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步骤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步骤

一.问诊:发作时患者来求治极为罕见,故临床症状判断,问诊极为重要。年龄、既往疾患史VBTIV的眩晕持续数分钟,每日发作数次或数日发作1次。眩晕可为旋转性,或为头晕、头沉重感,平衡失调,不稳感,倾倒感,摔倒,共济失调等,可由情绪激动,突然体位或头位改变,突然过度用力等促发。本病临床特点,发作时个体本身或个体间的症状常不相同,即无定型。常见症状出现的顺序为晕,感觉异常或障碍,共济失调,肢体力量变弱,轻瘫,视觉模糊、复视、头痛。症状发展极快,从无症状至症状高峰的时间多在2分钟内。约1/2患者症状持续时间不超过5分钟,1/4患者症状消失于1小时内,另1/4患者症状消失于24小时内。1日发作1-5次者占80%左右,或1周发作1-2次,可多至12-40次, 次数多者为脑梗死之前兆。临床征象必须局限于某一血管供应之神经部位。两次发作之间无神经学异常体征出现。本病常伴发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缺血性心脏病及糖尿病等。

二.全身常规检查:首先需要检点小脑症状,脑神经症状,TIA检查时多无阳性所见。另外全身血压,特别是有无直立性低血压,有无上肢血压左右差。为了解其他动脉硬化程度,检查眼底,颈动脉和眼窝的杂音。

三.一般血液检查:多血症,低色素性贫血,血小板增多症,高脂血症,低血糖因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常规需行末梢血,血液生化学,血清学检查。

四.平衡功能检查:通常VBI多呈中枢障碍所见(ETT异常,OKN反应不良),但小脑前下动脉或从基底动脉分支迷路动脉所出现循环病变可呈末梢障碍所见。VBI时CT检查多不能判定病变部位,而平衡功能检查有助于病变部位的判定。扫视运动潜伏期可见延长,大幅度扫视眼速度减慢;跟踪试验40%呈BenitezzⅢ型曲线,42%失真度超过正常值;视动眼震快慢相比值下降;自发性眼震占14%,位置性眼震占58,O%;冷热反应值较正常人低下,不对称比值增高,18%出现固视失败。 五.耳蜗功能检查: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患者的纯音听阈,声反射无异常所见,37%的VBTIV患者的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异常,平均幅值下降,变异系数增大,部分患者存在用常规听力学测试方法难以发现的耳蜗功能损害。频谱时间序列分析有可能为证实并鉴别VBTIV是属于中枢性还是周围性提供依据.

六.X线学检查

1.单纯放射学检查:头颅,颞骨,颈椎X线片可判断有无畸形,变形性颈椎症,除外颈椎骨质增生对椎动脉的压迫。

2,CT,MRI:通常VBI时这些检查无无异常所见,但横突孔CT扫描异常(缩小,变形)有助于VBI诊断。此外对鉴别出血,梗死,肿瘤有益。动态CT检查对脑血流定量的判定有用,采用质子密度图像法MRI检查可发现VB系存在慢血流。 3,血管摄影:最重要脑血管摄影,详细了解血管的形态,走行异常,侧支循环,确认椎-基底动脉系统的血管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狭窄,闭塞所见。造影剂可从静脉或动脉给予. 七.经颅(或颈)多普勒(TCD)测定血流速度、血流量、血管直径:单光子(ECT)或正电子(PET)发射扫描测定脑局部血流量。颅内血流改变与ABR潜伏期延长相一致。 八.脑电图检查:用于癫痫鉴别,本病在发作时的发现与脑梗死相同,所不同之处在于病情迅速缓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耳蜗   缺血性   潜伏期   小脑   基底   末梢   颈椎   动脉   有无   血管   症状   部位   患者   步骤   短暂   异常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