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冬天的感觉都是冷——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51)

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五十一)

小时候冬天的感觉都是冷

文/崔金山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题目叫“为什么小时候的冬天,我们不觉得冷”?内容主要展示了棉手套、棉鞋、毛衣、煤炉、暖袋等冬天的装备,似乎那时候的冬天比现在还要暖和。也许是人家条件好,也许是作者比我小,怎么我小时候冬天的感觉都是冷呢?

我小时候正值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年的冬天好像总是很冷。秋假过后,小麦探出头来,冬天说到就到了。冬天的风可真多!还未入冬,老师就安排学生用旧报纸把教室北面的窗户糊了一层又一层。但真到了冬天,这一层又一层的窗户纸仍挡不住凛冽的北风,整个教室总有窗户缝里挤进风的 “嗡嗡”声,长木板搭砖跺的课桌上总有擦不完的细细黄沙。一场冬风一尺寒。水缸从院里搬到了屋檐下的前台上,又从前台上搬到了外间屋里,大早起来还得敲冰取水。村里的壕顷也渐渐冻实了,一些胆大的男生开始从边缘试探着擦光光,一天往里挪一点,逐步从边缘滑到中央,最后形成一条光光的滑冰跑道。放学后仨仨俩俩的男生排队溜冰,不时有一个楞头小子因把握不住平衡而摔个“后仰翻”,引得其他孩子欢雀跳跃。


小时候冬天的感觉都是冷——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51)


冬天的小学里也没有一点温暖的感觉。天气已经很冷了,教室里才垒上了煤火炉子。炉子是方型的,大概有一米高,八九十公分见方,上边开一个十几公分的圆口,中间是炉膛,四壁底端各开一个炉渣口。最冷的时候,学校才开始供应煤,老师任命一个男生负责看火。也不知是煤难烧,还是护火技术不强,基本上着火的时候不多,教室里很少有点热乎气。上课了,冻得“吸溜、吸溜”的学生们眼巴巴地望着冻得站不稳的老师。老师也“吸溜”一口气,苦笑着来一句“跺跺吧!”顿时几十双小脚一下子砸在地下,“噔噔噔噔”的跺脚声响彻校园,地上的尘土“轰”地一下子灌满了教室,呈现在透过窗户纸上的小孔射出的光柱中。一到课间,冰窖似的教室里早跑光了人,女孩子们飞奔到教室前、操场上跳绳、踢毽子;大多数男孩子靠在教室外墙上“挤夹夹”晒太阳,你挤我一下、我挤你一下,不时有男孩子被挤出人群,摔倒在土地上;有的男孩子撞起了“腿拐”,两个小伙子各自用左手搬着圈成V形的右腿,左腿金鸡独立, “噔噔噔”蹦着用右腿膝盖猛地冲向对方,没准备好或较弱的一方一下子就会被冲个跟头,运动产生的能量顿时化成了孩子们额头上的热气。


小时候冬天的感觉都是冷——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51)


小时候的冬天,雪总是很多。夜里一泡尿憋醒了,朦胧中发现窗户纸比往常白了许多,肯定是下雪了。大早晨不情愿地钻出被窝,迈着小脚走出了外屋,晃眼的白雪铺满了世界。大人们早已在雪中铲出了一条小路,弯弯曲曲通向了大街。树上也早站满了不停跳跃着的家雀儿,“叽叽喳喳”大声叫着,似乎在着急地倾诉着大家的共同不幸。大雪封住了田野,也封住了飞禽们觅食的场地,却造就了孩子们的乐趣。扫半间房子那么大一片雪,露出黄黄的土地,挖半瓢谷糠撒在土面上,拿一根长绳子绑在一尺多长的棍子上,再用棍子支起一个筛子半扣在谷糠上面。没过几分钟,树枝上饿极了的家雀儿就会尝试着飞到筛子下面找食儿吃,先是一两个,再下来三四个,可能看着没有危险,“忽啦啦”飞下来一大群,紧张快速地奔跑着刨食吃。看到筛子底下的家雀儿多了,在远处躲避的孩子猛一拉绳子,“啪”一声,十来只家雀儿瞬间被扣在了筛子下,孩子们的欢叫声和家雀儿的挣扎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雪地独有的乐章。消雪更比下雪冷。随着太阳的升起,雪开始慢慢融化,穿着千层底布鞋的农村孩子们只能踏在泥地上外出,一会儿鞋底就会被雪水浸透,凛冽的冷风一吹,嫩嫩的小脚霎时就会变得冰凉。大部分农村孩子一冬仅有一双棉鞋,白天湿透了只能忍到夜里,再把鞋放在炉火边缘炽干。记得上高中时有一次下雪,中午去城里租房住的大姑家吃饭,大姑看我的棉鞋湿透了,就把自己的棉鞋让我穿上。结果晚上到学校又被雪水湿透,睡觉时我就把棉鞋放在宿舍的火炉边,早晨起来一看,谁穿走了我的棉鞋?再仔细一瞧,心里顿时一惊,一双鞋已全部变成了白灰。感觉没办法向姑姑交代,就给姑姑写了一封道歉信,结果让姑姑心疼了我好几天。


