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系病症——6.喘证

肺系病症——6.喘证

肺系病症之喘证

一、概述

喘病是指由于外感或内伤,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以致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等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严重者可由喘致脱出现喘脱之危重证候。

喘病主要见于西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源性心脏病、肺炎、心源性哮喘、重症肺结核、矽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癔病等疾病出现喘证的临床表现时,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喘病的病因很复杂,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均可成为喘病的病因,引起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或气无所主,肾失摄纳便成为喘病。喘病的病位,主脏在肺和肾,与肝、脾、心有关。喘病的病理性质有虚实两类。实喘在肺,为外邪、痰浊、肝郁气逆,肺壅邪气而宣降不利;虚喘当责之肺、肾两脏,因精气不足,气阴亏耗而致肺不主气,肾不纳气。故喘病的基本病机是气机的升降出纳失常,“在肺为实,在肾为虚”。病情错杂者,每可下虚上实,虚实夹杂并见。但在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虚实之间有所侧重,或互相转化。

本病的严重阶段,肺肾虚极,孤阳欲脱,必致心气、心阳亦惫,心不主血脉,血行不畅而瘀滞,面色、唇舌、指甲青紫,甚则出现喘汗致脱,亡阳、亡阴,则病情危笃。中医根据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分为如下几种证型。

肺系病症——6.喘证

二、辨证分型

(一)风寒闭肺

喘息,呼吸气促,胸部胀闷,咳嗽,痰多稀薄色白,兼有头痛,鼻塞,无汗,恶寒,或伴发热,口不渴。舌象脉象: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治以散寒宣肺。常用麻黄汤。

(二)表寒里热

喘逆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咳痰粘稠,形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溲黄,便干。舌象脉象: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或滑。治以宣肺泄热。常用麻杏石甘汤。

(三)痰热遏肺

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多粘稠色黄,或夹血色,伴胸中烦热,面红身热,汗出口渴喜冷饮,咽干,尿赤,或大便秘结。舌象脉象:苔黄或腻,脉滑数。治以清泄痰热。方药:桑白皮汤。

(四)痰浊阻肺

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粘腻色白,咯吐不利,兼有呕恶纳呆,口粘不渴。舌象脉象:苔厚腻色白,脉滑。治以化痰降逆。常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

(五)肝气乘肺

每遇情志刺激而诱发,发病突然,呼吸短促,息粗气憋,胸闷胸痛,咽中如窒,咳嗽痰鸣不著,喘后如常人,或失眠、心悸,平素常多忧思抑郁,或不思饮食,大便不爽,或心烦易怒,面红目赤。舌象脉象:舌淡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或弦而数。治以开郁降气平喘。常用五磨饮子。

(六)饮凌心肺

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少,怯寒肢冷,面唇青紫。舌象脉象:舌淡胖或胖黯或有瘀斑、瘀点,舌下青筋显露,苔白滑,脉沉细或带涩。治以温阳利水,泻肺平喘。常用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

(七)、肺气虚

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痰吐稀薄,自汗畏风,极易感冒;或咳呛痰少质粘,烦热口干,咽喉不利,面色潮红;或兼食少,食后腹胀不舒,便溏或食后即便,肌肉瘦削,痰多。舌象脉象:舌质淡红或质红,苔剥。脉软弱或细数。治以补肺益气。常用补肺汤合玉屏风散。

(八)肾气虚

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气不得续,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面青肢冷,汗出肢冷,或有跗肿。或干咳,面红烦躁,口眼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象脉象:舌淡苔薄或黑润,或舌红少津。脉微细或沉弱,或细数。治以补肾纳气。常用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

(九)喘脱

喘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或有痰鸣,咳吐泡沫痰,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青唇紫,汗出如珠,肢冷。舌象脉象:舌质淡而无华,或干瘦枯萎,少苔或无苔。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治以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常用参附汤合黑锡丹。

肺系病症——6.喘证

三、医案精解

案1(谢君国医案)

王某,男,39岁,农民。

主诉:喘咳急性发作1次。

正值春夏之交,宿喘发作。在急诊科用激素、受体兴奋剂、氨茶碱等治疗,未能有效缓解。刻见:喘咳气逆呼吸急促,口干目赤,痰黏不利,胸胁胀满,日晡潮热,舌苔黄厚,脉弦数有力。

中医诊断:喘证;西医诊断:哮喘。

证属:木火刑金,肺气上逆。治宜:清肝降气。处方:

