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自古多舞者——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4)

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七十四)

中山自古多舞者

文/崔金山

2019年4月28日,一场灵寿万人广场舞大赛暨喜迎旅发大会文艺汇演引起了全县轰动,那踏着旋律一排排、一片片、整齐划一的300多支舞蹈队,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蓝的似海,婀娜多姿,随律飘逸,步里荡漾着快乐,脸上飘逸着幸福,引来万众注目,齐声兴叹。这是灵寿民间文化的一场盛宴,也是灵寿古代百姓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中山自古多舞者——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4)

《史记·货殖列传》载:“中山地薄人众……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女子刚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可见早在战国时期,曾为中山国都城的灵寿一带,民间的歌舞弹奏等艺术活动已相当活跃。《五代史》又载,孩提时期居住故里灵寿的董德妃刚学会说话时就能“听按丝管面能辨其声”,可见当时本县既有善按丝管的好乐手,也有受到民众喜爱的乐曲在流行。由于舞蹈文化难登大雅之堂,故在旧《灵寿县志》中,除一些文人墨客的诗文外,几乎找不到灵寿舞蹈文化的痕迹。但在灵寿几千年的历史中,舞蹈文化也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口口、手手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也正是这些口口、手手相传的百姓文化,丰富了灵寿百姓的业余生活,给了灵寿百姓无穷的乐趣和希望,也使灵寿百姓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

民以食为天,农以粮为业。每年的农闲季节,也是灵寿舞蹈文化的最兴盛时期。与舞蹈相伴而生、也可独立演练的打击乐器是锣鼓。“七七”事变之前,本县几乎所有村都有大小两套锣鼓乐器,大鼓高达80厘米以上,直径100厘米以上,配40厘米以上的大锣一面,大铙、大钹、小钹至少两副。每年从除夕到次年正月十六、七日的下午和晚上,各村都要长时间起劲擂动锣鼓,鼓声隆隆,锣声哐哐,铙钹之声铿铿有力地紧密配合,震耳欲聋,远闻数里,禽畜不敢临近。相传,这种锣鼓声能够驱除邪崇,保民平安。锣鼓有成套的“锣经鼓道”,名称有八叉、燕驾、串子、引鉴、急急风、走马上阵、凯旋还师等10多种,各有特色和用场。小鼓又名堂鼓或战鼓,配备京锣、月锣各一面,不同型号的小钹若干副,打击起来,节奏明快,清脆悦耳,振奋人心。全县以慈峪镇的乐器最全,套路最多,打得最好。抗战时期,百姓民不聊生,锣鼓骤少。但还是有根据地群众苦中作乐,在改编、移植旧有套路的基础上,创造了秧歌舞、霸王鞭、庆功曲、庆丰收、大游行等新的经谱,以此鼓舞群众斗志,共同抗击日寇。解放初,许多村庄又购置了锣鼓,百姓文化又兴盛了起来。进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锣鼓主要用以配合政治宣传活动,传统套路几乎失传,偶尔有人打一套传统鼓点,引来阵阵喝彩。锣鼓在各项庆祝活动中最为突出,套路主要以游行谱为主。1969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大”召开,我村百姓竟然敲破了好几面锣鼓。1976年庆祝粉碎“四人帮”,我作为一名初中学生不仅参加了村里的游行,而且还是锣鼓演奏的主鼓手呢!

与舞蹈相伴而生的吹奏乐器主要是笙、笛和唢呐。尤其是长、短横笛,改革开放以前每个村都有人会演奏几首乐曲。清末民初,南岗村有个叫王三妮的,很会吹笙,能将当时的流行乐曲“倒着”吹奏出来,还擅长伴奏好几种戏曲,其托腔补韵、点缀润色都恰到好处,后来一个外地乱弹戏班来本县演出时发现了这个奇才,把他聘为吹笙乐师。

在灵寿,最受群众欢迎也最接地气的乡土文化是民间舞蹈,老百姓也叫杂耍。在本县流行百年以上的有狮子舞、龙灯舞、花蓝舞、彩扇舞、高跷、竹马、旱船、火流球、猪八戒背媳妇等数十种。每年一到农闲季节,各村就开始传承练习。到正月十五和大型庙会期间,许多村庄总把各自的拿手节目拿出来表演一番。


中山自古多舞者——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4)


慈峪镇的杂耍最多,表演也最为出色。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闹元宵灯会,他们都会尽情玩耍三天。白天,耍狮子、牛斗虎、二鬼摔跤,舞姿雄健,场面壮观。晚上,数百人表演的数十种杂耍一齐上街闹元宵,将艺术活动推向高潮:前头火流球开道,一双双疾若流星的“火球”划破夜幕,在献艺人的手上不停地盘旋飞舞,或胸前,或脑后,或背上,或肩头,或胯下,或高抛,或对接,耍出“二鬼推磨”“双轮辇程”“张飞蹁马”“八步赶船”“二郞担山”“长蛇吐信”“蛟龙探海”“九天摘星”等名堂。紧接着是数十人组成的锣鼓队,其后是至少24名童男童女,每人双手各擎点燃蜡烛的花篮,一路蹁跹起舞。再后依次为腾跃翻滚的龙灯,轻盈“荡漾”的旱船队,跳跃奔逐的“东洋车”和“太平车”,滑稽有趣的“猪八戒背媳妇”“怕老婆顶灯”“小两口观灯”等,最后是摇摇摆摆的背高队和秀丽奇伟的抬高。所有参演者,均据各自“角色”经过乔扮化妆,队伍长达数百米。每到元宵节这天,新媳妇接父母,老闺女回娘家,县城及距此十多里之内的村民成群结队步行或乘车前来观看,整个镇上人山人海,灯烛辉煌,焰火、鞭炮施放不息,一直热闹多半夜才散。