小时候冬天的感觉都是冷——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51)


天气再冷也挡不住孩子们的玩心。冬天的夜幕拉上得也早。在煤油灯下还没有喝完第二碗稀粥,大街上早响起了伙伴们的吆喝声。放下筷子撒腿跑到街上,直接就加入了迷迷藏藏的行列里。一声“报儿”发出找人号令,守“桩”的小伙伴飞身蹿了出去,玉米秫秸里,土堆后面,大门旮旯,马车底下,都有可能是藏身地方,发现一个,追逐就开始了,老远就听到了“噔、噔、噔、噔”的脚步声。寒冷驱散了,一个个头冒热汗,脚底湿滑,棉袄也解开了襟怀。但不能停顿,稍微等一会儿,后背贴棉袄的湿地方就会冰凉,小脚也会紧跺驱寒。有时候家长管得紧,其他小伙伴出不来,一两孩子就在供销社门前待着,透过冰冷的铁棍无聊地看着满院的废品。再无聊时就伸出舌尖来,轻轻地舔一下铁棍,随即又躲开,舌头早冻在了铁棍上,怎么呵也不行,猛一使劲,“刺喇”一声,一块舌皮丢在了铁棍上,疼得伸出舌头只“呵呵”。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冬天舔铁棍的疼痛,所有的孩子又都舔过冬天的铁棍。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吧!?

农村的孩子光玩是不行的,冬天也有活。男孩子们有一样活就是拾粪。按理说,土地是集体的,拾粪干嘛呢?可以交给生产队挣工分,也可以交到小韩楼苹果园里挣几毛钱。到哪儿拾粪呢,说起来也有趣,就是生产队的地里。拾粪必须起大早,资源奇缺,晚了就被别人拾走了。天还没大亮,爹就把我吼了起来,背上粪筐,夹上粪叉,迷迷瞪瞪出了门。尽管我的栽绒帽子把我的头捂了个严严实实,但寒气还是扑面而来,喘一口粗气,冒出两股粗粗的白线,用鼻子稍微一吸,鼻翼就迅速粘在了一起,随即又随着出气缓缓张开。踏着坚硬的土地,沙沙走进野外,土路已被严寒冻裂出宽宽的缝隙,道旁的大杨树枝上、大田的麦苗上挂满了白霜,天地一片苍茫,路上基本没有行人,鸟也销声匿迹,只有一两条狗在远远的田野中寻觅着奇缺的食物。十一二岁的我早已有了拾粪经验,径直走进麦田中,瞄着麦田的突起物,上前用粪叉一扒拉,心中一喜,一撅带霜的黑狗屎被翻了个底朝天。别管是狗屎、猪屎,还是牛屎、马屎,都冻得钢硬,没有一点臭味,用粪叉一挑,“嘣噔”一下扔进了粪筐。

