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心理科医生为这些事而烦扰

01

女性,18岁,当地某重点高中的学生。该来访者初中时成绩不错,在班里名列前5。上高中以来,成绩下降,出现了失眠、紧张、身体不适等症状,头脑中还不时冒出不想上学的念头,到医院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她妈妈就在学校旁边租了房子陪读,情况暂时改善。但没多久,该来访者又反复出现不适,不想上学的念头越来越强烈,觉得“现在的教育是误人子弟,浪费生命,还不如去打工”,“如果家人再逼着她去读书,就选择离家出走或自杀”……家长遂把她带到台州医院心理卫生科。接诊医生了解了相关情况,建议进行情绪和个性方面的评估时,她父亲说:“医生,你先给她打张‘抑郁症’的证明,以便办理休学,然后我带她出去旅游一趟,如果还不好,再找你就诊。”当医生说这样不妥时,她父亲开始破口大骂:“你这医生怎么连最起码的同情心都没有,良心被狗吃了!”,后又说“如果你帮助我,我全家都会感谢你一辈子”……不管医生如何解释,她父亲就是不理解。

我们心理卫生科不时遇到这种情况:来访者的临床状态属于以焦虑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性障碍,但来访者本人和家属要求医生开具医疗证明:有些要求休假,有些要求换岗位,有些要求提前退休。他们经常说的话是:“单位领导/老师说了,要先到医院开证明再办请假/换岗位/办理休学……”当医生告诉他们不妥——这是帮倒忙行为,也是违反医疗原则的行为,因为,这种“继发性获益”对“人”的成长并没好处,我们还是一起探索如何去摆脱“存在性困境”时,往往会招致他们的不满,甚至辱骂。

这是我记录在著作《正念生活:心理医生教你摆脱焦虑的折磨》这本书中的案例和内容。

又是一年的开学季。每年这段时间,我们心理科医生为学生的休息/休学证明、不住校的证明、康复/心理正常的证明等事而烦扰。

02

为什么会这样呢?

就精神/心理科的疾病和治疗来说,如果学生患的是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重性抑郁症等重性精神疾病,那往往意味着需要住院治疗;经过系统的、规范的治疗之后,经治医生是可以为其作出是否需要休息/休学的建议、是否适合上学的建议的。

对于睡眠问题、一般的情绪问题(如恐惧焦虑问题、反应性抑郁问题)、一般的行为问题(如网瘾问题、人际关系问题)、适应障碍等,可以选择门诊系统的心理治疗、必要的药物治疗。存在这些问题的学生需要的是学会面对痛苦和困难,在日常生活中学会运用建设性的方法去应对。这时选择休息/休学、不住校的想法和行为是一种逃避,对人格的成长和成熟会起反作用的。这种逃避模式一经形成,该学生很可能在以后的人生中一遇到困难就逃避,而且很“喜欢”生病,用“疾病”的方式代替生活中的痛苦。所以,在遇到这类情况时,心理科医生一般不会为学生开具休息/休学证明、不住校证明的,自然也就不涉及康复/心理正常这一说了。当然,情况严重,需要住院观察、治疗和矫正者另当别论。

此外,精神心理科的就诊资料需要妥善保管,就诊时提供给医生,这样,如果接诊的门诊医生在明白该学生曾经所患的精神心理障碍、系统而规范的诊疗记录的基础上,在进行当下情况的评估之后,是有可能做出是否适合上学的建议的。如果诊疗的经历不系统和规范、病历资料不详细和具体,其他医生是难以提出建议的。我曾经遇到一位老师,他的孩子曾经以“进食障碍”的名义休学一年(休息证明在其他医院开的),他拿着原来的诊断证明的复印件(而且很模糊)到我们心理科要求开康复/心理正常的证明,医生让他提供以前的病历以及期间的治疗记录,他不仅提供不了还在诊室不停试图“说服”医生:“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你们医院XX、YY都是我学生……”

总之,对于大部分心理障碍,是否适合上学和工作可以与医生探讨,但需要明确的是:这是个人选择和社会问题,而非医疗问题,除非有医疗鉴定的需要者,依据鉴定结果。学生不想住校,学校要求其去医院开要通校证明,这在逻辑上能成立吗?难道是否住校不是学校和家长之间协商解决的吗?另外,同学吵架了、学生发脾气了,强行要求家长带孩子去心理科开具“心理是否正常”的证明,这种行为难道不是对学生人格的侮辱吗?

我们需要警惕“把社会问题医疗化”这一不良现象和行为。

03

下面内容摘录自我的著作《正念生活:心理医生教你摆脱焦虑的折磨》这本书,希望对一门心思想着“休息/休学证明、不住校的证明”的学生和家长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有一位来访者,男,初三学生,希望考重点中学,觉得自己本来的成绩应该可以考上本地最好的高中,但是最近几次考试都不理想,觉得再这么下去会有考不上的危险。想加把劲,可是没什么效果,反而越来越差,睡不着觉,人异常疲惫。医生告诉他他的疲劳跟过度紧张有关,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确实不能放松,做任何事情都紧绷着,就连去操场走走的时候也是想着自己的学习,他说“越紧张越做不好,成恶性循环了”。医生帮助他调整了认知,接纳目前的不理想状态,不那么执着于考重点高中,结合放松练习,症状慢慢改善了。

很明显,这位焦虑者的背后是生活/人生问题。如果不去解决生活/人生问题,而只是从医药的角度去“治疗”或逃避,说舍本逐末还是客气的,说是阻碍“人”的成长并不过分。

下面再借莎士比亚《麦克白》中的对话来强调一下“建设性地面对问题而不是逃避”的重要性:

医生:回陛下,她并没有什么病,只是因为思虑太过,持续不断的幻想扰乱了她的神经,使她不得安息。

麦克白:你难道不能照顾一颗生病的心灵吗?从记忆中拔出一种根深蒂固的悲痛,抹去写在大脑中的那些苦恼,用一剂使人忘却一切的甘美的药剂,把那堆满在胸间,重压在心头的积毒清除干净吗?

医生:那还是要仰丈病人自己拯救自己。

开学季,心理科医生为这些事而烦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医生   心理   心理卫生   来访者   社会问题   病历   心理障碍   焦虑   家长   情况   建议   医疗   医院   学生   系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