中山自古多舞者——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4)

武凡同高跷马


武凡同的高跷马也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的“马”体型高大雄健,结构巧妙灵活,装饰銮铃彩辔,显得神采奕奕。下街时,成双成对地走在最前面,后跟高跷、扇鼓、旱船等杂耍,多达五六十人,队伍雄壮,阵容整齐。表演时,扮演夫妻的“骑马”人和“赶马”人前呼后应,紧密配合,在复杂行程中夸张地模拟出各种动作,赢得观众阵阵喝彩。抗日战争期间,他们还把《夫妻赶会》这个传统节目改为《妻送郞上战场》的内容,鼓舞了诸多青年踊跃参军、上阵杀敌。由于其场面惊险,技艺高超,素有“武高跷”之美称,1984年被选入《河北省民族民间舞蹈集》。


中山自古多舞者——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74)

白马岗“竹马”


白马岗的“竹马”为清光绪年间由外地传入。竹马的骨架用竹竿、竹篾扎成,头尾能灵活转动,外以纸张精致裱糊,中间留一供人站立的口子,下面用拖地围面罩住,挂銮铃,饰缰辔,形象逼真而雄健。通常有8名男女青年化妆扮戏,在紧锣密鼓地配合下,集体表演出“马踏征途”“疆场驰骋”中的各种复杂场面和舞蹈动作。其传统节目有《吴三桂搬兵》等。

抗日战争期间,“秧歌舞”“霸王鞭”通过抗大二分校文工团和晋察冀边区铁血剧社,先后传入陈庄一带。由于这两种舞蹈的舞步洒脱,形式活泼,简便易学,一开始便引起群众的极大兴趣,一时风靡除县城周边以外的解放区,成为广大根据地农村开展文化娱乐和进行抗日宣传时最常运用、最受欢迎的集体舞蹈形式。

上世纪50年代初,县城一带的机关、学校、工厂等集体单位中兴起了“交谊舞”和多种形式的“集体舞”,活跃了县城干部职工的业务文化生活。进入六七十年代,传统舞蹈被当作“封资修”禁演,各单位各村各学校都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农村整个冬天挣工分排练各种文艺节目,有排练整场样板戏的,也有排练小剧目的,更多的还是集体舞蹈类节目,四人、六人、八人或十人列队成方,随着奏乐边舞边唱。记得我们公社南湖村一个集体舞蹈节目,八个女学生手举铁锨,随着乐曲唱歌跳舞,每到一分段最后一句的重音,两人举起铁锨对着撞击锨头,“咣”声一片,让人至今难忘。宣传队排练好的节目,先在村里给贫下中农表演,然后由公社组织到各村汇演,比较好的节目由公社推荐参加县里汇演,成为农村百姓过年的一种文化消遣。

改革开放后,村里的文艺宣传队解散了,一些传统的舞蹈节目又逐步恢复了。同时,健身性的舞蹈活动异军突起,逐步成为一项全民运动。上世纪80年代初,用以娱乐健身的“摇滚舞”“霹雳舞”“迪斯科”传入本县,引起许多年轻人的深厚兴趣。随即以锻炼身体为主要目的的“老年迪斯科”也传入本县,其舞步简洁大方,舞姿舒展潇洒,受到老年人的特别喜爱。后来,适合各种年龄段的健身舞蹈也陆续传入本县,健身性的集体舞蹈从此风靡县城,常年不衰。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健身性的集体舞蹈逐步传入到农村。参加农村集体舞蹈的大多是妇女。在村里找一片相对宽敞的地方,拉一组音响设备,接一个照明,舞蹈准备就算完成了。起初人少,随着音乐的响起,在家里吃饭干活的小媳妇、老太婆就待不住了,放下筷子和营生匆匆赶往舞场,加入舞蹈队伍,翩翩起舞起来。一般一个小村一片舞场,有的大村几个舞场,每当夜幕降临,天气晴好,各村各舞场灯光四射,舞曲悠扬,舞者欣喜挪动,观者羡慕赞叹,成为新时代农村最靓丽的一条风景线。后来,舞者们已不满足于一般的健身运动,有的购置了统一服饰,有的请名师配曲编舞,还有的配备了打击乐器。政府和一些民间组织也因势利导,举办各种比赛活动,催生了多支优秀舞蹈队伍,才形成了今天的万人广场舞大赛。

饥寒与民怨同生,舞蹈与民乐共存。一部灵寿的舞蹈史,也是一部灵寿兴衰史。万人广场舞的表演,形式上是为了迎接旅发大会,实际上却折射了灵寿人民的生活富足、幸福美满。灵寿旅发大会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让我们一起为伟大的祖国点赞,为日新月异的灵寿点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灵寿   旱船   舞场   竹马   高跷   杂耍   锣鼓   中山   套路   美文   县城   舞蹈   集体   传统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