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痛的疗愈需要存在主义视角

01

自古以来,人类从未停止过对健康和长寿的追求。但是,衰老、疾病和死亡却始终在不远处等着我们。不管现代医疗技术如何发达,疾病仍然是我们生活中一个不期而遇的困扰因素,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有时甚至成为威胁我们生命的可怕杀手。

人们为了能够在医疗条件好一些的医院、找医术高一点的医生就医,托朋友、找关系、送礼物,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是,依然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倾家荡产仍未把病治好的情况还是比比皆是。

目前的过度医疗现象、过度检查现象以及医患矛盾问题,让许多人对医院望而却步,转而求助于养生和“治未病”。一时间,“讲养生知识”、“写养生书籍”、“做健康节目”……与健康有关的活动风起云涌。

02

上述内容是我写在《唤醒自愈力:用禅的智慧疗愈身心》这本书的前言之中。在该书中我从存在性主义角度对慢性病痛和身心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提出了许多观点。

身心一体,在心理医生看来,身体患病不一定只是身体问题,我们在对身体症状/病痛的解释时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是什么引起这种疾病?

•为什么恰恰在这个时候发作?

•病痛对我的身体造成了什么影响?

•现在紧接着会有什么要发生?

•我能预见到将来会发生的又是什么?

•什么是改善或加剧病痛的资源?

•我如何才能控制病痛?

•它的恶化及其后果?

•病痛对我的生活的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对于病痛,我最担心的是什么?

•哪一种治疗是我愿意接受的?我希望接受哪一种治疗?我害怕哪一种治疗?

提出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为了获取资料,它们是被深深感触到的。脸部表情、语气、姿态、肢体动作和步态,特别是眼睛,揭示了内心情绪的纷乱。这种情绪纷乱是慢性痛苦的长期经验的一部分。种种不同情绪——怨怼、绝望、内疚、担忧的表现和处理方式,也揭示了病人和家属是如何对待病痛的。情绪骚动,与其说是对慢性病痛引起的问题的反应,不如说是长期病痛缠身的预期后果的一部分——“存在性”困境。这种骚动也是由病痛的重大变故引发的生理矛盾的表现。慢性病痛的变化从来不会不引起连锁反应。慢性病人就是生活在危险的边缘,时时刻刻受死亡、孤独、限制等“存在性”问题的骚扰。即使最小的变化,也会有可与不可接受之不同,更何况症状的挫折、静止和突然发作,足以导致一种无法接受的、常常是危险的境况。

03

细心的医护人员都知道,慢性病痛行为可以是假装微笑,或者嘴角僵硬地向上牵动,以掩饰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它也可以是直白的,像泉涌的泪水、或者对挫折的切齿咒骂。有人说,莫扎特的音乐即使在看起来到处静悄悄、一切都美好的地方,也最好把它看成是建在活火山口边上的古典意大利花园。慢性病的暗流就像是座火山,它不会消失,也无法控制,是实存在的威胁,随时会喷发。倒霉的事情接二连三。应对危机还只是冰山一角,接下来就要为一大堆本来不是问题的俗事犯难,例如:能否跨过街沿;接触鲜花时要忍住,不哮喘;要努力及时赶到厕所,不尿裤子;吃早餐时要尽量控制,不呕吐;要保持背疼不至于严重到不能工作;担心夜里能不能睡好觉;努力试图性交;做到不影响休假计划,或者干脆说,是面对无数使生活变成负担,时时让他们不自在和绝望的困境。

04

慢性病痛还意味着患者失去了对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活动的信心。很多患有哮喘的人就别再想能正常呼吸,或许也别想很快能制止咳嗽;癫痫患者就像是活在达摩克利斯之剑的阴影之下,随时随地有发作的危险;鼻窦炎患者的困苦在于,常常是一侧或两侧的鼻子有点塞住,呼吸不畅,进而完全不通,耳膜胀痛,不得不用嘴巴呼吸,嘴巴呼吸必定会影响睡眠,还会吸入大量空气,引起吞气症(胀气、腹部疼痛)。病人往往借助鼻腔和口腔血管收缩剂来缓解痛苦。前者有短暂的作用。但过段时间以后,它的作用会减退,鼻窦的困扰往往会卷土重来。后者可能会导致下腹部的不适和嗜睡,而这些可能会加重气喘。所有这些忍受、期待和担心,为的都是避免下一段病痛。每当周期性症状开始时,病人对自己身体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就失去了信心,而这种信心正是一般健康人的感觉的一部分。对自己身体失去信心常常使病人作最坏境况的冷酷推测,有些病人还会因此而意志消沉和绝望,还有部分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这就是说,从存在主义心理治疗的角度看,慢性病痛是与伤心、绝望等心境是紧密相连的,患者为失去作为日常基础的健康体魄和自信心而哀伤。忠实的躯体与生俱来,所以我们从来没有想到过:它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确实无疑的基础,而慢性病痛就是对这种基本信任的背叛。慢性病患者觉得自己处在不信任感、对无常的怨恨、对失却的痛苦的包围之中。肉体的背叛引起慌张、震惊、怨愤、嫉妒、绝望等恶劣心境,慢性病人的生活必须与它们打交道。

05

已故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人是‘向死的存在’。”慢性病痛患者对这句话的体验更是深刻。

的确,如果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上述现象的背后原因可能是:在个体面对存在的既定事实时引发出来的冲突。这里的“既定事实”是指某些终极关怀、某些人之所以为人的必然特质,主要包括死亡、自由与责任、孤独和无意义。而这些必然特质会以健康焦虑、身体不适以及疾病的方式表现出来。

严复、冯友兰等哲人指出,宗教总体上说是教育教徒们如何从容面对死亡。遗憾的是,国人的宗教感相对薄弱,故中国人较之其他众多民族,对死亡高度恐惧。在我们的大众文化中,往往回避从个体性角度去讨论死亡、自由、孤独及意义问题。

我本人曾经是个内科医生,由于对疾病的药物治疗不甚满意而转入精神/心理卫生领域,又在发现精神科药物和常规的心理治疗方法解决生命深层次问题的局限性之后,便一头扎进佛禅学中,发现佛禅学在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等方面与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观点是相通的,其对治病痛的方法与世界上许多疗愈方法是兼容的,并把自己的临床治疗慢性病痛和心身疾病的经验整理成了著作“禅疗四部曲”(分别为《过禅意人生》《做自己的旁观者》《唤醒自愈力》《与自己和解》)

还有,医学领域在一种通常未曾言明的假设上运作——疾病与最终的死亡本身,是可以被歼灭的。心理卫生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现代的世界观,在面对人类限制时有严重的困难;在没有面对自己真正的限制时,我们是自我膨胀的,而且我们的自夸迟早会被清算。

总之,对于慢性病痛的疗愈来说,我们需要借助存在主义哲学和心理治疗学的理念和方法,如此,即使我们不能让患者活得更长命,但至少可以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有诗意、更有品质。

慢性病痛的疗愈需要存在主义视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病痛   存在主义   心理卫生   可能会   视角   症状   主义哲学   病人   患者   绝望   情绪   呼吸   信心   身体   疾病   生命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