青黛,地龙,桑白皮,全瓜萎,紫苏子,生大黄,甘草。

水煎服。

1剂后,哮喘速解。

【按】喘有虚实之异,虚者为正气虚,由于肺主气,肾主纳气,故又以肺肾二脏之虚为主;实者为邪气实外来风寒燥热之邪内生痰浊或水饮之邪。实喘为邪气壅肺以肺气宣发肃降失常为其病机要点。虚喘为精气内虚,以肺气失肃、肾失摄纳为其病机要点。对于喘证的治疗前人多以虚实论治邪实者多以风痰立论,责之于肺;正虚者多以气不摄纳为宗,责之于肾。谢老在治疗喘证时独辟蹊径从肝论治,其理论依据来源于《素问经脉别论篇》“喘出于肝”。《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肝脉搏坚而长… …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木旺侮金,气火上逆,治在清肝降气,临床证见:呼吸急促气逆而喘,两胁胀痛痰中带血,面青目赤,或兼身热小便短赤,舌紫而苔黄脉弦数有力。选方:黛蛤散、五虎定喘汤等。选药:重用青黛、地龙、桑白皮、枳实凉肝镇痉,清火降气之功,热重加山梔子、黄芩,痰多加贝母、瓜萎等。即木火刑金者属实当泻之清之。

肺系病症——6.喘证

案2(杨积茂医案)

张某,男,62岁,农民。

主诉:哮喘发作2次。

1980年10月间,因劳累受凉后,突患呼吸困难,哮喘有声,不能平卧,往某医院就诊,以“支气管哮喘”病收住院,给抗生素、激素等药,治疗月余,症状缓解出院。后10余日,哮喘再次发作,遂至我院内科住院,西医控制。每日至后半夜或早晨气温较低即犯病,邀余会诊。刻下:呼吸困难,喘息端坐,痰鸣有声,神态萎靡,面色暗沉,舌质淡,苔白厚,脉沉弦略紧。

中医诊断:喘证;西医诊断:哮喘。

证属:阳气不足,寒邪束肺,痰气交阻,升降失常。治宜:宣肺散寒,豁痰降气。处方:

麻黄10g,杏仁10g,甘草6g,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6g,款冬15g。

水煎,每日3次分服。

二诊

药后5剂,喘轻。激素开始递减,10剂,喘平再未发作,西药全停。

继进20余剂,一直平稳,后服金匮肾气丸以巩固疗效,1983年2月追访,再未发作,健康如常。

【按】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鸣声为主证。简称“哮”,古称“喘喝”又名“哮吼”,自幼患者则称为“天哮”,现代医学名“支气管哮喘”。因“哮”发作时常与“喘”互见,故习称“哮喘”。哮与喘在祖国医学中,本为概念不同的两种病证,两者虽都有呼吸急促的见证,而实有区别,哮主要指呼吸气急而喉间有痰鸣声,为一种经常发作性疾病;喘,主要指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等证为主,多并发于各种急、慢性疾病之中,常为某些疾病的主证和诊治的中心。哮必兼喘,故一般称哮喘,而喘未必兼哮,《医学正传》说:“大抵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指出两者不同之点。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为“痰”,痰伏于肺,而为风寒、热邪、饮食、情志、劳倦等所诱发。病久可导致肺、脾、肾三脏皆虚、出现本虚标实的证侯。临床因见证不同,大抵分为冷哮与热哮两种类型。冷哮,以咳痰清稀、痰白呈粘沫状,口不渴,胸膈窒闷为主证。或兼有风寒表证;热哮,以痰稠黄胶着,难以咯唾,面赤,自汗,烦闷,喘胀迫促为主证,或兼有风热表证。根据本病发作和间歇的特点,治疗当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原则。治标宜分辨寒热祛邪化痰;治本宜培补肺脾肾、助其正气。哮喘一证,临床屡见不鲜,具有发病急,病势重,获效难的特点。本案中选用《和剂局方》三拗汤和《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合方加减,用于哮喘发作期,效果显著。三子养亲汤合方以治标,意在取其麻黄,杏仁善于宣肺平喘,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豁痰降气,甘草和中,共奏宣肺疏邪,豁痰平喘之功。

肺系病症——6.喘证

案3(赵国庆医案)

马某,男,90岁。

初诊(2017年9月6日)

主诉:咳嗽、气喘,伴胸闷、气短1周。

患者于1周前因受凉后咳嗽、气喘,伴胸闷、气短、双下肢酸困、行动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纳差,乏力,2日前出现小便不利,遂就诊于我院。查胸部CT示:1.右侧胸腔积液 2.右肺下叶部分肺组织不张 3.主动脉壁多发钙化斑 4.肝囊肿 5.右肾萎缩。泌尿系彩超示:右肾体积小,左肾结石; 膀胱壁毛糙;前列腺增生;右侧胸腔积液,深度约79mm。因患者年龄较大,家属拒绝行胸腔穿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故考虑予以中药治疗。