外边冷吧也正常,回到家里也没有一个暖和地。刚记事时我家的正房是南房,正房住着老爷爷、老奶奶、奶奶和姑姑们,西厢房住着我爹娘,由于柴草不多,每年最冷的时候才用柴禾熏几天炕洞。老爷爷老奶奶去世后,奶奶把家翻盖成了北房,我们一家也住进了正房。入冬后,先靠连锅炕取暖,最冷的时候也会在屋里生几天煤火。煤是煤店供应的,买不对了很难烧,灭火生火闹一屋子烟是常事。刚生着火,屋里还没有什么热乎气,又呛得掀开了门帘,冷风嗖嗖扑进屋来,感觉日子特别难熬。冬天地里活不多,大人们事也少,家里经常有串门的,印象中客人总是斜坐在靠门的炕边上,煤火中的汆子烧着凉水,水一开,“呲”一声扑到火中,水汽煤灰瞬间冲上了屋顶,霎时感到屋里无限的温暖。冬天屋里最暖和的时候,就是过年。年前做豆腐、蒸干粮、煮肉,灶火忙个不停,炕头被烧得烫手,炕席有时被炽得发黑冒烟,屋里也就热乎起来,坐在炕头上吃香的、喝辣的真是一种享受。生煤火的日子有限几天,更多的时候还是屋里冰凉。后来长大了点,家里住房紧,就开始和家里房子宽绰些的男孩子一起住,生火的时候更少,更多的时候是哆哆嗦嗦钻进被窝,哈一口热气拉着白线,吸一口空气感觉冰凉,拉紧被窝口缩成一团,睡了一夜,小脚也没敢伸到炕底。


小时候冬天的感觉都是冷——你可能不了解的灵寿(51)

冬天冷不可怕,可怕的是穿得太少。穷人怕过冬。一般人家的孩子冬天都是棉袄棉裤,条件好一点的加个外衣,再冷了还有带栽绒领子的小袄。穷人家的孩子就不行了,一身棉袄棉裤穿一个冬天,邋遢孩子总喜欢在袄袖上蹭鼻涕,时间一长,油光发亮,用提灯一划,“呲”火就冒了出来。条件好点的孩子冬天会有一双黑灯芯绒棉鞋,一付粗布袜子,条件差的孩子也会有一双粗布棉鞋。我们村有一家弟兄多,孩子们冬天连棉鞋也没有,都是穿一双单鞋、鞋底垫一些麦桔当袜子过冬。男孩子们一般都有一顶军色栽绒帽子,有条件的男青年会有一付毛线织的耳帽,两个耳朵上一挂,把耳朵和下巴包了个严严实实。女孩们都有一条红色或绿色的四方围巾,对折成三角,往头上一盖,两个角一拉,头、耳朵和半个脸蛋全包在围巾中。无论条件好的还是条件差的,所有的大人孩子都没有秋衣秋裤,更没有毛衣毛裤,也没有小裤衩,寒风灌进无遮挡,浑身上下透心凉。男孩子们早早就冻了脸,有的肿得像个红苹果,有的会冻出许多紫红疙瘩。许多孩子的小手冻得像个胖蛤蟆,厉害点的还会冻破一层皮,一动就会流出清水来。没有冻脸冻手的孩子们大多数也会皴脸皴手,紫白的脸蛋上留下道道皴痕,小手一伸就像老鸹爪子。大人们劳动的手都会裂裂子,再穷的家也会准备几卷医用白胶布缠口子。冻脚更是普遍现象,最容易冻伤的是脚后跟儿,基本上所有孩子都有冻伤的年份。只要一年冻伤,以后年年就会冻伤,到现在我脚脖子后边仍能看出冻伤的痕迹。最难受的还不是冻伤,而是消冻。每年过年烫脚的时候和开春的时候,也是最难熬的时候,手脚消冻时的那种钻心的痒,至今想起来还直咬牙根。

这种状况真正的改观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而且一年比一年变得更好。我已经好几年没有穿过棉鞋了,我单位的办公室经过今年的保温改造,竟然一冬没有开过空调热风。想起来,现在感觉冬天不冷,天气变暖只是一个很小的方面,更多的是保暖衣服的无所不有,城市商店、车上、家里、办公室和学校的温暖如春,还有农村老家的空调和土暖气。与过去相比,我们真是生活在了幸福的漩涡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灵寿   栽绒   家雀儿   煤火   冬天   感觉   正房   棉鞋   铁棍   冻伤   筛子   小脚   棉袄   美文   屋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