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遍布抗日机关——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9)

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七十九)

深山遍布抗日机关

文/崔金山

灵寿是山区县,西北部山区占全县总面积一半。古代,由于交通不便,山区不仅人口很少,官府也极少顾及。清康熙版《灵寿县志》记载的全县社里,就没有岔头以上的村社,突显了深山的偏僻幽静。“七七”事变后,由于临近前线、背靠后方、容易隐蔽,一个接一个抗日机构搬迁到这里,一道又一道寂静的山沟热闹起来,沟沟驻部队,村村有机关,一度成为晋察冀边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最早踏入灵寿土地的是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1937年7月,在日军尚未进犯灵寿时,国民党灵寿县党部及县政府人员携带提前催征的下年度赋税钱钞,仓皇南逃,灵寿处于无政府状态。1937年10月4日,孙毅、黄励率八路军115师教导大队1300余人,从五台经阜平进入灵寿山区,驻扎在陈庄、西湾、女庄、寨头等村。仅过了两天,10月6日,日军首次侵入灵寿。但八路军并没有在灵寿阻击日军,而是分为许多小队,深入各个村庄,宣传发动群众,开辟抗日根据地,积蓄抗日力量。又过了三天,10月9日,时驻阜平的中共晋察冀省委特派员张达到陈庄一带,恢复和发展县内党组织。旬日之内,200多名党员的组织关系得到恢复,并发展一批新党员。从此,军队、驻地党组织、驻地党员和当地百姓紧紧联结在一起,在灵寿这片寂静的深山区,绘制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抗日画卷。


深山遍布抗日机关——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9)


灵寿深山区根据地紧靠前线的位置和军民和谐的环境,吸引了众多的抗日军政机关。首先进驻灵寿的是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即抗大。1939年1月28日,由校长陈伯钧、政治部副主任张平凯率领的抗大二分校第一梯队,从延安经晋北、阜平迁居至陈庄一带村庄。2月24日,由副校长邵士平、政治部主任袁子钦率领的抗大二分校第二梯队来到灵寿。至此,扩大二分校2000多名学生和教职员工全部进驻陈庄到团泊口之间沿慈河两岸的20多个村庄,军号响彻了整个大明川。二分校校部刚开始驻牛庄,政治部驻寨头,后来校部迁往麒麟院,政治部迁往张家庄。9月,罗瑞卿副校长率领的抗大总校也迁居灵寿。总校迁来后,二分校把麒麟院和张家庄驻地分别让给总校校部和总校政治部,二分校校部迁驻韩信台,政治部迁往大庄上,麒麟院对外也改称“胡家庄”。罗瑞卿驻麒麟院时,常与聂荣臻、彭真驻河西马承达家,谁也不会料到这个小院竟是晋察冀边区领导中心。抗大及二分校驻灵寿期间,两校学生因陋就简在野外树林中办学,以战斗姿态进行教学,在“反扫荡”中学习战略战术,在战斗中检验军事理论。两校在灵寿共培训4期、近万名军政干部,为晋察冀边区、冀中根据地和野战部队输送了大批“德才兼备、军政兼优”的人才,为抗日战争乃至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深山遍布抗日机关——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9)


随后进驻灵寿山区的是晋察冀边区政府即晋察冀边区委员会。1939年5月,晋察冀边区政府及一些部门由阜平三官迁入灵寿。边区政府驻牛庄,边区公安局驻陈庄后岭,边区粮局驻张家庄。1939年10月10日,陈庄战役胜利后,边区政府与抗大总校在麒麟院村西与张家庄之间较平整的空地布置会场,组织召开庆祝陈庄大捷和抗大总校青年纵队远征归来祝捷的“双捷庆祝大会”,120师、冀5团全体作战人员、抗大总校、二分校全体教职学员、华北联合大学全体师生、边区政府机关和各群众团体干部以及灵寿、阜平、平山三县干部群众代表共上万人参加会议,中共北方分局书记彭真、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八路军120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抗大副校长罗瑞卿、抗大二分校校长陈伯钧及张宗逊、周士第、甘泗淇、李志民、边委会主任宋劭文、副主任胡仁奎等出席了大会,彭真、聂荣臻、贺龙、罗瑞卿等作了重要讲话,会后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精彩的文艺节目,一直到凌晨两点,才在响亮的《游击队之歌》歌声中散会。1940年10月,边区政府迁居麒麟院。1943年1月15日至22日,边区政府组织召开了晋察冀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会上,聂荣臻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宋劭文作了晋察冀边委会工作报告;刘澜涛作了将“双十纲领”作为边委会施政纲领的说明,边区国民党联合办事处代理主任郭飞天作了表态发言。会议选举聂荣臻、宋劭文、胡仁奎、吕正操等9人为边委会新领导成员,成方吾、郭飞天等5名参议员为驻会参议员。

