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杏林史话——24.妙手回春窦伯清


甘肃杏林史话——24.妙手回春窦伯清

文/康桥

窦伯清,原名窦澂,甘肃武威人,生于1914年,卒于1988年。幼年就读于武威县清应寺私塾,1927年国学专修馆,1937年辍学经商。

在此期间,人因病被庸医误治而丧生,悲愤之余遂立志学医, 刻苦攻读中医基础理论,以《医学三字经》启蒙,从简至繁, 由易而难,逐渐涉及《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学习之余窦伯清常义务为乡邻亲朋诊治,颇多效验,由此学习志趣日浓,凡遇疑难重病,就求教于其他医家,由此获益良多,学识日增。

为求深造,他于1930年10月前往兰州积善针灸馆研习中医, 进一步系统学习了中医及针灸专业技术,1939年底结业,1940年正式悬壶于武威。

由于他治疗的疑难杂病非常多,所以名声大噪,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但他并不以此而满足,学习更加勤奋,对《医宗金鉴》《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医林改错》等重点研习,并于1948 年参加了北平国医砥柱社,进一步探求中医学术,并任武威分社社长。新中国成立后,中医事业犹如枯木逢春, 窦伯清活跃在诊病防病的第一线, 深受群众欢迎。

甘肃杏林史话——24.妙手回春窦伯清

窦伯清从医50余年,治学严谨,对医术精益求精,形成他独特的学术思想。其在内科、儿科、妇科及针灸等诸多方面经验颇丰,对中风、消渴、虚劳诸病的疗效尤为卓著,深得患者信赖。

晚年,其学术思想与医学经验被整理成《窦伯清医案》《烂喉丹疹》《中风》《湿热水肿》《消渴》等著作。他认为医者要精研医理,吸取各家所长,摒弃偏执之短。倡导在学术上避免门户之见和尊卑之分,对历代各家学术之争,从不厚此薄彼,认为各有可取之处,对各家之术总是潜心研讨,求验于临床,融为己见。

他在治疗时强调审证求因,循经定治,理法方药一线贯通。认为“辨证不明因,治疗无经循,用药效不灵,花钱甚误命”。临证拟法,紧扣主证,处方法度严明,用药简练精当,经方时方并用,尤善用《金鉴》之方,从不开面面俱顾的杂方、大方。他常说“杂方、大方,貌似各症均管,面面俱顾,其实反映了辨证不详,用药无法,形式上瞻前顾后,其结果喧宾夺主,其力不专”。

甘肃杏林史话——24.妙手回春窦伯清

其用药一般都在八九味左右,真正做到了简、便、廉、验。处方用药审慎缜密,时刻不忘顾护正气。如用理气剂时,慎用刚燥之味,恐伤胃阴,用养阴药时,主张复勿滋腻,毋碍胃气。拟汗之法,先考虑保津,配合清滋之方,尤顾其扶正。窦伯清晚年学验俱丰,但仍“枕旁书常盈”,勤学不倦。他擅长益气活血、祛瘀通络。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对王清任《医林改错》和唐容川《血证论》甚为推崇。如对于中风,他认为“是气血虚衰后导致肝肾虚衰;虚则气馁,瘀者偏废”。因而在治疗方法上主张“气充神自清,血足瘀自消”,所以,在“中风” 患者治标之后,便转为病因治疗,运用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之品,体现了他师古而不泥古的学术思想。

窦伯清一生俭朴廉洁,为人朴实,平易近人,深受同道、患者及后学者的信任和敬佩。不仅因为其医术高明,主要是其德行使然。窦伯清对求医的患者,无论高低贵贱、长幼妍蚩皆一视同仁,认真对待。

窦伯清对中医事业精诚所及,鞠躬尽瘁,成绩卓著,蜚声西北。在甘肃省中医院工作时,从不因为自己的学术地位高而压制不同的学术观点,而是提倡学术争鸣,鼓励青年奋发自强,亲自带教培养后学,可谓桃李遍陇原,大多成为甘肃中医界的中流砥柱。

甘肃杏林史话——24.妙手回春窦伯清

康桥原创作品,敬请关注,请转发!版权已保护,转载微我, 以免误伤,盗用必究!欢迎关注《康桥笔谈》百家号、《康桥笔谈》公众号!

【作者简介】康桥,男,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武术协会会员,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甘肃杏林史话——24.妙手回春窦伯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甘肃   时方   修武   甘肃省   妙手回春   医者   笔谈   史话   卓著   医术   针灸   处方   晚年   患者   中医   学术   思想   窦伯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