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病症——3.咳嗽

肺系病症——3.咳嗽

肺系病症之咳嗽

一、概述

咳嗽是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咯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又是具有独立性的一种疾患。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病证的主要症状。

咳嗽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外感咳嗽为六淫外邪犯肺,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不论邪从外入或邪自内生,均影响及肺,致使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为咳嗽。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管返流性咳嗽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二、辨证分型

(一)风寒袭肺证

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象脉象: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常用三拗汤合止嗽散。

(二)风热犯肺证

咳嗽咳痰不爽,痰黄或稠粘,喉燥咽痛,常伴恶风身热,头痛肢楚,鼻流黄涕,口渴等表热证。舌象脉象: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治以疏风清热,宣肺止咳。常用桑菊饮。

(三)风燥伤肺证

喉痒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连成丝,咳痰不爽,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唇鼻干燥,口干,常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象脉象: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小数。治以疏风清肺,润燥止咳。常用桑杏汤。

另有凉燥犯肺,乃风寒与燥邪相兼犯肺所致,表现干咳而少痰或无痰,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于等症。治以疏风散寒,润肺止咳。常用杏苏散加减。

(四)痰湿蕴肺证

咳嗽反复发作,尤以晨起咳甚,咳声重浊,痰多,痰粘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胸闷气憋,痰出则咳缓、憋闷减轻。常伴体倦,脘痞,腹胀,大便时溏。舌象脉象:舌苔白腻,脉濡滑。治以燥湿化痰,理气止咳。常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五)痰热郁肺证

咳嗽气息急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稠粘或为黄痰,咳吐不爽,或痰有热腥味,或咳吐血痰,胸胁胀满,或咳引胸痛,面赤,或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象脉象:舌苔薄黄腻,舌质红,脉滑数。治以清热肃肺,化痰止咳。常用清金化痰汤。

(六)肝火犯肺证

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赤,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粘,或痰如絮状,咳引胸胁胀痛,咽干口苦。症状可随情绪波动而增减。舌象脉象:舌红或舌边尖红,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以清肝泻火,化痰止咳。常用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

(七)肺阴亏耗证

干咳,咳声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常伴有午后潮热,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舌象脉象:舌质红少苔,或舌上少津,脉细数。治以滋阴润肺,化痰止咳。常用沙参麦冬汤。

肺系病症——3.咳嗽

三、医案精解 (续上篇医案)

案3(杨建新医案)

漆某,男,57岁。

初诊(2018年3月5日)。

主诉:咳嗽咯痰1周。

述感冒1周,咳嗽,咯黄痰,咽痛、发热、恶寒,自测体温38.2-39℃,口干口苦,多汗,全身疼痛,疲乏无力,胸闷胸痛,舌淡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查:白细胞计数(WBC)11.4×109/L,中心粒细胞78.2%。胸片示:双肺支气管感染。在社区卫生中心静脉输注抗生素治疗3天无效。

中医诊断:咳嗽;西医诊断:急性支气管感染。

证属:少阳痰热,邢金犯肺。治宜:和解少阳,清肺化痰。方用自拟柴胡止嗽汤。处方:

柴胡20g,黄芩10g,生石膏90g,生甘草10g,姜半夏10g,干姜10g,党参10g,杏仁10g,知母10g,桔梗10g,金银花10g,金荞麦30g。

6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2018年3月11日)

药后诸症均减,胸痛、发热、口干、身痛消失,咳嗽咯痰明显减轻。

前方续服3剂痊愈。

【按】《伤寒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满,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本例患者,外感一周,邪入少阳,痰热互结,刑金犯肺,故予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袪邪外出,加石膏、知母、金银花、金荞麦清热解毒,杏仁、桔梗调节肺脏气机,故能收效。

肺系病症——3.咳嗽

案4(李生棣医案)

张某,女,43岁。

初诊(2005年8月9日)

自诉:咳嗽、鼻塞、流涕、乏力反复发作3年。

患者因素日劳累,工作压力大,于3年前出现发热、咳嗽、鼻塞、乏力,曾在当地诊断为肺炎,住院治疗一周后病愈出院。出院后感冒症状反复出现,多次求治于西医并口服大量的抗生素,疗效欠佳,遂前来就诊。平时常服速效感冒片、维C银翘片等,现鼻塞、流涕、咳嗽、疲乏、多汗,平素恶风、畏寒。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中医诊断:咳嗽;西医诊断:咳嗽。

证属:肺脾气虚。沼宜:健脾益气,和胃解表。处方:

炙黄芪15g,炒白术12g,防风10g,党参15g,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0g,桂枝10g,炒白芍15g,焦杜仲15g,荆芥10g,炙甘草6g。

3剂。冷水煎500mL,分2次服。

二诊(2005年8月12日)

服上药后诸症好转,现偶觉鼻塞、流涕、出汗,余无不适,舌脉印象如前。

故前方去焦杜仲,加五味子,辛荑各15g。4剂。冷水煎500mL,分2次服。

三诊(2005年8月17日)

服药后诸症悉平。舌淡红,苔薄黄,脉沉。

为巩固疗效,嘱续服上方4剂,煎服法同前。

【按】本病在治疗上,必须益气和卫解表同时进行,决不拘泥于“在卫汗之可也”之大法。《证治汇补·伤风》:“虚人伤风,屡感屡发,形气病气具虚者,又当补中,而佐以和解,倘专泥发散,恐脾气益虚,腠理益疏,邪乘虚入,病反增剧也”。熟练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抓住病因,有是症用是药,治疗才会达到很好的效果。医者不必求奇求险,世无神奇之药,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方中炙黄芪、炒白术、防风取玉屏风汤之意,方中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佐以防风走表而祛风邪;党参、柴胡、黄芩、半夏取小柴胡汤之意,柴胡苦平,入肝胆经,舒泄气机之郁滞;党参补气扶正,黄芩清宣上焦之湿热,半夏化痰和胃,诸药相伍,使少阳和解,气血调畅;桂枝、白芍等取桂枝汤之意,桂枝辛甘化阳以实卫,芍药酸甘化阴以和营。焦杜仲补益肝肾。共奏益气和胃解表之功。

康桥原创作品,敬请关注,请转发!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欢迎关注《康桥笔谈》百家号、《康桥笔谈》公众号!

【作者简介】康桥,男,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武术协会会员,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肺系病症——3.咳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甘肃省   脉象   外感   舌苔   胸痛   半夏   白术   黄芩   桂枝   柴胡   党参   黄芪   西医   病症   口干   常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