随边区政府迁往灵寿的还有晋察冀边区银行。1939年5月初,边区政府财政处印刷局即边区银行印刷厂由平山县迁居灵寿,总局驻油盆,一分局驻黄土台,二分局驻大西沟,三分局驻阜平三官东沟。全局共500余人,为保密,机构公开名称为“新大公司”,并将油盆改名为李家沟,黄土台改名为庙台,大西沟改名为石家寨。他们除了印刷晋察冀边区的边币外,还为冀南银行、中州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代印过钞票,有力支持了各根据地货币流通和贸易发展。1941年初,边区银行迁往灵寿南枪杆、黄土梁,并在此召开了纪念边区银行成立三周年大会。随后,边区银行又迁驻灵寿的南广化、北白石、庄窝、枣园、石佛、木佛塔、神仙洞等村。

深山遍布抗日机关——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9)


与此同时,一些军队和边区教育文化卫生单位也迅速向灵寿山区集聚。陈庄歼灭战期间,120师指挥部设在岔头刘家沟村,贺龙、关向应住在农民苏玉德家大院里。1939年2月,共产党与国民党合办、阎锡山兼校长、宋邵文任副校长的“民族革命中学”学员及教职员计300人,由山西迁至灵寿县漫山村。5月,“晋察冀边区建国学院”由阜平迁至灵寿西石门、柏峪等村;120师后方医院的一、二、三所分驻高丰台和东庄窝;邓拓、张致祥率领的《晋察冀日报》(《人民日报》前身)社,驻北营村“古衙署”内,每日出版报纸发往边区及全国各地;代号“点滴社”的晋察冀边区政府印刷厂驻车轱辘坨村,军区抗战剧社、后方医院也常驻于此。陈庄歼灭战后,冀5团伤兵曾驻车轱辘坨疗伤5个月,聂荣臻司令员专程到车轱辘坨村看望伤员,当时该村备有三四匹驮骡,每天运出印好的文件、课本等,运回印刷厂和伤兵需要的纸张、粮食、药品。1941年5月5日,边区政府在陈庄镇创办“新华书店晋察冀分店”并正式营业,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新华书店。1942年1月6日,抗大二分校建立附属中学,学生700余名,并于校部所在地韩信台村外举行开学典礼,聂荣臻、宋劭文等出席并讲话。1945 年4 月,华北联合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中学部 208 名师生,由阜平县到达灵寿县西石门村,移交边区政府。5月冀晋行政公署以联大中学部为主创办冀晋中学,驻西石门、韩信台、高丰台三个村,计有学生208名,8月迁离,辗转多地于解放前夕改为行唐中学。

1940年2月,抗大总校于半年后离开灵寿前往晋东南军区。1943年2月,抗大二分校奉中央军委命令迁返陕甘宁边区,共在灵寿驻4年时间。1943年10月,因石家庄日伪军在靠近陈庄的长峪、朱家背、七油沟、九岭等修筑12座碉堡并进而对深山区反复进行“大扫荡”,晋察冀边区政府被迫从灵寿山区迁至阜平,共在灵寿驻4年零4个月。

各抗日机构在灵寿期间,不仅创造性地建设了抗日根据地,领导和推进了抗日事业,而且也与灵寿百姓建立了深厚的鱼水之情。1942年初日军“大扫荡”和传播瘟疫之后,灵寿人民生活更加困难,党、政、军、民只能靠树叶、野菜维持生活。看到这样的情况,聂荣臻司令员在边区政府财政会议上讲了一段声泪俱下的话:“当前部队给养困难,但人民群众生活更困难,为了渡过春荒难关,我们军队、边区政府工作人员,都要想方设法减轻人民负担。我已批示军区政治部起草训令,部队所有伙食单位,再困难也一律不准捋榆钱、采杨叶,也不准在村庄周围挖野菜,这些代食品要留给驻地难民群众!”这就是驻守灵寿的人民军队!
八十年弹指一挥间。在各抗日机构搬离灵寿后,深山区又重新恢复了几十年的寂静。从本世纪开始,深山区又逐步红火了起来。特别在近几年,深山区竟成为平原地区特别是城市人们的向往。与八十年前进入深山区主要是为了积蓄力量、共同抗敌不同,现在人们进入深山区主要是为了避暑和呼吸新鲜空气。八十年前追求的民族解放、大众幸福,现在追求的是身体健康、个人幸福。八十年前的梦想,终于在当代实现。曾经承载着全民族抗战希望的深山区,从此将不再寂寞,并逐步成为人们幸福的漩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灵寿   灵寿县   深山   石门   麒麟   抗大   晋察冀   阜平   车轱辘   边区   驻地   美文   山区   政治部   机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