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雨人”寓言谈心理疾病的疗愈思路

01

德国汉学家卫礼贤曾经讲过一则寓言叫“造雨人”,大意如下:

卫礼贤在青岛当牧师期间,山东某地方长期发生旱灾,乡村土地干裂导致农作物没有收成,许多人因此遭受饥荒之苦。人们在绝望中采用了他们所知道的所有宗教仪式祈雨:天主教教徒举行游行活动,基督教教徒群起祷告,佛教徒们烧香,还有人拿枪射击、想吓跑带来旱灾的恶灵,但一切都起不了作用。最后有一位中国人说:“我们要把造雨人找来。”

于是,他们送信到中国另一地方,请求一个著名的造雨人来帮助他们。终于,一个干瘪的老头出现了。他只有一个要求:他需要一个安静的小屋。他把自己锁在屋里达三天之久,第四天时云聚拢了过来,并在不该下雪的季节降下了不寻常的厚重大雪。

关于这位神奇的造雨人,城里开始传出种种谣言。卫礼贤也出于好奇跑去找这造雨人,问他是怎样办到的。老人回答说:“在我住的地方,凡事都井然有序,这里却一团混乱,违背了老天爷的旨意。这地方可说背‘道’而行,而我也因为到了一个脱序之邦而脱离了万物的本然和谐。因此我必须等上三天才能把‘道’找回来,然后雨就自然下来了。”

02

许多所谓的理性人士可能会对上述寓言呲之以鼻。然而,在从事深度心理治疗工作的治疗师看来,这则寓言道出了心理疾病的疗愈思路和方向:就像文中的造雨人离开城市、退居到一个可容他默想和省思“自性”的小茅屋中一样,我们只有离开偏颇不全的“自性”意象,重新与“道”建立连结,藉以连结于完整的“自性”;只有持续地关注“自性”,我们才有可能彻底摆脱心理疾病的折磨。我曾经在著作“禅疗四部曲”之《过禅意人生:存在主义治疗师眼中的幸福》这本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写过一章《顺应自然规律》,在文中不断强调这一观点。

大卫·里秋曾经提出:“万物都有其自然的发展趋势,无论它真实的内在核心会发展成什么样,这种趋势都是人为干涉不了的。我们所能做的一切,就是向它看齐,它想发生什么就让它自然地发生,我们付出努力只是参与、帮助它发生。”

但是,我们许多现代人的行事方式正与此相反。大部分人似乎都已习惯“设定目标——制定计划——走向成功”的路线,仿佛只要拥有一个伟大的目标和一套十分具体的计划,我们想要的成功就一定会来,好像你想要的任何结果都是人的订制一样。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许多荒唐事就不断地在各地上演。例如,历史上的“大跃进”现象即是如此。即使是进入了21世纪的现在,这种现象依然存在。例如,媒体上曾报导过某地给每村下达精神病人指标,许多单位给各个科室下达考核C等级(基本合格)、D等级(不合格)指标,甚至还有些单位给各个科室规定不良事件的指标。

但是,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的行为不仅无益,反而只会加重不诚信行为和谎言。例如,一项管理学实验表明,如果让被试者进行字母游戏,然后匿名报告自己的进展,那些制定明确目标任务的人撒谎现象远远多于那些得到指示只是尽力而为的人。荣格曾经是如此告诫那些靠规划来生活的人群:

……简朴而顺其自然。你无须预测,但是能够回顾。世界上并没有“如何”来生活,我们只是每天生活着……然而,你似乎很难不变得复杂,很难去做手边简单的事情……所以,从你自尊的高峰降下来吧,倾听自己最基本的感受。这就是你的路。

03

有心理卫生科临床经验的人都会同意,几乎所有心理障碍均与不尊重自然规律有关。例如:

(1)头脑中的念头有如波浪,它的来来去去本来是非常自然的现象。而焦虑症和强迫症的来访者往往认为,这些念头太令人难受了,必须控制它。结果是越压制念头越多,越逃避恐惧的场所自由空间越小。

(2)诗人鲁米说:“人是一间客房,每天早晨都有新来的客人,快乐、沮丧、卑鄙,一些瞬间的意识就像一个不曾预料的客人那样来了,欢迎并且招待所有的人!”而许多心理障碍的来访者的口头禅是“只要快乐就好”,他们往往以“情绪”作为衡量好坏的标准。

(3)身体的许多症状或不适可能只是“与整饰性邀请有关的小恙”,与动物经常自己或同伴间相互整理、清洁皮毛的行为类似。但对疑病症、健康焦虑、强迫症患者来说,这些症状必定与身体某处的重大疾病有关。他们的口头禅是“只要身体健康就好”,他们往往以“症状”为衡量好坏的标准。结果陷入了“精神交互作用”和“注意力固着”的状态:他们被封闭在主观世界中,由于不断地自我暗示,注意力越来越集中在症状上,导致症状固着,苦恼也随之加剧。

(4)睡眠不是由意识控制的。但许多失眠症患者(尤其入睡困难者)太过强调睡眠的时间,晚上一到平时睡觉时间,不管有无睡意都去睡觉,如果睡不着就着急,反复看时间,第二天会根据前一晚的睡眠时间进行补觉。结果也出现了“精神交互作用”和“注意力固着”的状态。

相应地,在心理治疗领域,顺应自然规律是一项重要的治疗原则。有心理科临床经验的人都知道,当症状出现时,越想努力克服,就会使自己内心冲突越严重,苦恼更甚,症状就越顽固。我们唯一能做的是“接纳”症状,允许症状存在,然后是“忍受痛苦,为所当为”,像健康人一样带着症状生活,把原来集中于自身的精神能量投向外部世界,在行动中体验自信与成功的喜悦。这样,症状就会慢慢淡化,甚至消失。

04

有鉴于此,我提出了心理疾病的疗愈方向——把心理障碍的疗愈问题还原为生活/人生问题(集中体现在著作《走出绝望:心理医生教你摆脱抑郁的折磨》《正念生活:心理医生教你摆脱焦虑的折磨》《学习睡觉:心理治疗师教你摆脱失眠的折磨》之中);核心治疗思路是:通过“禅疗”(以正念训练和存在主义治疗为核心),让心理疾病患者的“自我”与“自性”重新建立连结

从“造雨人”寓言谈心理疾病的疗愈思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寓言   自性   存在主义   旱灾   心理疾病   心理治疗   来访者   自然规律   心理障碍   注意力   症状   患者   念头   思路   现象   疾病   发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