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三灯头日,切记“1做2必吃”,传承四百年的习俗,别丢了

正月十三“灯头日”,讲究“2食1做”,传承400年的习俗,别丢了

正月十三灯头日,切记“1做2必吃”,传承四百年的习俗,别丢了

元宵节临近,各地的人们开始制灯笼、搭灯棚,为即将到来的元宵节闹花灯做准备了。

元宵节成为灯节,是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到了北宋乾德年间,放灯时间又增至五夜,有文献记载南宋理宗淳佑三年,就有“请预放元宵,自十三日起,巷陌桥道,皆编竹张灯”的民俗。到了清代,灯节假日改为四天,但盛况不减。

正月十三灯头日,切记“1做2必吃”,传承四百年的习俗,别丢了

从正月“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正灯。”一直燃到“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到正月十八落灯,整个新春佳节才算落下帷幕。

在中国民间,因为地域的关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也是不同的,正月十三讲究“2食1做”,传承400年的习俗,别丢了。

正月十三灯头日,切记“1做2必吃”,传承四百年的习俗,别丢了

点灶灯

正月十二搭好了灯棚,到正月十三这天,民间有“点灶灯”的习俗,又称“灯头生日”。

旧时人们在黄昏时分,家家户户要在灶台上面放一口锅,点燃一盏花灯,摆上一些供品,意在祭灯头,实则是试试刚制作好的花灯,俗称“点灶灯”,祭祀灶神爷,祈求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正月十三灯头日,切记“1做2必吃”,传承四百年的习俗,别丢了

正月十三的食俗:上灯圆子

南方一些地区,有“上灯圆子落灯面,正月十五过小年”之说。正月十三是“上灯日”,这天吃圆子,也就是汤圆,圆子代表团圆;汤圆也称“汤团”或“圆子”“团子”,还称为“水圆”“浮圆子”,另外,汤圆的名称与“团圆”字音相近,所以正月十三吃汤圆,寓意圆圆满满,阖家团圆的美意。

正月十三灯头日,切记“1做2必吃”,传承四百年的习俗,别丢了

正月十三的食俗:兜福

在广东清远地区,每年的正月十三要过“豆腐节”,这是一种很特殊的习俗,在过“豆腐节”时的这一天,人们首先要祭祀完祖先,然后,他们一改往日的矜持,用相互掷豆腐的方式祈福闹元宵,祈求添丁兴旺、五谷丰登,据说这种疯狂的豆腐大战已经持续了400年之久,这个活动于2007年列入了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取豆腐谐音“兜福”,会以豆腐为主菜制作一桌豆腐宴,寓意大家在新年里都福气满满,生活富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灯头   圆子   正月   习俗   清远   灯节   花灯   汤圆   寓意   祭祀   元宵节   团圆   豆腐   讲究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