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重的治疗体会

临床上“湿气重”“痰湿”“湿热”之类的描述是非常常见的,我看病的时候也是这样,一看舌苔比较白厚的寒湿啊这是,黄厚腻的湿热呀,水滑的湿气重啊,舌头胖大有齿痕的脾虚湿重啊,你湿气很重,你湿热明显,这样的话我也常说,但是究竟怎么在临床上用药祛湿祛痰,还真没有系统整理过。

有时候每个医生的认知和对病情的理解是会有偏差的,治疗思路和临床用药也是有一定的偏差。简单的一个例子,倘若我看到病人舌苔水滑、寒湿比较明显,哪怕不太明显,但是本身没什么热象的话,我可能会加点附片,附子温阳化水,典型的真武汤法;舌质淡,水滑,苔不明显的话,苓桂术甘汤法,治痰饮者以温药和之;舌厚腻的,寒湿重的,泽泻、茯苓、丹皮、萆薢之类,仿地黄汤法三补三泻之义;舌苔白厚,不水滑的,平胃散方;舌苔黄厚腻的,小陷胸法;湿热病里常用的三仁汤,还有我不太会用的加减正气散等等。

化湿的方药很多,治则也不少,芳香化湿,胃纳不佳,舌苔薄腻,荷叶、香薷、藿香、佩兰;健脾燥湿,苍白术;健脾渗湿,茯苓、扁豆、薏苡仁;理气醒脾化湿,砂仁、木香;疏肝和胃利湿的,木瓜;利水渗湿的,车前子草、泽泻、猪苓;活血利水的泽兰、益母草、王不留行;清热利水的芦根、茅根、滑石、竹叶;凉血利水的大小蓟等。

上面只是自己脑子里随机想到的一点东西,但根本问题,何为湿,何为痰,何为饮,从辨证到论治,这个问题我想系统梳理一下,(但是做起来还是有难度,我自己理解的概念也可能是有点不清晰的,临床面对的情况可能更偏向于湿这一方面,痰湿、湿热,可能是更偏重于湿的一块,写到后面我发现我对痰的理解可能是有一些偏差。)

湿气是什么?中医基础里讲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医诊断里是风寒暑湿燥火六邪,这是外感,还有内伤生湿。湿、痰、饮、水等,这几个词我想湿气这个概念应该是广义的包括痰、饮、水在内的,但是痰目前应该有点狭义化了,一提痰就是咳嗽咳痰,还有一个就是舌苔厚的时候往往会讲痰湿;水和饮应该也是狭义化了的,可能水的话现在主要看到了水肿、腹水,饮的话概念不是特别清晰,只有金匮要略里痰饮、留饮、支饮之类的概念。

总的来说,所谓湿气,致病特点和临床表现应该是中医教材所说的“湿邪”可以概括的。“湿性重浊;湿为阴邪,易阻滞气机;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从症状上讲,“头昏沉、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面垢眵多、大便溏泻、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人白带过多、湿疹浸淫流水;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腹泻;水肿、腹水、尿少;湿疹、湿痹、湿温;淋浊、泄痢”,这些症状也基本上是我们判断湿气重的指标。痰饮被教材另列为一种病邪了,即是致病因素又是病理产物,主要特点是痰阻气机;看教材描述“痰滞在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阻于心,胸闷心悸;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癫狂;痰停于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在经络筋骨,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阴疽流注;痰浊上犯于头,眩晕、昏冒;痰气凝结咽喉,咽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饮在肠间,肠鸣历历有声;饮在胸胁,咳唾引痛;饮在胸膈,胸闷、咳喘、不能平卧;饮溢肌肤,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疼痛”。对比一下,饮基本上是金匮的描述,并无发挥,但临床上咳喘、水肿这些,基本上被辨证成了肺虚痰阻了;痰的症状和湿气也多有重复,相较比较特异性的在于痰阻心窍、痰入经络,应该是与温病学说痰迷心窍、内陷心包之类有点关系;另外,痰强调了一个“无形之痰阻滞经络”的问题,怪病、疑难杂症多责之于痰,痰除了和湿类似的内容,还多了一个抽象的定义。

实际上,临床使用的时候,对痰、湿、饮、水的概念也并不是特别清晰,可能肺病的时候痰湿的意思是痰,所以化痰、祛痰,半夏、南星、陈皮之类;更多的时候是湿气重说的是脾虚生湿,所以苍白术、苡仁、砂仁、茯苓;但有时候感觉健脾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三仁杏蔻薏苡仁应该是分利三焦,拌黄瓜算是苦辛宣中,加附子实际上是温阳利水,舌苔厚腻的时候茯苓泽泻萆薢有个泄肾浊的说法。

总的来说,从病理上来讲,这类病邪均属水湿阴邪之类,与体内水液代谢相关,涉及脏腑基本上是肺、脾、肾、三焦,有一定的统一性;但在具体的治疗上有一定区别和侧重,比如健脾化湿和宣肺祛痰是不一样;健脾化湿和燥湿健脾也不一样,渗湿利水的选药和祛痰化浊也是区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湿气   咳喘   痰迷心窍   泽泻   燥湿   砂仁   附子   舌苔   茯苓   湿热   经络   胸闷   水肿   偏差   概念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