎明时大部分都倒在了大人怀里。第二天吃了早饭赶到学校,校长和老师们都在院里谈论着昨晚的地震,也在等待着到校的学生们。教室里已上不成课了,由各班老师在校园和野外寻找各班上课的地方。由于我们在教室里爬得是砖台搭起的宽木板,坐的是两根木棍栽进地下撑起的窄木条,学生们只得再回家搬两个一高一矬的凳子,跟着老师到室外上课。我们初二班选择了校园西边紧靠村后岗的几棵大树下,刚开始感到新奇,上了几节课就感到有点累了,感觉还是在教室里爬在木板上舒服。晚上回家吃饭时,叔叔已经在院里东边搭好了避震窝棚。

当天中午回家吃饭和下午上课时,叔叔和老师们都讲,广播里说了,唐山发生了大地震。后来慢慢才知道,1976年唐山丰南一带发生的7.8级大地震,是解放以来我国发生的破坏性最强的一次地震,也是中国历史上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地震,整个唐山市被夷成废墟,地震共造成242769人死亡,435556人受伤。我们村有一个姑娘嫁到了唐山市,村里人都估计这家人肯定有危险,结果后来捎回信来,她一家子正好住在一楼,那个楼也没有倒塌,全家平安无事。还有后来我在县化肥厂的一个同事老杜,那天他正好在唐山市出差,晚上住在招待所一楼,地震时他歘起提包就从窗户跳了出来。黎明后当看到遍地是倒塌的楼舍和半掩的尸体,精神受到了强烈刺激,趔趄爬过一片片废墟,半天才跑到市郊,但却茫然不知该往何处去。又转悠了半天,突然发现了一条扭曲了钢轨的铁路,一打听还是通往天津的铁路,就像黑夜里忽然亮起的一盏明灯,再也不敢离开,一直沿着铁路往前走。累了就在铁路旁边睡一会儿,渴了饿了就啃一块客运火车上人们前几天丢弃的西瓜皮,像叫花子一样走了三天才到天津,最后辗转返回灵寿。

唐山大地震发生后,党和国家迅速组织动员解放军及全国各地开展支援,灵寿县也随即成立了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在接到石家庄地委要求紧急派遣医疗队赴唐山的通知后,领导小组立即决定组成以县医院26名医疗人员为骨干的医疗队前往灾区救援。7月30日凌晨,10名先遣医护人员登上汽车,昼夜兼程奔赴灾区。7月31日后,另外16名医疗队员分两批赶赴灾区。到达上级指令的救灾地点后,他们顶烈日,冒酷暑,脚踩泥沙水,逐门挨户,不分昼夜,对安顿在窝棚的灾民伤病员进行巡诊救治。许多被救护的伤病员深受感动,他们深情表示:“党的恩情比天高,兄弟姐妹的情谊比海深”。

灾区需要什么,我们就支援什么。唐山强烈地震造成水井全部被毁,水源污染、流行病蔓延的风险直接危害群众。根据地委部署,灵寿迅速组织了一支打井队奔赴唐山。8月18日,10人先遣队带着空压机、物探仪乘车出发奔赴灾区。8月25日,由51人组成的打井队携带油毡、苇席、炊具、制管工具,分乘10辆汽车于26日凌晨3时到达昌黎县安山工委。到9月上旬,先后到达灾区的打井人员共计92人。打井队员们将灾区的困难视为自己的困难,不分昼夜,争分夺秒,人不离机,睡不离棚,食不离井,泥水弄了一身又一身,机井打了一眼又一眼。在打井机转移时,陈绪庆同志不慎把脚砸伤,在割掉了半截脚趾后,马上回到打井工地,仍然坚守在岗位上。在唐山4个多月的时间里,灵寿县为灾区打井111眼,总进尺3400米,解决了灾区人民的人畜饮水和农田灌溉困难,受到当地政府和灾区人民的称赞。

唐山地震造成重伤164851人需要救治。根据地委要求,灵寿县承担起收治部分从灾区转移下来的重伤员任务。因县医院床位不足,县里安排将政府招待所改为临时野战医院,客房变病房,配备了成套的医疗机构和医疗设施,并从2个分院、28个公社卫生院抽调141名医务人员,专门负责重伤员救治。8月4日至8月7日,灵寿县共接收86名转运来的灾区重伤员。这86名重伤员中,其中骨折68名,其他损伤8名,伴有破伤风者2名,伴有休克2名,痢疾3名。到10月18日,经过医务人员近3个月的精心治疗,绝大部分伤员恢复健康,并分五批出院。他们感激地说:“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河深海深不如阶级友爱深,你们体贴入微的关怀照顾和精心治疗,让我们感受到灵寿人民的深情厚谊。”

唐山地震还造成4200多个幼小的儿童因父母遇难沦为孤儿。8月底,灵寿县接收来自唐山地区的20多名孤儿,其中年龄最小的2岁多,最大的13岁,全部安排在县敬老院托养,并建立专门的育红班。此后又陆续接收5名几个月到一周左右的孤儿,经筛选被同下村、陈庄村条件较好的农户登记抱养。为托养好唐山20多名孤儿,灵寿县明确部门领导专人负责,配备了医生和有文化、有责任心、有政治觉悟且经过专门培训的女青年保育员。在两年多的托养时间内,保育员与孤儿们同吃同住同生活,教孩子们学文化,学识字、唱歌、跳舞、做游戏、讲故事,还像母亲一样照顾孩子们的生活,使孩子们心灵上的创伤得到了抚慰。

地震无情人有情。四十多年过去了,灵寿打井队早已解散,在唐山土地上钻探的111眼水井也早已荡然无存;灵寿托养的20多名孤儿早已成为父母,灵寿医护人员救治的86名唐山重伤病人也各有所终。灵寿大多数人可能早已忘却或根本不知道这段历史,但被托养的20多名唐山孤儿和被救治的80多名唐山重伤员应该永远记住了灵寿。

当年被灵寿救治和托养的唐山朋友,你们还好吗?

参考文献:

1、灵寿县志。

2、中国共产党灵寿党史(第二卷,征求意见稿)

3、国家地震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灵寿   灵寿县   鹿泉   唐山市   井队   行唐   邢台   天摇地动   震感   唐山   地委   县志   伤员   灾区   孤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