中医诊断:喘证;西医诊断:肺不张。

证属:痰浊壅肺。治宜:化痰止咳平喘。方药:

芦根30g,桃仁10g,生薏苡仁30g,冬瓜仁15g,葶苈子30g,大枣15g,党参30g,麦冬10g,五味子6g,瞿麦10g,萆薢10g。

12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二诊

复查彩超示:右侧胸腔积液,深度约58mm,且胸闷、气短、咳嗽、气喘等症状明显好转。

继续予以服用中药治疗以巩固疗效。

【按】《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逆上气病脉证第七“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葶苈子苦寒滑利,开泄肺气,逐痰泻水,佐以大枣之甘和药力,而有安胃补脾、补正生津、调和药性的作用,而苇茎汤为《千金方》中的方剂,用于治疗肺痈,但现在可用于治疗肺系多种疾患,且因其消痈散结之功效,亦可用于各种肿瘤性疾病,故以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治疗患者胸腔积液,疗效颇佳。

肺系病症——6.喘证

案4(李永寿医案)

马某,男,63岁。

初诊(2013年1月28日)

主诉:身热伴咳嗽1周。

患者自诉近1周感冒后出现身热,咳嗽痰多,痰黄,咯痰不利,胸闷、气短、心慌,动则加重,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口干欲饮,双下肢重度水肿,尿少,食少纳呆,倦怠乏力,颜面唇指紫绀。舌暗苔黄,脉弦细数。既往有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史20余年。心肺听诊:两肺呼吸满布痰鸣音,双肺底闻湿啰音,心尖区闻及双期杂音,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泼水音,心律不齐,强弱不等。X线检查提示:心影增大,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中医诊断:喘证;西医诊断: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肺部感染,心衰Ⅲ度,呼衰Ⅱ度,风心病联合瓣膜损害,房颤。证属:痰热壅肺,水气凌心。治宜:清热化痰,泻肺平喘。处方:

炙麻黄9g,杏仁10g,生石膏24g,赤芍15g,柴胡12g,枳实10g,黄芩10g,葛根20g,人参10g,麦冬15g,五味子10g,丹参24g,降香6g,生黄芪30g,玄参12g,桔梗10g,鱼腥草15g,浙贝母10g,茯苓15g,白术10g,桂枝12g,葶苈子10g,大枣4枚,甘草6g。

3剂,水煎服。

同时,予以西药地高辛、双氢克尿噻、安体舒通,强心利尿,头孢克肟片抗感染治疗。

二诊(2013年1月31日)

仍有咳喘,加苏子10g,芥子10g,莱菔子15g以加强泻肺平喘作用。

三诊(2014年2月20日)

诸症明显缓解。

给予生脉口服液及强心利尿药维持治疗,2周后病情平稳。

【按】慢性复合性心脏病,顽固性心衰,以气短、心悸、水肿、不能平卧为特征,属中医”痰饮”、“肺胀”、“喘咳”、“心悸”等范畴。心肺同居上焦,肺主气,心主血,气为血帅,肺朝百脉辅心而行血脉。肺脏脉络瘀阻,心血不能流畅,出现咳嗽、心悸、怔忡等症。外邪侵袭,损伤肺气,肃降失权,水道不调,水湿停聚成水饮,凌心射肺,出现心悸、气短、呼吸困难、紫绀、水肿等症(心衰)。患者病情危笃,当急用西药强心利尿,抗感染,迅速纠正心衰、呼衰,挽救生命。急则辨证思治,病证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以麻杏石甘汤合生脉饮加减以清热化痰,泻肺平喘,益气养阴。葶苈大枣汤泻肺行水,下气平喘。全方刚柔并济,寒热并用,阴阳并补,泻实补虚。

【作者简介】康桥,男,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甘肃省武术协会会员,西安永年杨式太极拳学会会员,中国武术六段。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依崆峒山,傍泾河水。生桫椤塬,学哈尔滨。年逾五十,历经风霜。出身医科,偏爱诗文。弄情笔墨,习修武学。“兰马”拥趸,万步有约。运动达人,健康桥梁。曾在《散文选刊》《飞天》《视野》《家乡》《甘肃日报》《平凉日报》《甘肃农民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发表散文数篇。

肺系病症——6.喘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莱菔   宣肺   脉象   平卧   麻黄   心衰   大枣   胸腔   虚实   胸闷   西医   病症   哮喘   呼吸   困难   常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