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剥下“为了你好”的遮羞布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剥下“为了你好”的遮羞布

轰动一时的“北大学子吴谢宇弑母案”,前段时间终于有了新进展。案件主人公吴谢宇因犯故意杀人罪、诈骗罪、买卖身份证件罪等,被法院一审判处死刑。一时间,这个话题再次引起了轩然大波。关于学生群体的心理危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不可回避的焦点之一。我也为此在公众号(心理科包博士,baozuxiao)里专门写过一篇稿子:从“吴谢宇弑母”现象探讨“理想的母爱”。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又称世界心理健康日。让我们再一起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剥下“为了你好”的遮羞布。

01

相信很多人曾经被父母或领导用“为了你好”来教育过,同时也曾经用这几个字去教育过孩子和旁人。

真为是为了他人好吗?心理卫生科的临床经验告诉我们,答案很多时候是否定的。我们发现,“为了你好”这几个字体现的是一种“依赖共生”的关系模式,对个体的成长是不利的。

02

很多人都听说过所谓的“逆转的代际”现象,意识是:父母和其他成年照顾者会不自觉地利用孩子满足自己的需要。换句话说就是,不是成人在照顾孩子,而是孩子在照顾成人;成人不鼓励孩子的兴趣和确立自己的身份,而是鼓励孩子密切关心和照顾成人。如此看来,我们的“孝文化”就是一种“逆转的代际”现象。

研究表明,那些在儿童时期被抛弃和忽视的父母和成人照顾者中,这种“照顾父母”的现象尤其常见。在这种情况下,常见的情形是,父母照顾孩子直到他们长大到可以自给自足,然后期望孩子开始照顾父母。孩子们感觉到父母状况不稳定时,可能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照顾父母的需要,而不去理会自己的需要。他们相信如果能够照顾好父母的需要,那么父母可能会再次照顾自己的需求。在家中排行老大的孩子中,照顾父母的现象非常普遍。

03

父母直视着新生儿的眼睛,如果没有将他/她看作一个单独的人,而是将他/她视为父母的延伸,就会发生另一种错位。他们将自己的未完成的愿望和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他/她成为父母一直想成为的成功的医生、律师、公务员、音乐家或其他知名人士。因此,家长只会将孩子视为满足自身未能实现的梦想和抱负的载体,并且设计孩子去实现这些梦想,以获得父母的爱。这也是被称为有条件的爱。“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背后就是如此。

父母参与角色逆转的另一种方式是给孩子们父母想要却没有得到的东西。照顾父母的孩子也要学会表演,让父母看起来很好,看起来很爱孩子。父母的重点是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而不是满足孩子的需求。

由于很少有成年人意识到孩子在照顾父母,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与父母的角色倒错,许多父母用这些模式来伤害孩子。因此,这个倒错的过程很难识别和治愈,因为照顾父母的孩子们在外人看来是一个善良和孝顺的孩子。然而,父母在完成角色倒错时,孩子们很多时候会意识到。尽管如此,他们还是常常会想,如果不为父母牺牲自己,父母就不会照顾他们,也许连生存下去都不可能。这种“依赖共生”的过程在自恋的社会文化中更是普遍。

04

不得不压抑你的感情、思想和梦想,压制你正在成为的那个人的脆弱部分,这是一种发展性创伤。许多信息和规则教导你否认真实的自我,这些是由父母和其他权威人物给予你的,他们相信这是“为了你好”。作为一个孩子,你可能很难相信你需要苛刻的惩罚、批评、羞辱、羞耻、嘲笑和忽视。但是因为你认为父母和老师是聪明的、全知的保护者,所以你接受了他们的判断。当他们说“为了你好”时,你会相信他们,所以你觉得这一切是理所当然的。换句话说,“为了你好”这句话相当于给孩子进行了如下的催眠和暗示:“如果你在我们的教养方式下产生了任何问题,那就是你的错,一定是你的错。”这是有害的羞耻感的基础。

精神分析的理论和经验都已证明,这种“为了你好”的“依赖共生”的教养方式会形成残酷的恶性循环:残忍的毁灭性后果从一个人传递给另一个人,以此作为报复的方式。典型的例子如受欺凌和虐待的儿童,长大后会成长为欺凌者和施虐者。那些把残忍行为传给弱者的人,试图释放他们在遭受残酷迫害时无法表达的愤怒和愤怒的情绪。据研究,阿道夫•希特勒就是一个受虐儿童,他把残忍的恶性循环运用到了极端程度。父亲打骂他的同时也在给他灌输犹太人的“邪恶”。这为他对犹太人的仇恨和成年后必然的复仇行为奠定了基础。

对任何个体的成长来说,认清孩提时代“为自己好”的事件的性质很重要。温尼科特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孩子要成为一个成年人,那么是要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才能完成这段成长之路的。”卢梭是这样论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因此,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中的一项关键内容是:剥下“为了你好”的遮羞布,把青少年当成存在意义上的“人”来培养,而不是为了训练成一架工具或齿轮——《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剥下“为了你好”的遮羞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遮羞布   心理健康   你好   恶性循环   成年人   青少年   残忍   成人   角色   父母   现象   需求   儿童   梦想   方式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