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语庄周(七)齐物论之萌与明( 5)成心


莫若以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言邪?其以为异于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轻轻语庄周(七)齐物论之萌与明( 5)成心




成心


庄子的思考不是以物为目标,也不是以俗世为目标,上面所有的描述,是我们平常心,也是我们对这个这个世界形成的认知,庄子给出的名词是成心,成心就是我们在俗世的习惯心,所以产生种种苦恼,那庄子要告诉我们什么,庄子给我的应该是道心,庄子的思维习惯不是逻辑性的,是跳跃性的的,是境界的切换,前面莫知所萌,让我们读来满是悲秋,觉得应该在逻辑上有个解决方案,可是庄子是荒诞的,庄子起笔开始告诉我们道心的世界如何。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从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前面彼我之间就已经够让人头晕的了,到了这儿,庄子的这段更难解释,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见,都有我执,怎么也没有办法达成一致吧。

1 成心这个,到了宋朝,都是儒家经学大师,不过格局上就弱了一格,他们解读的成心就是本真之心,按照前面段落,庄子追问那么多真我,不就是为了表达这个成心,而这个真心就是真君所成之心,那么这个天然自成之心,就是可以以为师。似乎从语义上可以这么贯彻下来,可是后世很多人说这样太牵强了,有点按照字面意思在读庄子。可这个注释是从魏晋郭象开始的,随着宋朝加强倒是成了第一标准,郭象说未成心而有是非,当然这个注解我想大家去好好揣摩一下是不是对??

当然,儒家把成心当成诚心来讲,这段就比较好理解了,大家读庄子也就变得相对简单易懂了,但这样下来,到这儿结束比较好,后面的是非、道枢会有点多余的感觉。当然以儒家来看,诚心是一种大境界,是儒家圣人追求大有为保有的天下之心。


2 现在大部分的解读是成见之心,就是我们日常的习惯之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心,这种成心是自己生活的习惯,生活的背景,周围父母兄弟朋友、相关的社会教育训练出来的心态,就是我们平常反复强调的是非之心,可是有是非之心就有成见。我们师从周围,所以说哪一个会没有师呢。

庄子的难解就在这儿,特别是齐物论中,到了这儿庄子本想去是非,可是这几段话产生了最多的是非,因为解读的人都有自己的是非成见,用自己的成见解读庄子,也就处处是是非了。这样看来,好像众人都掉进了庄子的口袋。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光是成心这儿开始就有歧义,下面一句更是容易产生歧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庄周   是非之心   儒家   环中   起笔   歧义   成见   宋朝   庄子   圣人   诚心   是非   境界   习惯   目标   今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